2016年, 第3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6-07-25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左俊伟1,3,耿晨晨1,吴志军1,张军翔2*,薛 洁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酒风格即自身独有的令人舒适的特征(颜色、香气和口感之间的平衡)和个性(最佳质量),也是葡萄酒优良典型性的重要体现形式。葡萄酒风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从自然因素(品种、气候和土壤条件、生态条件)、人为因素(栽培、采收、酿造方式)等对葡萄酒风格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葡萄酒风格进一步了解并提供葡萄酒酿造理论指导。

  • 周文斌1,2,贾瑞博1,2,李 燕1,2,陈紫红1,2,胡荣康1,2,刘 斌1,2,吕旭聪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安全、营养的食用色素,其具有良好的着色性和多重功能活性,因此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红曲色素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对红曲色素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红曲色素的功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作用。

  • 李 森,莫依灿
    中国酿造. 2016, 35(7): 11-1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蓝莓由于其高营养保健价值近年来多用于饮料加工。目前对蓝莓饮料的研究除了果汁饮料外,主要为发酵型饮料:乳酸菌饮料、醋饮料、复合型饮料。该文概括近几年蓝莓果汁饮料、乳饮料、醋饮料、复合型饮料的研究概况,旨在为蓝莓饮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 李飞龙,陈晓华,郑 鑫,谢永振,谭之磊,贾士儒*
    中国酿造. 2016, 35(7): 15-1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临床上作为益生菌药物治疗肠道疾病使用的唯一一株酵母菌,作为微生态制剂,要保证其生物效果,必须能够在胃肠道中保持一定的活菌数,研究发现影响布拉氏酵母菌在胃肠道中存活的最主要因素是低pH,为提高布拉氏酵母菌在低pH条件下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S. boulardii 进行诱变,最终筛选出3株对低pH值耐受性较好的突变株。对突变株耐低pH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传代20次后,突变株YB-3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其存活率为51.79%。在5 L发酵罐中,对突变株YB-3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终所得布拉氏酵母菌体干质量为58.79 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55.52%。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Q815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07-0015-05    doi:

  • 刘晶晶,陈晶瑜*
    中国酿造. 2016, 35(7): 20-23.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对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 ℃或30 ℃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0.8%的胰酶大豆肉汤(TSB)或0.8%的脑心浸出液(BHI)培养基培养时,生物被膜形成量较高;添加适量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可提高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8%时,混合生物被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 芦文娟,李宝坤*,卢士玲
    中国酿造. 2016, 35(7): 24-2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护新疆哈萨克族传统奶酪中的优良酵母菌株,从新疆塔城牧区不同牧场采集的10份哈萨克族传统奶酪样品中,分离得到44株酵母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5.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共鉴定出5个种,其中34株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为优势菌株,6株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2株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 romyces lactis ),1株马克思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 ),1株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 )。结果表明,哈萨克族传统奶酪制品中所含酵母菌与其他地区的存在差异性,有其独特的酵母菌资源。

  • 朱新贵,李学伟,曾小波
    中国酿造. 2016, 35(7): 30-35.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 李弘文,李晓慧,赵文良,杨小兰*
    中国酿造. 2016, 35(7): 36-3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熏醅工艺(蒸汽熏醅及炭火熏醅)及不同参数(温度、时间)对醋醅熏制过程中川芎嗪和丙烯酰胺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熏醅比炭火熏醅能加快美拉德反应的速率;熏醅过程中生成的川芎嗪和丙烯酰胺生成量随着熏醅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但丙烯酰胺比川芎嗪需要更高的熏醅温度(100 ℃以上)才会生成;无论是蒸汽熏醅还是炭火熏醅,90 ℃熏醅至5 d均未检出丙烯酰胺,表明低温熏醅(90 ℃以下)有利于避免丙烯酰胺的生成,在低温熏醅的前提下,蒸汽熏醅比炭火熏醅既能避免丙烯酰胺的生成,又能显著提高川芎嗪的生成量和褐色度,因此低温蒸汽熏醅工艺更值得提倡推广。

  • 宋 娟,胡生海,李明泽,张霁红
    中国酿造. 2016, 35(7): 40-4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酒精含量为7%vol的苹果酒发酵醪液为驯化介质,对引进的醋酸杆菌20056进行驯化与诱变选育。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诱变时间40 s、诱变距离40 cm、菌液稀释度10-5,此时细胞致死率为82.15%。15株诱变菌株通过诱变效应、产酸实验、定性实验等验证,结果表明经过初步筛选的UV-3、UV-6、UV-11三株正突变菌株,产酸总量分别和诱变前的原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20.45%、23.73%、24.61%,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峰值分别是原菌株的2.7、3.5、3.7倍。紫外诱变有效的提高了苹果酒发酵醪液中的酒精转化力,为优势醋酸菌的选育提供了简便、有效的育种手段。

  • 刘 艺,冯坤苗,狄志彪,张盼盼,韩春超,顾正位*
    中国酿造. 2016, 35(7): 45-4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灵芝液体发酵菌丝体中合成Agaricoglyceride A的前体物质(二氯茴香酸、甲醇、甘油)加入量进行优化,筛选提高Agaricoglyceride A含量的前体物质的最适添加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对Agaricoglyceride 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同时加入二氯茴香酸75 mg/L,甲醇1.5 mL/L,甘油1.5 mL/L对灵芝进行发酵培养,测定得到Agaricoglyceride A的实际含量为21.09 mg/L,与不添加任何前体物质相比,Agaricoglyceride A的含量提高了25.31%。

  • 马龙利1,2,张情亚1,2,余德顺1,2*,邱树毅3,邹江鹏4,王长存4,于 海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50-5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对金沙窖酒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26个共有峰作为金沙窖酒特征指纹峰,建立了金沙窖酒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并采用夹角余弦法评价了包括金沙窖酒在内的20种白酒与对照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结果表明,金沙窖酒与对照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均>99%,其他品牌白酒与对照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均<92%,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够用于鉴别金沙窖酒,指纹图谱相似度>99%可以鉴定为金沙窖酒。

  • 毕生雷1,张成明2,3*,郑世文1,金洪波1,吴 娟1,鲁 龙1,张鹏飞1
    中国酿造. 2016, 35(7): 55-5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除发酵产酸对异养小球藻正常生长的抑制,提出了异养小球藻发酵与树脂调节pH过程耦合工艺。考察了添加树脂种类、添加树脂时间、树脂添加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酵72 h添加8 g/L的凝胶树脂Lx-300C能够调节pH维持在中性,细胞数达到7.5×108个/mL,与空白组持平,发酵结束后发酵液干质量比空白组高5.59%。树脂能够反复使用4次。

  • 陈 璐,姚淑敏*,闫华文
    中国酿造. 2016, 35(7): 60-63.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酒曲中分离纯化可培养霉菌,对其进行18S rDNA分子鉴定并测定发酵产物甜酒酿的总糖、酒精度、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结果表明,从酒曲中分离得到5株霉菌分别命名为FJ-M-1、FJ-M-2、FJ-M-3、FJ-M-4、FJ-M-5,经鉴定,FJ-M-1和FJ-M-5与印度毛霉JN974020相似度达到98%,FJ-M-2与单卷毛霉KF805740相似度达到99%,FJ-M-3与单卷毛霉KF805739相似度达到99%,菌株FJ-M-4与Pilaira anomala菌株相似度为99%。对发酵产物甜酒酿营养成分分析得到,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发酵60 h时达到最高值,为246 g/L;总酸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发酵84 h时达到最高值为7.6 g/L;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先升高,然后趋于稳定,84 h时甜酒酿中达到最高为0.3 g/L;酒精度逐渐升高,48 h后趋于稳定,酒精度达到8.0%vol。

  • 陈 磊1,赵祥颖2,刘建军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64-6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50凝胶过滤、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坎皮纳斯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campinasensis)xy-7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化的木聚糖酶,纯化倍数为26.36,酶活回收率为5.13%。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为单一条带,分子质量为24.5 ku。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pH值为8.0。K+、Fe2+对酶有激活作用,Zn2+、Cu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时,米氏常数Km=4.733 mg/mL,最大酶反应速率Vm=315.85 μmol/(min·mg)。

  • 任佳明1,2,李付丽1,2,吴鑫颖1,2*,邱树毅1,2,周罗娜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69-73.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从中温大曲中筛选获得的紫色红曲霉FBKL3.0018为研究对象,并对该菌株液态发酵产酯化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此菌株优化后的液态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5%麦芽糖、2%牛肉膏、0.04%硫酸镁,最高酶活力达到116.32 U/mL,较培养基优化前提高45%;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2 ℃、培养时间5 d、摇床转速160 r/min,最高酶活力达到153.34 U/mL,较培养条件优化前提高32%。

  • 未志胜,邵 理*,杨金娟,冶福俊
    中国酿造. 2016, 35(7): 74-7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昆仑雪菊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雪菊多糖(KSCP),经脱蛋白、脱色、透析、DEAE-52层析柱和SephadexG-100凝胶层析柱纯化后,获得两个多糖组分(KSCP1和KSCP2);将分离纯化后的多糖组分经紫外光谱分析法、冻融分析法、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法对其纯度进行鉴定;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KSCP分子质量范围和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SCP1和KSCP2均为单一组分;KSCP1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4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0.53∶5.02∶4.96∶1,分子质量范围为8 200~8 700 u;KSCP2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3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78∶5.07,分子质量范围为6 100~6 500 u。

  • 贺 静1,2,谢 靓1,2,刘军鸽3,陈淼芬3,蒋立文1,2*,徐睿烜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79-8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不同发酵工艺阶段的臭豆腐卤水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探索了臭豆腐卤水整个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共鉴定出122种成分,其中,醇类18种,酸类9种,酯类24种,酮类20种,醛类6种,酚类3种,烷类30种,烯类9种,吲哚3种,其他化合物30种。结果表明,核心气味物质3-甲基吲哚贯穿整个发酵过程,是臭豆腐臭香味生成的主要因素。

  • 李世燕1,朱 丹2,3*,牛广财1,任跃英2,魏文毅1,王 赢1
    中国酿造. 2016, 35(7): 85-8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毛酸浆为主要原料,采用自然发酵、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先后顺序接种发酵、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同时接种发酵等不同发酵工艺制备毛酸浆酵素,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研究,初步评价不同发酵工艺对毛酸浆酵素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工艺制得毛酸浆酵素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发酵第22天,与自然发酵相比,3种人工接种发酵制备工艺的毛酸浆酵素的还原力分别提高了30.74%、27.27%和39.83%;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22.94%、15.49%和26.74%;SOD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2.93%、39.37%和56.80%。其中,酵母菌和乳酸菌同时接种发酵的毛酸浆酵素产品抗氧化性最好,还原力最高达1.051,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30.97%,SOD酶活性最高达409.52 U/mL。

  • 李 睿1,阮文辉2*
    中国酿造. 2016, 35(7): 89-9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实验主要采用疏水柱层析分离纯化纳豆激酶NKII,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为单一蛋白条带,分子量为28 ku,酶活回收率56.51%,纯化倍数17.90,比活力达48 407.77 IU/mg。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及显色底物法测定酶活力,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高。以S-2251为底物的动力学研究表明,米氏常数Km值为0.379 6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值为0.059 8 mmol/(L·min),Ca2+、Mg2+对酶活稳定性效果明显。

  • 王振斌,王 晴,刘加友,陈兵兵
    中国酿造. 2016, 35(7): 93-9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葛根汁,通过对葛根汁发酵过程中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游离氨基酸、有机酸、乙醇和挥发性化合物等组分进行分析检测,探究了发酵前后营养与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6 d葛根汁总黄酮含量(0.71 g/L)比葛根汁(0.59 g/L)提高了17.72%;GABA质量浓度(3.64 g/L)比葛根汁(0.98 g/L)增加了279.17%;必需氨基酸总量比葛根汁增加了65.58%;乙醇产率下降,乳酸浓度增加;发酵产品中的风味物质如醛类、醇类和酯类等的含量比葛根汁有所提高。

  • 张子扬1,程 斐2,李若云1,胡加明1,乐超文1,李选奎1,洪晨珲1,周高峰1*
    中国酿造. 2016, 35(7): 99-10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醇类对木醋杆菌JMCW-1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醇类的添加对发酵液的pH影响不大;添加乙醇、丙三醇、乙二醇的发酵液中残糖含量均远远高于空白对照组,添加聚乙二醇的发酵液中残糖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先稍稍降低再升高随后又降低,添加聚乙烯醇的发酵液残糖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添加乙二醇的发酵液OD值降低,添加其他5种醇的发酵液OD值升高;添加乙醇、丙三醇和聚乙烯醇可以提高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乙醇添加量为3.5%时,细菌纤维素的干质量最高,达到22.6 g/L,为未添加时的7倍;甲醇的添加对细菌纤维素的产量无明显影响。添加聚乙二醇、乙二醇对细菌纤维素的产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王 英,周剑忠,胡彦新,梁红云,夏秀东,黄自苏
    中国酿造. 2016, 35(7): 102-107.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本实验室保存的23株来源于自然发酵果酒的酵母中筛选到1株β-葡糖苷酶活性较低、生长快且不产膜的酵母FY4,经18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利用该菌株发酵黑莓果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发酵温度、果胶酶用量、加糖量和接种量对黑莓果酒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酵母FY4接种量为2%,发酵温度为32 ℃,加糖量为14%,果胶酶添加量为0.22%时,发酵后黑莓果酒中的花色苷含量达到(406.31±5.64) mg/L,是相同条件下利用商业酿酒酵母PHYTHM.nsac发酵的黑莓果酒中花色苷含量的1.53倍。

  • 王淑培1,吴玉财1,兰美香1,史昌蓉2,张 静1
    中国酿造. 2016, 35(7): 108-11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柑橘皮渣为原料,接种米曲霉,以液态摇瓶发酵的形式进行曲酸生产的研究。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柑橘皮渣发酵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米曲霉接种量4%、柑橘皮渣添加量13 g/100 mL、酵母膏添加量1.5 g/100 mL、MgSO4·7H2O添加量0.05 g/100 mL,在此条件下发酵制得的曲酸质量浓度最高,为(11.84±1.44) mg/mL。

  • 吴发萍1,邹光友2,张文学3,4
    中国酿造. 2016, 35(7): 113-11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渝紫263、紫薯王以及豫薯王三种甘薯发酵酒中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含量,以及对铁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了3种甘薯发酵酒的抗氧化特性。结果显示,三种甘薯发酵酒总酚含量分别为247.5 mg/L、200.5 mg/L、63.5 mg/L,渝紫263发酵酒和紫薯王发酵酒的各项酚类物质含量及铁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明显高于豫薯王发酵酒,且三种甘薯发酵酒的羟基自由基清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C。表明三种甘薯发酵酒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特性。

  • 章丽琳1,2,曾希珂1,2,张 喻1,2*,胡新喜3
    中国酿造. 2016, 35(7): 117-12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马铃薯原淀粉为对照,研究了纤维素酶-压热法制备的马铃薯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马铃薯原淀粉颗粒呈椭球形,表面光滑;而抗性淀粉的颗粒状结构消失,形成了连续的致密结构,表面不再光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抗性淀粉分子中未出现新的基团,只较原淀粉形成了更多的氢键。马铃薯原淀粉的分子晶型为A型,整体结晶度为22.82%;抗性淀粉的分子晶型为B型,整体结晶度为29.64%。马铃薯抗性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远远低于原淀粉;膨润度、持水性优于原淀粉。抗性淀粉的沉降速度较快,沉降性比原淀粉强。原淀粉糊化温度为65.8 ℃,峰值黏度可达到10 770 mPa·s;而抗性淀粉其糊化温度高于95 ℃。

  • 钱 敏1,2,刘嘉欣1,莫依灿1,朱 豪1,赵文红1,2*,白卫东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123-12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试验通过对广东客家黄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黄酒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选取酒药、麦曲、红曲、加水量、装瓶量和浸米时间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利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设计分式析因实验,得出装瓶量和浸米时间为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通过响应面优化对两个显著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最佳酿酒工艺参数:酒药0.5%、麦曲0.5%、红曲5%、加水量5%(以原料糯米质量百分比计),装瓶量200 g/L和浸米时间30 h,在此最佳参数下酿造的黄酒,GABA含量达295.79 mg/L,比传统工艺黄酒中GABA含量提高了142.89 mg/L。

  • 谷 云1,祁勇刚1,2,张义杰3,高 冰2*
    中国酿造. 2016, 35(7): 127-13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试验研究了亚硒酸钠对薇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分别添加亚硒酸钠于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的薇菜,发现亚硒酸钠可以降低“亚硝峰”;接种发酵薇菜,“亚硝峰”比自然发酵的低,且提前1 d出现,发酵8 d时,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皆比自然发酵的低。以接种发酵结束后的亚硝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发酵薇菜中亚硒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0.3 g/L。通过添加Na2CO3维持发酵薇菜的pH值为5.0,发酵薇菜的“亚硝峰”提前1 d出现,且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由自然pH时的2.16 mg/kg降为0。亚硒酸钠分3次添加,每次0.10 g/L时,“亚硝峰”提前至发酵3 d时出现,且添加次数增多时,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也由一次性添加时的1.26 mg/kg降低到0.34 mg/kg,而硝酸盐也由0.13 g/kg降低到0.032 g/kg。

  • 梁宝东1,魏海香1,边清鹏1,姜淑喆2
    中国酿造. 2016, 35(7): 131-13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青霉菌对刚毛藻中纤维素的降解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氮源种类、硫酸铵含量、料液比、pH、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选择了pH值、料液比、硫酸铵含量进行L9(33)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各因素对蛋白、总糖含量、纤维素酶活的影响,得出最佳降解条件:藻粉3 g/L,料液比1∶15(g∶mL),硫酸铵20 g/L,磷酸二氢钾1 g/L,硫酸镁0.5 g/L,缓冲液pH 6.0,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7 d,在此条件下,蛋白含量为12.44 g/100 g,总糖含量0.58 mg/g,纤维素酶酶活4.84 U/g。

  • 尹 爽1,2,王修俊1,2*,刘佳慧1,2,田 多1,2,王纪辉1,2,杨志波1,2
    中国酿造. 2016, 35(7): 135-13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腌制大头菜一般采用高盐腌制,制成的大头菜盐含量在15%~20%,口感太咸,不利于身体健康,使其生产和销售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该试验以含盐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料液比、脱盐时间、脱盐温度、换水次数4个因素对高盐大头菜脱盐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最佳脱盐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g∶mL),脱盐温度20 ℃,脱盐时间15 min、换水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脱盐后大头菜含盐量为4.12%,且感官评定效果最佳。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S255.3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07-0135-04    doi:

  • 王知龙,张梦梦,高 帆,叶 晶,吴 鹏*
    中国酿造. 2016, 35(7): 139-14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生物降解茯苓多糖的组分。选用黑曲霉HS-5液体发酵,生物降解茯苓多糖。粗多糖液经浓缩、Sevage法纯化、真空干燥处理得到多糖固体样品。利用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分析鉴定多糖,采用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通过与对照品的出峰时间比较,确定其分子中的单糖组成与含量分别为:甘露糖5.463%、鼠李糖8.970%、D-木糖52.809%。

  • 创新与借鉴
  • 马博雅1,2,张 佳2,王雪莲2,王昌禄1*
    中国酿造. 2016, 35(7): 143-14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有氧与缺氧条件下与桔霉素合成相关的3个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及探讨桔霉素产量与相关基因表达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高产桔霉素的红曲霉MX1分别置于有氧及缺氧条件下培养20 d,动态监测桔霉素产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有氧条件下桔霉素产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第8天达到峰值;缺氧条件下,桔霉素产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且终产量比有氧条件下低40.16%,ctnA基因的表达量总是低于有氧条件,而orf7基因的表达量总是高于有氧条件,pksCT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结果表明,缺氧条件可能是通过抑制ctnA基因的表达和促进orf7基因的表达来抑制桔霉素的合成,而pksCT基因不是调控桔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

  • 虎春艳,刘海鸥,赵声兰,林玉萍*
    中国酿造. 2016, 35(7): 147-15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了槲皮素、槲皮素-Al及槲皮素-B三种物质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结果表明,槲皮素及其配合物对亚硝酸钠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槲皮素-Al及槲皮素-B配合物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明显高于槲皮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质量浓度为0.4 mg/mL的清除剂用量1.2 mL,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30 min,槲皮素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为25.8%,而槲皮素-Al和槲皮素-B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80.2%和84.1%,且槲皮素-B的清除率稍高于槲皮素-Al。

  • 经验交流
  • 黄 忠,汤庆莉*,吴天祥,朱思洁,杨祖滔
    中国酿造. 2016, 35(7): 151-15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提取率高的灰树花菌丝体蛋白,以灰树花菌丝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灰树花菌丝体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蛋白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95∶1(mL∶g),超声功率600 W,超声温度35 ℃,超声时间3 min,pH 10.5,在该条件下,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提取率为(5.10±0.04)%。

  • 张 保,李立天,张 萌,郑朋朋,敖新宇*
    中国酿造. 2016, 35(7): 155-16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拐枣枝多糖的生物活性,对拐枣枝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性强弱,从而为拐枣枝多糖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拐枣枝为试验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拐枣枝多糖提取工艺;通过拐枣枝多糖对羟自由基(·OH)、ABTS自由基(ABTS+·)和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的测定从而评价拐枣枝多糖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最佳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g∶mL)、浸提温度80 ℃、浸提时间2.0 h,拐枣枝多糖的提取率为2.44%。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拐枣枝多糖对·OH、DPPH·和ABTS+·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最大清除率分别达到76.2%、91.3%和96.8%。

  • 朱思洁,吴天祥*,杨祖滔,黄 忠
    中国酿造. 2016, 35(7): 161-165.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脱蛋白效率和多糖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Sevag法、酶法和三氯乙酸法三种脱蛋白方法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三氯乙酸法脱蛋白优于Sevag法和酶法,三氯乙酸的最佳添加量为3%,此时的脱蛋白效率为68.40%,多糖损失率为21.11%。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经过三氯乙酸脱蛋白处理后的灰树花胞外多糖在波长200~600 nm范围没有明显吸收峰,表明粗多糖中的蛋白已基本除去。三氯乙酸法可作为灰树花胞外多糖纯化的一种有效的脱蛋白方法。

  • 商玉荟1,朱 萍2,钟秋平1*
    中国酿造. 2016, 35(7): 166-17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添加质量浓度范围为60~480 mg/L的D-丙氨酸、L-精氨酸、L-谷氨酰胺于荔枝汁中,测定其对荔枝酒的发酵动力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非挥发性成分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不同种类与浓度的氨基酸可以不同程度加快可溶性固形物的消耗速率,缩短酵母发酵时间,且总醇类含量增加,酸类和酯类均有明显变化。乙醇含量由空白样的10.52%vol升高到处理样的10.71%vol~11.68%vol,而甘油的含量由6.33 g/L下降至4.17~6.04 g/L,乙醛的含量也明显降低。不同种类与浓度的氨基酸对荔枝酒的影响不同。

  • 分析与检测
  • 邓玉杰,马雪蕾,张凯婷,王 瑞,武 运,张珍珍*
    中国酿造. 2016, 35(7): 171-17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以丹磺酰氯作为柱前衍生试剂,测定了新疆不同地区21个市售葡萄酒中的8种生物胺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葡萄酒中的生物胺总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和田地区葡萄酒中总生物胺含量最少,为37.16 mg/L,吐鲁番地区葡萄酒中生物胺总含量最高,为335.18 mg/L,且不同地区生产的葡萄酒中各项生物胺种类也存在差异,生物胺中含量最高的是精胺,平均测定含量为87.37 mg/L。通过对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分析,可以为新疆地区葡萄酒中的生物胺的安全品质控制提供依据。

  • 梁桂娟,寻思颖*,张 琼,李红洲
    中国酿造. 2016, 35(7): 175-17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用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提取液,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食用油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辣椒素在0~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8 6),平均回收率在70.6%~90.5%,相对标准偏差(RSD,n=3)在3.1%~8.9%,检出限为0.03 μg/kg;二氢辣椒素在0~2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8 8),平均回收率在71.5%~100.7%,相对标准偏差(RSD,n=3)在6.0%~13.2%,检出限为0.006 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是鉴别地沟油和测定食用油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有效方法。

  • 徐婷婷,刘 艳,张子健,周雪玲,陈志颖*
    中国酿造. 2016, 35(7): 180-183.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酵母细胞壁中的甘露聚和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Welch Sugar-Ca(7.8 mm×300 mm)色谱柱,以纯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80 ℃,示差折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在200~1 00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1.15%,回收率为98%~100%。该方法简单,准确方便,适用于酵母细胞壁中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含量的检测。

  • 产品开发
  • 汪增乾1,单 杨2*,李高阳3,付复华3,李绮丽3
    中国酿造. 2016, 35(7): 184-18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利用橙汁的甜度中和酸木瓜汁的酸涩感,选择果汁配比、果汁含量、蔗糖添加量和柠檬酸添加量4个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橙汁与酸木瓜汁体积比6∶1,果汁含量82%,蔗糖添加量6%,柠檬酸添加量0.2%。并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脐橙酸木瓜复合汁的最佳复合稳定剂配比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 3∶3∶1,总添加量为0.2%。此时的沉淀率为0.37%,脐橙酸木瓜汁平均感官评价分数为89分,显著高于其他配比样品。

  • 李 蓉,陈清婵*,王劲松,孙爱红
    中国酿造. 2016, 35(7): 189-19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7.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荆门地区葛根、糯米为原料,接种甜酒曲进行混合甜酒酿发酵。选取葛根与糯米的比例、酒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混合甜酒酿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葛根与糯米质量比为1.0∶1.5、酒曲接种量为2.0%、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3 d,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甜酒酿感官评分为85分,总糖含量为35.4%,酒精度为3.3%vol,黄酮含量为4.2 mg/100 mL,总酸含量为82.3 mg/100 mL(以柠檬酸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