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7-09-25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GIUDICI Paolo1,陈福生2*,杨浩然2,盛 峰3,LEMMETTI Federico1,BONCIANI Tommaso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中国谷物醋(Chinese cereal vinegars, CCV)的感官风味特征,收集了中国四大传统名醋产区山西、四川、福建和江苏的8个品牌,3种不同陈酿程度的食醋产品共24个,对它们的感官风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仅巧克力味、烘焙味、肉汤味等少数几种风味是这些CCV产品共有的,而其他一些风味,如胶水味、水果味和甘草味,为某些CCV产品所特有。研究还发现,陈酿对提升CCV的烘焙味和巧克力味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原材料在某些产品风味,如甘草味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黄 魏1,2,王晓丹1,2,李豆南1,2,雷安亮1,3,吴长贵1,3,邱树毅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阿拉伯糖醇作为一种功能性五碳糖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文章对D-阿拉伯糖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进行了综述。对包括D-阿拉伯糖醇发酵菌株筛选、发酵工艺优化、微生物发酵底物利用及D-阿拉伯糖醇的分离纯化等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同时对今后低成本、绿色化生产D-阿拉伯糖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邹 伟,章 霞,张楷正
    中国酿造. 2017, 36(9): 11-1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口酒是以蒸馏酒等为酒基配制各种调香物料,经过甜化处理的酒精饮料。目前我国每年的利口酒产量约为641 kL。文章综述了我国利口酒生产过程中原辅料、生产工艺(包括浸渍法、发酵法、发酵结合蒸馏法、配制法)、风味物质分析等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利口酒生产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后期发展的方向。
  • 王 超1,2,白卫东1,2*,曾晓房1,2
    中国酿造. 2017, 36(9): 15-1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膜分离技术在分离领域发展迅速,超滤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具有条件温和、能耗低、效率高、操作简便,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试剂等优点,其应用十分广泛。该文综述了超滤技术在制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以及饮用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探讨了超滤膜的污染及膜前预处理技术,以及超滤技术的优点及不足,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 研究报告
  • 石 靓,韩北忠,陈晶瑜*
    中国酿造. 2017, 36(9): 19-2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建立了食源性病原菌(液化沙雷菌S1和腐生葡萄球菌S2)双菌种生物被膜研究模型,采用微孔板法和MTT法检测单一、组合处理方式对双菌种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杀灭效果。研究发现,采用24孔板37 ℃于TSB培养基中培养24 h可获得稳定的液化沙雷菌-腐生葡萄球菌双菌种生物被膜,组合处理方式优于单一处理效果,处理顺序的不同也会影响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杀灭效果,1% NaOH处理20 min再用0.3% NaClO处理20 min清除效果最好,双菌种生物被膜的量由1.11(OD595 nm)减少至0.08(OD595 nm),杀灭率达95.73%。
  • 王星凯1,谢 佳1,何松贵2,卫云路2,吴 胜1,吴振强1*
    中国酿造. 2017, 36(9): 25-2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米酒发酵工艺的创新升级以及大罐发酵的需求,对米酒发酵过程大米熟料与生料预糖化发酵等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后发酵,发酵醪还原糖含量升高至2倍左右,蒸馏液酒精度提升了10.62%,酒精度达到接近峰值的时间提前1~2 d,但是总酸、总酯含量都有所降低;熟料制浆糖化后酒精度进一步提高9.31%,总酯含量提高56.71%,但总酸略有降低;生料粉碎糖化酒精度进一步提升8.61%,但总酯含量相对减少21.47%。生料粉碎糖化发酵节省能源,发酵醪分散均匀、流动性好,在大罐发酵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黄蕴利1,2,黄永光1,2*,胡建峰3,胡 峰3,钟方达3
    中国酿造. 2017, 36(9): 30-35.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二轮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及窖池发酵过程酒醅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功能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堆积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138个属,真菌54个属;窖池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262个属,真菌267个属。酒醅中主要细菌类群为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主要真菌类群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堆积过程中绝对优势细菌属有Bacillus、Enterococcus、Lactococcus、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有Thermoascus、Thermomyces、Candida、Aspergillus。在窖池发酵酒醅中其绝对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es、Candida、Penicillium、Fusarium。由于堆积、窖池发酵酒醅所处发酵环境、发酵物料物态及其工艺参数差异较大原因,使得两者之间生物物种存在较大差异。
  • 雷良波1,王士超1,2,胡鹏刚2*,曾德勇1,赵漫漫1
    中国酿造. 2017, 36(9): 36-4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食品加速货架期测试法(ALST)对酱香型蓝莓利口酒的货架期进行预测,首先通过对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感官品质的检测,得到了产品在55 ℃条件下的货架期为6 d,在45 ℃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0 d。再利用Q10模型计算出Q10值为10/3,预测酱香型蓝莓利口酒在商业贮存温度(20 ℃)条件下的货架期约为406 d。
  • 魏浩林1,3,4,周金虎1,3,4,刘凤春2,管 健1,3,4,邓其锦1,3,4,陈茂彬1,3,4,方尚玲1,3,4*
    中国酿造. 2017, 36(9): 41-4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5种不同地域、较为畅销的市售糯米甜酒曲,以酒曲酶活力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优良糯米甜酒曲。将优良酒曲中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制作纯种根霉曲,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不同比例混合复配制作强化曲。通过强化曲与市售酒曲的酒曲酶活力对比,并结合试制糯米甜酒的总糖、总酸、总酯、酒精度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强化曲的最佳复配比例为:接种量为1%(其中根霉M9曲添加量0.90%,酿酒酵母添加量0.10%)。与市售甜酒曲相比,强化曲糖化力达796.5 U/g,提高14.8%;液化力达694.2 U/g,提高20.7%;试制糯米甜酒的总酯达0.78 g/L,提高168.9%;酒精度达12.1%vol,提高92.1%。经感官评价,强化曲酿制糯米甜酒口感醇甜、风味突出,感官评分为96分。
  • 吴轩德1,李 洲2,周世水1*
    中国酿造. 2017, 36(9): 45-4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酿酒酵母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β-苯乙醇的基础上,通过紫外诱变育种、好氧发酵与补料厌氧发酵的二步法工艺来研制β-苯乙醇调味酒。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GIM2.35为出发菌种,进行两轮紫外诱变,筛选获得1株较初始菌株合成β-苯乙醇能力提高了13.6%的诱变菌株UV-15-15;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好氧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为麦芽汁11 °P,L-苯丙氨酸5 g/L,发酵24 h,此时β-苯乙醇质量浓度为1.69 g/L,较优化前提高了6.3%;补料厌氧发酵工艺优化条件为补料比例1∶4,补料液L-苯丙氨酸含量5 g/L,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接种量3% (V/V),发酵8 d,酒精度11.2%vol,乙酸含量0.37 g/L,β-苯乙醇质量浓度为1.17 g/L,蒸馏酒感官评分为8.9分。
  • 秦汪艳,李永成*
    中国酿造. 2017, 36(9): 50-5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株海洋来源产几丁质脱乙酰酶(CDA)的丝状真菌(Penicilium janthinellum)1-5-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获得一高产CDA菌株UV-210S。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该诱变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1.3%,牛肉浸膏2.6%,NaH2PO4 0.3%,CaCl2 0.1%,胶体几丁质0.5%;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NaCl 1.5%,初始pH值为9.0,发酵温度30 ℃,摇床转速180 r/min,CDA最佳收集时间为72 h。经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优化后该诱变菌株的最高CDA酶活为16.76 U/mL,相比优化前的酶活提高了52%。
  • 孙小静1,王雪雅1,蓬桂华1,陆 宽2,3*
    中国酿造. 2017, 36(9): 55-5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稳定,总酸含量逐渐上升直至稳定,亚硝酸盐含量则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平1号和大方皱椒的总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70%和1.48%,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低,分别为6.09 mg/kg和6.25 mg/kg;花溪辣椒和独山1号的pH值均较高,分别为4.48和3.76,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高,分别为7.34 mg/kg和8.13 mg/kg。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个品种辣椒酱的发酵过程,表明不同品种辣椒加工制作辣椒酱品质差异较大,对辣椒酱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 谢 婷,武 培*,韩德全,马朝安,张增辉,李胜利,赵晓强
    中国酿造. 2017, 36(9): 60-64.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林可霉素工业生产发酵效价,该研究对林可霉素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林可霉素最佳发酵条件为二级种子罐发酵培养基中淀粉和黄豆饼粉添加量分别为0.97%和1.43%、延长二级种子移种菌龄至48 h及四级发酵罐基础料计料体积为8 m3。在此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林可霉素发酵四级放罐效价高达7 505 U/mL,比原始工艺四级放罐效价提高了16%。初步优化了林可霉素工业生产发酵工艺,提高了林可霉素发酵效能和产量。
  • 赵慧君1,沈 馨1,钟小丹2,张 毅1,张振东1,于 博1,郭 壮1*
    中国酿造. 2017, 36(9): 64-6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正常工艺酿制的米酒为对照,对不同工艺制作的炒米米酒的色度、澄清度、理化性质及滋味品质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糯米先经300 ℃、3 min焙炒后再按正常工艺酿制米酒,总糖、非糖固形物、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色度、澄清度、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滋味品质评价可以看出,先焙炒再酿制的米酒与对照相比,甜味、咸味增加,苦味下降,酸味、涩味、鲜味、后味A、后味B、丰度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先焙炒再酿制的米酒的滋味品质优于对照。
  • 蒲鹏飞,杨 辉*,彭任芳,杜姣姣,闫晓哲
    中国酿造. 2017, 36(9): 69-73.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Y2的发酵上清液和细胞浆液对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ckera apiculata)生长的影响,以单一菌种发酵作为对照,通过测定两种酵母不同比例混合发酵中乙醇生成量、CO2排放量及其酵母菌数量变化探索其在海红果酒发酵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酿酒酵母FY2的发酵上清液对柠檬形克勒克酵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对2 g/L的胰蛋白酶处理和70 ℃热处理敏感;混合发酵36 h后柠檬形克勒克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发酵至108 h后已检测不到柠檬形克勒克酵母。
  • 李永博1,邓 波3,刘燕梅4,黄治国1,2*
    中国酿造. 2017, 36(9): 74-77.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30年、100年)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0年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30年的。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各类型的微生物结构研究发现,100年窖龄窖泥各类型的微生物含量均高于30年窖龄窖泥的,并且在两种不同窖龄窖泥中细菌的含量与丰度较其他类型微生物高,表明细菌是窖泥优势菌群。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磷脂脂肪酸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30年窖龄窖泥的主要变异菌群是细菌,100年窖龄窖泥的主要变异菌群是细菌与真菌。
  • 黄 结,覃 思
    中国酿造. 2017, 36(9): 78-8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制糖干燥包装车间中找到白砂糖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污染来源,建立白砂糖污染微生物的溯源方法。采用传统形态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结合的溯源方法,在制糖干燥包装车间的生产线上进行样品污染菌出芽短梗霉的溯源。在车间的白砂糖、通风口空气、排风口空气、鼓风机表面、干燥机表面等均分离出出芽短梗霉,这几株菌的特异性DNA序列和蛋白质指纹图谱相似度极高。白砂糖与车间环境之间存在交叉污染,需加强该车间的清洁及消毒灭菌工作,需在该车间的通风口和排放口配置高效过滤网。构建以传统形态学、PCR技术和MALDI-TOF MS技术结合的白砂糖微生物溯源方法,为制糖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 芮文君,赵 萍*,邱 悦,杨 恒,刘金涛,王 欢,张 轶
    中国酿造. 2017, 36(9): 82-8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腐殖质的成因和白酒糟形成过程之间的相关联系,以鲜、干白酒糟为原料提取白酒糟富里酸,分析干、鲜白酒糟中富里酸的含量变化;对比水浴提取和超声提取条件下的富里酸得率,确定提取方法;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鲜白酒糟中富里酸含量高于干白酒糟;超声提取法优于水浴提取法;富里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固液比1∶8.4(g∶mL),pH值11.2,超声时间32 min,超声功率360 W,超声温度45 ℃,富里酸得率达6.29%。
  • 李 伟,李 佳,王宇鹏,杨 帆,赵 华*
    中国酿造. 2017, 36(9): 87-9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透明圈法,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两株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株B4-1和B36-1。通过对两株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两菌株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单一碳源发酵及葡萄糖-乳酸混合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菌株B4-1和B36-1的乳酸利用量分别为1.91 g/L和1.26 g/L,符合乳酸利用菌的筛选特征。因此两株菌均可以作为清香型白酒的乳酸利用菌。
  • 彭翠珍1,宗绪岩1,4,徐 勇2,沈小娟2,3,彭远松2,3,雷翔云2,3,张宿义2,3,4*,李 建1,陈 飞5
    中国酿造. 2017, 36(9): 92-97.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液体发酵筛选获得产絮凝剂菌株,命名为Y1,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DNA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鉴定;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菌株Y1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4,转速147 r/min,温度35 ℃,接种量8%。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絮凝率为81.6%。
  • 周景丽1,田 莉2*,武耀文1,梁 楷1,郎繁繁1,张朝敏1
    中国酿造. 2017, 36(9): 98-10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西老陈醋为原料,与浓缩山楂汁、沙棘汁混合成配料液杀菌,添加β-环状糊精对配料液进行微胶囊分子包埋,加入麦芽糊精作为干燥助剂,与丁香粉和肉桂粉以及酵母提取物进行复配,喷雾干燥后收集醋粉进行包装。分别以总酸、醋粉得率和水分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试验得出生产山西老陈醋粉的工艺参数为浓缩山楂汁添加量12.5%,浓缩沙棘汁添加量6.5%,酵母提取物添加量0.75%,β-环状糊精添加量20%,麦芽糊精添加量3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6 °Bx,进料速率100 kg/h,进风温度160 ℃。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山西老陈醋粉水分含量为6.74%,总酸为6.61 g/100 mL,醋粉得率为36.7%。
  • 朱啟会1,高泽鑫1,何腊平1,2*,高 冰3,李翠芹4,熊 江1,张富豪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02-10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银杏提取物为唯一碳源,利用栀子苷-谷氨酸钠显色法,从贵州银杏树土壤样品中分离产水解银杏黄酮苷的β-葡萄糖苷酶菌株。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酶活。得到一株酶活为1.03 U/mL的菌株NY-13,并且该菌株能水解芦丁生成槲皮素。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NY-13为解鸟氨酸柔武氏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 吕慧威1,丁元菲2,蔡 勇3,赵琳琳1,王艳丹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07-11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啤酒生产中麦芽脂肪氧化酶活力、大米脂肪酸含量和麦汁回旋沉淀时间对啤酒老化程度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不同麦芽脂肪氧化酶活力和大米脂肪酸含量的麦汁中反-2-壬烯醛前体物质(T2N-P)及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将二者与回旋沉淀时间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三个品种麦芽的脂肪氧化酶活力与麦汁T2N-P和TBA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0.995,随着大米脂肪酸含量的增加,T2N-P和TBA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麦芽脂肪氧化酶活力是影响T2N-P最重要的因素,回旋沉淀时间次之,大米脂肪酸含量影响最小。优化后的啤酒T2N-P和TBA值分别降低了23.25%和29.32%,酯香、协调感、综合评分和各批次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均较优化前大幅增加。
  • 冯 莉1,张鹤鑫1,何国库2,徐怀德1,雷宏杰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12-115.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试验研究了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水果酵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白酒灌胃可引起小鼠肝脏损伤,表现为肝脏指数和血清指数升高、肝脏过氧化物含量升高、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肝细胞肿胀和脂肪变性等。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水果酵素均可有效恢复肝脏指数、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肝脏脂肪变性得到改善,肝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组织结构趋于正常,说明水果酵素可预防和修复酒精对小鼠肝脏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肝效果。
  • 刘俊峰1,2,尹 雪1,郭雪峰1,2*
    中国酿造. 2017, 36(9): 116-119.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制作的传统酸奶疙瘩中分离、筛选出菌株SA,通过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初步确定其为乳酸菌,对菌株SA进行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A与Weissella cibaria KACC 11862 AEKT01000037聚为一类,其同源性为99%,故将其鉴定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其最佳生长条件为40 ℃、pH 6.0,并且能够耐受3%的NaCl。
  • 刘文龙,王兴吉,盛花开,曹世源
    中国酿造. 2017, 36(9): 120-12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N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获得了一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突变株AN-17。该黑曲霉突变株AN-17在摇瓶中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291 U/mL,且传代发酵稳定性良好。所产β-葡萄糖苷酶对葡萄糖有良好的耐受性,在葡萄糖含量18%条件下相对酶活为95%;且该酶耐酸耐热性良好,在pH3.0~6.5条件下处理1 h或75 ℃保温处理40 min后,相对酶活>70%。
  • 曹 琳1,曹 东1,陈存坤2,何竹筠1,邢亚阁1,张广峰1*,王宝刚3
    中国酿造. 2017, 36(9): 123-12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鲜剥大蒜霉变部分的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待测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菌丝显微结构,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分离纯化后一共得到4株菌,通过对其菌落形态特征和菌丝显微结构观察,初步判定为青霉、根霉、赤霉及曲霉;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测序和序列分析,最终鉴定4株菌分别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赤霉(Gibberella intermedia)、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 巩志金,刘胜格,梁鑫鑫,魏贝贝,梁光杰,杨 革,刘金锋,车程川*
    中国酿造. 2017, 36(9): 127-13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SKY01产鼠李糖脂的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豆油、硝酸钠及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培养基组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油80 g/L、硝酸钠4 g/L、微量元素8.5‰。在此最佳培养基组分条件下,鼠李糖脂的产量达到45.34 g/L,比优化前的产量39.62 g/L提高了14.43%。
  • 王 蓉,曹海宁,邓小美
    中国酿造. 2017, 36(9): 132-13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碳源及含量对粘性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WP3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碳源中,葡萄糖有利于生长,而果糖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积累。在碳源含量为40 g/L,果糖和葡萄糖比例为7∶1,果糖含量为35 g/L,葡萄糖含量为5 g/L时,粘性红酵母WP3的生物量为7.94,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556.84 μg/L,对粘性红酵母生长及类胡萝卜素合成有利。
  • 创新与借鉴
  • 周 森1,李艳敏1,胡佳音1,赵卫鹏1,闻泽喜1,窦 骁2,魏金旺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37-14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牛栏山清香型大曲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遗传多样性和株系分类,研究了清香型大曲酿酒酵母的菌株分型,并对不同株系酿酒酵母进行了代谢产物分析。利用传统分离方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技术从牛栏山清香型大曲中分离酿酒酵母,对酿酒酵母IGS1区VR1/VR2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基因多态性分析和菌株分型,确定酿酒酵母种下的不同株系,并利用固态发酵实验分析不同株系酿酒酵母的可挥发代谢产物。结果表明,牛栏山清香大曲酿酒酵母可分为5个株系,其中一个数量较为优势,在模拟发酵中,5种酿酒酵母发酵产物主要为酸、醇、酯3大类共28种风味物质,其风味种类差异较小,但在乙酸、3-甲基丁醇、2-甲基丙醇、苯乙醇和壬酸乙酯生成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 胡盼盼1,刘新民1,喻智强1,白 建1,陈历水2,3*
    中国酿造. 2017, 36(9): 142-147.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马奶酒中自行分离得到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M5L为对象,研究该菌株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发酵乳贮藏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M5L可以在一定的盐浓度、胆盐浓度及酸性环境中较好的生长。当菌体以100∶1的感染系数作用于Caco-2细胞72 h后抑制率最佳;显微镜下观察活菌处理后的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副干酪乳杆菌M5L可以诱导Caco-2细胞内活性氧显著增加,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合成期,且通过增大Caspase-3和Bax基因表达量,降低Bcl-2基因表达量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其发酵酸乳贮藏5 d时品质较佳,长时间的贮存会导致酸乳品质的劣变。
  • 经验交流
  • 庞庭才1,2,胡上英3,范和良2,黄 海2,林丽丹2
    中国酿造. 2017, 36(9): 148-15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羊栖菜为原料,考察提取工艺对其蛋白质得率的影响,并研究羊栖菜蛋白质的功能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液料比、碱质量分数、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等4个因素,根据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羊栖菜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羊栖菜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1∶1(mL∶g),碱质量分数2.5%,浸提温度57 ℃,浸提时间5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蛋白质得率为28.95%。羊栖菜蛋白的起泡性高达76.7%,优于大豆分离蛋白,而吸水性、吸油性、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泡沫稳定性均不如大豆分离蛋白。
  • 王晓琴1,2,曹 礼1,2*,安 玲1,张小花1,邹明圆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53-158.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当归和党参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进行探究,以确定最佳的提取和包合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利用率为综合评分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β-环糊精包合工艺;用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来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粒度为粒状,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8(g∶mL),提取时间10 h,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75.3%;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混合挥发油为1∶10(g∶mL),β-环糊精∶水为1∶10(g∶mL),包合温度为50 ℃,搅拌时间为1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物收得率平均值为82.51%,挥发油利用率平均值为82.49%,综合评分为82.51%。
  • 陈开霜1,陈美芳1,2,于 博1,余海忠1,吴进菊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58-16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谷氨酰胺酶可催化蛋白发生交联作用,从而改善酸奶的质构特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对凝固型麦冬酸奶工艺进行优化,构建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麦冬酸奶制作工艺的最佳条件为: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0.3 g/L,白砂糖添加量6%,麦冬提取液添加量9 mL/100 mL牛奶,发酵时间7 h,发酵温度42 ℃。在此条件下,麦冬酸奶的持水力为93%,胶体脱水收缩敏感性为40.3%,硬度为494.19 g,稠度为2 055.63 g·s,粘结性为-161.83 g,粘性指数为-585.13 g·s,感官评分平均值为89.7分,本研究为麦冬酸奶的开发与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分析与检测
  • 许 杨,王德良*,李 红,闫寅卓,宋 涛
    中国酿造. 2017, 36(9): 163-167.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采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检测啤酒中6种低含量酯类物质(辛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苯乙酯、苯甲酸乙酯和3-苯基丙酸乙酯)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发现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平衡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2 ℃、萃取时间30 min和平衡温度48 ℃;在该条件下,结合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2为0.990 0~0.999 9,回收率为93.43%~103.37%,检测限为0.01~0.05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5%~8.24%,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应用于啤酒中微量酯类物质的检测。
  • 祁新春,张会宁*,卫磊鹏,白春艳
    中国酿造. 2017, 36(9): 168-172.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态顶空(SHS)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葡萄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平衡温度、平衡时间、样品量和NaCl添加量对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有效峰个数的影响。以有效峰个数(匹配度>85%)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香气成分的检测条件。结果表明,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检测干红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最佳条件为:平衡温度55 ℃,平衡时间35 min,样品量8 mL,NaCl添加量2.4 g。在此条件下,共鉴定出干红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18种,其中醇类8种、酯类9种和1种酸。
  • 张 云1,黄传晖2,吴春灯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73-17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塑料包装酒精饮料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并对荧光增白剂在酒精饮料中的迁移危害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研究荧光增白剂溶出量与酒精浓度、存放温度、存放时间和重复使用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不同荧光增白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种荧光增白剂在质量浓度0.1~2.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方法检出限<0.1 mg/kg;酒精浓度、存放温度、接触时间和多次重复使用对塑料包装酒精饮料中荧光增白剂的迁移溶出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类别荧光增白剂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 产品开发
  • 刘竹青1,于 梅2*
    中国酿造. 2017, 36(9): 177-181.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蛹虫草大米为原料,酿造蛹虫草甜米酒。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蛹虫草甜米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蛹虫草甜米酒的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甜酒曲接种量为1.5%,料液比为1∶3.0(g∶mL),发酵温度28 ℃,发酵时间为3 d。在此工艺条件下,蛹虫草甜酒中虫草总糖含量为10.03 g/100 mL,虫草素含量1.24 mg/100 mL,酒精度1.2%vol,感官评分95分。此最佳工艺酿造的蛹虫草甜米酒呈现淡黄色,酒液澄清透明,复合香气协调浓郁,口感甜爽,余味绵长,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魏晓宇1,于磊娟2,邱 磊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82-18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秋葵、樱桃等为原料,对秋葵樱桃复合果酒的发酵工艺进行探究。经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究果胶酶添加量、原料配比、酵母接种量和初始糖度对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葵樱桃复合果酒的最佳酿造工艺为果胶酶添加量0.3%,秋葵汁∶樱桃汁=1∶2(V/V),酵母接种量1.2 g/L和初始糖度22%。采用梯度调控发酵工艺,在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下,秋葵樱桃复合果酒酒精度为12.1%vol,秋葵樱桃复合果酒亮红澄清,酒香果香浓郁协调,感官评分为94分,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符合相关国标要求。
  • 张晓勇1,李 丹1,赵 萍2,董小雷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87-190.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苹果汁、葡萄汁、哈密瓜汁作为原料,对酿造复合型起泡酒的工艺进行研究。采用正规的“留糖法”进行发酵生产,酒中的CO2、酒精、酸糖皆来自于果汁。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葡萄苹果起泡酒最佳工艺条件为德国酵母3#,接种量0.8 g/L,葡萄汁与苹果汁质量比3∶2,发酵醪糖度16%,采用罐内发酵方式对起泡酒进行充气,CO2含量0.15 MPa。哈密瓜苹果起泡酒最佳工艺条件为德国酵母3#,接种量0.8 g/L,哈密瓜汁与苹果汁质量比1∶1,发酵醪糖度14%,采用罐内发酵方式对起泡酒进行充气,CO2含量0.13 MPa。由此最佳工艺条件得到的葡萄苹果起泡酒和哈密瓜苹果起泡酒,酒香和果香协调浓郁,口感酸甜均衡,酒体丰满,杀口力强,后味爽。
  • 李和平1,申晓琳1,关 鹏2,王玉华2,王 斌1,魏建春1
    中国酿造. 2017, 36(9): 191-196. https://doi.org/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9.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以小麦草为主要原料,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再经调配、灌装、杀菌等工艺加工生产小麦草发酵饮料。试验表明,榨汁后小麦草汁中护绿剂NaCl最佳添加量为2.0 g/L。小麦草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40 ℃,发酵时间为14 h,蔗糖添加量10%;小麦草发酵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发酵小麦草汁50%,苹果汁添加量10%,柠檬汁添加量1.5%,微晶纤维素添加量0.25%。通过该工艺生产出的饮料组织状态均匀、稳定、无沉淀,色泽为小麦草汁明亮的浅绿色,酸甜适口,同时具有小麦草汁及乳酸发酵产生的独特香气。成品经实验室检测,总酸含量为0.79%,感官评分为92分,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发酵饮料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