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7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08-12-15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李慧;牟光庆;李霞
    journal6. 2008, 27(23):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发酵食品中挥发性成分直接影响产品的风味,文中对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腐乳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风味成分保留指数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影响腐乳挥发性成分的因素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张智;滕婷婷;王淼;邵菊芳
    journal6. 2008, 27(23):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发酵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发酵液中的溶氧浓度(DissolvedOxygen,简称DO)是最基本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的无菌空气,菌体才能繁殖和积累所需代谢产物。不同菌种及不同发酵阶段的菌体的需氧量是不同的,发酵液的DO值直接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代谢途径及产物产量。发酵过程中氧的传质速率主要受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浓度和传递阻力影响。研究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 芦明春;刘波;郭雨时;李志锐;金风燮
    journal6. 2008, 27(23):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纳豆菌固态发酵产酶酶解玉米醇溶蛋白,酶解物经SephadexG-25分离纯化,对产物及其组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酶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活性为77.83%,经分离后组分3的抑制效果最好,可达89.4%。
  • 王淑军;刘红飞;李华钟;房耀维;吕明生;刘姝
    journal6. 2008, 27(23):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连云港海域筛选和分离到1株产低温淀粉酶的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G23,对该菌株进行了产α-淀粉酶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16h后到达产酶高峰,最适产酶温度为15℃,最适产酶pH值为8.5,装液量为20%。可溶性淀粉、酵母膏和蛋白胨促进产酶。利用响应面方法对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G23产α-淀粉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浓度为1.16%、蛋白胨浓度为2.11%,发酵温度12.38℃,酶活为41.4U/mL,较优化前提高了7倍。
  • 吴洪斌;贠建民
    journal6. 2008, 27(23):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啤4号大麦为原料,采用凋萎温度和焙焦温度相结合的方法,设置3个温度梯度,进行9组完全组合试验,对水分、浸出物、库值、α-氨基酸态氮、麦汁黏度和糖化时间等一系列指标的测定,得出了各个指标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QB1686-93)啤酒麦芽综合评价评分表,对各样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出最佳的干燥工艺条件,确定了凋萎和焙焦的温度参数。
  • 袁耀武;张伟;程书梅;苏旭东;何义
    journal6. 2008, 27(23):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快速检出酿酒酵母与粟酒裂殖酵母的融合子,在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处理后,利用两亲本再生营养条件的差异及氧化邻苯二胺能力的不同,通过设计选择性底层培养基和鉴定性上层培养基,进行了融合子检出方法的研究,并确定了3株融合子。该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酿酒酵母与粟酒裂殖酵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
  • 方春玉;周健;邓静;蒋德生;马钦元;孙宗均
    journal6. 2008, 27(23): 19-2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红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诱变和化学(氯化锂)诱变的方法来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单一的诱变方法和复合诱变方法(2~4种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出发菌株,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诱变方法对紫红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2种诱变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能力提高最为明显,如紫外和超声波复合诱变的方法产红曲色素的色价为922U/mL,比出发菌株产红曲色素的能力提高了约3倍。但随着各结合方法的增多,诱变菌株产色素能力逐渐下降。
  • 贺稚非;李洪军;徐毅;刘丽娜
    journal6. 2008, 27(23):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在生产中抑制原料辣椒中的有害微生物,对提高辣椒加工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GB4789.2-2003、GB4789.15-2003方法分别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进行计数,对分离纯化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辣椒表面的细菌和酵母菌数量最高,均超过107cfu/g,细菌和酵母菌是优势菌,霉菌数量相对较少。鉴定出辣椒表面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乳酸菌,以乳杆菌为主,也分离到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
  • 刘士旺;毛建卫;吴元锋;黄俊;杨志祥;王强;尤玉如
    journal6. 2008, 27(23):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粗柄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YG(0.5%酵母提取物的PDA)培养基上,合适的摇瓶培养条件是:发酵温度25℃,发酵摇瓶转速150r/min,培养基装量为150mL/500mL(加10粒玻璃珠),添加0.7%的羧甲基纤微素(CMC)可以明显地提高菌丝体的生物量。在上述摇瓶培养条件基础上,通过6种发酵培养基发酵实验,获得生物量最高的发酵培养基,其组成为麦芽汁50%、玉米粉2%、酵母提取物0.5%,发酵生物量为16.4g,再生率为9%。
  • 田英华;刘晓兰;郑喜群
    journal6. 2008, 27(23):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麸皮为培养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HYA4固态发酵生产亚麻脱胶用复合酶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g、豆粕添加量2.5%、NaNO33.5%、(NH4)2SO41.0%、加水量10mL;最适发酵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料10g、起始pH值5.0~5.5、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96h。工艺优化后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可达2215.48U/g干曲,99.68U/g干曲。
  • 荆雯雯;周礼红;陈传来
    journal6. 2008, 27(23):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红曲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3.4577为出发菌株,经60Co诱变,选育到1株色价明显提高的突变菌株3.4577-3。该诱变菌株红曲红色素色价平均达4830U/g,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9.9%;传代10代遗传稳定;显微观察其产孢量大于出发菌株,为应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
  • 曹珺;王振宇;隋心
    journal6. 2008, 27(23):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聚乙烯醇(PVA)为载体将从热带假丝酵母菌制备的粗酶进行固定化,并通过响应面方法对生物质乙醇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粗酶量、底物浓度和pH值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试验设计,以乙醇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PVA法固定化热带假丝酵母粗酶的最佳条件为:粗酶量0.36g,底物浓度8%,pH4.53;在该条件下进行固定化发酵的乙醇得率为25.84%。
  • 马旭光;张宗舟;刘星斌
    journal6. 2008, 27(23):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麦秸、麸皮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对航天诱变后筛选的黑曲霉ZM-8菌株生产纤维素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小麦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8:2,(NH4)2SO4为4%,料水比为1:2;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6%,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96h。在以上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测定滤纸酶(FPA)、羧甲基纤维素酶(CMC)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分别为7.90U/g、24.99U/g、21.74U/g,比出发菌种分别提高了3.0倍、1.66倍、2.24倍。
  • 乐超银;邵伟;刘海军;段宗宝;张自安;李盘欣
    journal6. 2008, 27(23):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蛋白酶高产菌株,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用地衣芽孢杆菌来发酵生产大豆多肽,通过对发酵液中大豆蛋白起始浓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发酵温度、摇瓶转速、发酵时间等因素进行研究,以多肽得率为指标初步探索了发酵工艺条件,并以大豆多肽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法制备大豆多肽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蛋白起始浓度为3%,初始pH值为6.5,发酵培养温度34.0℃,摇瓶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为18h~21h的条件下,发酵大豆蛋白所得多肽的含量可达19.2mg/mL,多肽得率达到70%,且所得到的大豆多肽发酵液具有良好的口感。
  • 李倩倩;孙君社;刘莉
    journal6. 2008, 27(23):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entosus)L3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以提高其转化木聚糖生产乳酸的能力。经紫外线和DES诱变处理,得到突变菌株L.pentosusL35-6,其乳酸产量为71.2g/L,比诱变前提高了58.2%。并对其生长及乳酸发酵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最适温度为40℃,pH6.5,转速60r/min振荡培养发酵72h效果最好。
  • 王成涛;曹雁平;孙宝国;刘旭东;张慧
    journal6. 2008, 27(23):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平板稀释和CO2厌氧培养技术,从多种发酵食品中分离出158株乳酸菌。通过牛津杯双层平板扩散试验,筛选出1株有明显抑菌活性的乳酸菌R-6,经初步鉴定为乳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R-6发酵上清液用NaOH调节pH5.5,对指示菌Escherichi coli.仍有明显抑菌活性,过氧化氢酶作用后其抑菌效果基本不变,因此可以排除乳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R-6培养液经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抑菌活性明显降低,且超过100℃热处理其抑菌活性迅速丧失,证实所产抑菌物质确系多肽类细菌素。该细菌素在酸性条件下活性较强,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抑菌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阳性菌(Bacillus subtilis和Staphlococcus aureus)也有明显抑制,显示出一定的抗菌广谱性。
  • 姜晓芝;李志西;杨甲平;李红蕊;赵晓野;冯歆轶
    journal6. 2008, 27(23):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验室自制的柑橘、苹果、猕猴桃、柿子四种果醋为筛选原料,经过菌种的富集培养,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菌株,最终从柿子醋中分离到8株产醋酸优势菌株,对8株优势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筛选出了在传代培养过程中,产醋酸酸度高且产量稳定的菌株F9,其产算量高达56.26g/L,酒精转化率为78.12%。根据菌株F9形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征初步确定菌株F9为醋杆菌属菌种。
  • 杜娟;王世伟;宇萍;宋渊;王超;赵学金
    journal6. 2008, 27(23):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株诱变红曲霉为出发菌株,研究甘油和谷氨酸钠对其色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的甘油和0.3%的L-谷氨酸钠的联合作用得到的色价最高,可以达到233.37U/mL,比对照提高1.59倍。
  • 李平凡;邓毛程;吴海锋
    journal6. 2008, 27(23):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酶法制糖工艺对于谷氨酸发酵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进行了糖化周期,糖液透光,糖液OD值,糖化过程搅拌等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糖化周期30h~35h,糖液透光率≥80%,糖液OD值<0.10,采用间歇搅拌制备的糖液对发酵无影响。
  • 易弋;黎娅;伍时华;黄翠姬
    journal6. 2008, 27(23): 61-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粉为原料进行浓醪酒精发酵,在前期优化液化糖化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培养基成分以及温度,pH值等条件对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液化糖化条件下进行木薯粉浓醪酒精发酵,氮源和无机盐的最适添加量为尿素0.25%(w/w),MgSO4·7H2O0.45g/L,KH2PO41.50g/L,CaCl20.20g/L,发酵最适温度为33℃,最适初始pH4.5,酵母接种量10%(v/v),发酵时间48h。在此条件下发酵成熟醪酒精浓度高达17.2%(v/v),淀粉利用率达91%。
  • 林英;吕淑霞;马瑞国;代义
    journal6. 2008, 27(23):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蔗渣木糖提取液脱色工艺条件,研究了4种活性炭对蔗渣木糖提取液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C1具有优良的吸附脱色效果。在以活性炭用量6%、起始pH值为4.5、脱色温度为40℃、脱色时间为60min条件下,蔗渣木糖提取液色素吸附率为96.34%,蔗渣木糖的回收率达88.24%,脱色效果良好。
  • 张茜;王家东;侯红萍
    journal6. 2008, 27(23):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克服游离糖化酶的部分缺点,将游离糖化酶用合适的沉淀剂沉淀后,再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进行交联,制备了新型的固定化糖化酶-交联糖化酶聚集体。研究结果表明,糖化酶最适聚集条件为:pH5.6,20℃,5g/L的糖化酶液中加入叔丁醇沉淀,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糖化酶聚集体;最适交联条件为:向糖化酶聚集体中加入10%戊二醛水溶液交联120min,再经离心、洗涤数次后即得交联糖化酶聚集体,酶活力为游离糖化酶的40.4%。
  • 潘力;梁燕嫦;苗小康;胡杰
    journal6. 2008, 27(23):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经过分生孢子的原生质体紫外线-氯化锂、NTG复合诱变得到的米曲霉沪酿3.042的8株突变株作为候选株文库,采用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利用原生质体,进行多亲株双灭活PEG介导融合,优化融合条件。以酪蛋白平板初筛,以及固体发酵测定中性蛋白酶酶活复筛,通过2轮融合操作,筛选出6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的融合株。其中融合菌株FII-41酶活达到7412U/g(干基),比原始出发菌株4212U/g(干基)提高1.76倍,且遗传稳定。
  • 王丽颖;刘思聪
    journal6. 2008, 27(23):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壳聚糖凝胶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β-D-半乳糖苷酶,对壳聚糖凝胶的制备条件及乳糖酶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乳糖酶固定的最佳条件为:2.5%壳聚糖与2%戊二醛、1.0mg/mL的溶液酶,(pH值为7.0)固定9h,酶活力回收率为61.05%
  • 高行恩
    journal6. 2008, 27(23):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豆粕和鸡血在天然肉味香精制备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化的条件下,Alcalase酶解豆粕和鸡血蛋白的水解度分别为27.74和25.25,所得水解动物蛋白(HAP)和水解植物蛋白(HVP)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800Da以下。美拉德反应最佳条件为:HAP和HVP以1:1混合,加入1%VB1、1.5%半胱氨酸、0.5%蛋氨酸,7%葡萄糖,调整体系的pH值为6.0,在110℃条件下反应120min。
  • 李德光;李羚
    journal6. 2008, 27(23):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工设备积垢是行业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以防为主,以除为辅"仍是处理积垢问题的基本原则。甘蔗糖蜜酒精蒸馏设备积垢因其原料、工艺及工艺条件的原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中以积垢化学成分及其在生产系统中存在的相互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一种预防甘蔗糖蜜酒精蒸馏设备积垢的有效方法。解决了多年未决的一大生产难题。
  • 束少琴;陈丽花;方逸群
    journal6. 2008, 27(23):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树脂吸附法降低酒中杂醇油,并较好的保留黄酒中的各项风味品质指标,最终确定一种既对杂醇油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又不影响黄酒本身独特风味品质的最佳树脂。
  • 吴小其;薛海燕
    journal6. 2008, 27(23): 86-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用后期添加固定化酵母菌降低啤酒中双乙酰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发现后期接入固定化啤酒酵母菌降低双乙酰含量的最佳工艺为:发酵温度为12℃,接入时间为发酵第16d,发酵再次接入固定化酵母菌的接种量为1.0%,此时双乙酰的量为0.083mg/L,啤酒口感达到9.2分。固定化的酵母菌可以重复利用3次,啤酒的双乙酰值和口感维持稳定。该研究表明利用固定化细胞的后期添加可以降低啤酒中的双乙酰含量。 更多还原  
  • 汪建国
    journal6. 2008, 27(23):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嘉兴麦曲喂饭酒当年新酿和同批贮存1~3年陈酒的6项理化指标进行跟踪测试,结果表明,黄酒在贮存老熟过程中酒精度略有降低,总酸、还原糖、挥发酯逐渐增高,非糖固形物因酒质浓缩和其他分子的融合而提高,氨基酸态氮由低到高然后趋于平衡。随着贮存期延长,酒中缓慢产生氨基;羰基反应使黄酒的色泽加深,香气浓郁,醇和爽适,苦涩味减轻。同时还会使酒体产生一些微量糊精、蛋白质、焦糖色、金属离子等共聚沉淀,也就是黄酒界所称"酒脚"。提出了黄酒贮存陈酿中基本成分的变化规律,对风味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 邵伟;仇敏;吴炜
    journal6. 2008, 27(23):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三聚氰胺的性质、制备方法、用途、危害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提出酿造企业应严把质量关建议。
  • 关明;李燕;赵淑贤
    journal6. 2008, 27(23):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207nm处测定卵磷脂在正己烷溶液中的吸光度。结果表明,在0.0102mg/mL~0.0510mg/mL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加标回收率为99.94%(RSD=0.4),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采用该法对市售的2种卵磷脂保健胶囊中的磷脂酰胆碱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
  • 娄燕萍;付海波;周华林
    journal6. 2008, 27(23):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用快速氧化法测定米醋生产中的乙醇含量。结果表明,快速氧化法与微量法相比具有快速的特点,与常量法相比具有结果准确的优点。快速氧化法快速而准确的优点,完全可用于米醋生产中乙醇含量的测定。
  • 伍国明;潘荣邦;伍芳华
    journal6. 2008, 27(23):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郁南无核黄皮果为特色辅料通过全发酵制得黄皮保健糯米甜酒。探讨了主要发酵工艺及原料配比、黄酒高活性干酵母(YWBY)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料水比对产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糖化醪中加入6.0%黄皮干粉,采用料水比为1:1.0,接入0.08%YWBY,26℃发酵8d,再经后发酵、压榨、澄清、灭菌等,酿造的黄皮甜米酒,酒体橙黄色,醇厚,甘甜爽口,保持了黄皮果的特征香味与治疗价值,有独特的风味。
  • 李瑞;夏秋瑜;张永凤;李新菊;陈华;赵松林
    journal6. 2008, 27(23):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椰子花序汁液饮料的加工工艺。经正交试验和品质分析表明,椰子花序汁液饮料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椰花汁与水的比例1:1.5,用50%柠檬酸+50%乳酸,调pH值至4.00,用椰花汁糖浆调糖度为7°Bx,黄原胶的用量为0.10%,在18MPa~20MPa、70℃~80℃均质,在90℃~95℃温度罐装,然后80℃杀菌45min,可制备出风味俱佳、稳定性好的椰花汁饮料。
  • 刘凤珠;牛小明;李颜芳
    journal6. 2008, 27(23): 105-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山药、豇豆和牛奶为主原料,研制出了集山药、豇豆和酸奶的保健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保健饮料-山药、豇豆复合功能性酸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豇豆汁:山药汁比例为2:3,接种量为5%,加糖量为7%为最佳的工艺条件,得到的酸奶的品质最好。
  • 王天陆
    journal6. 2008, 27(23):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荔枝为主要原料,研究采用控温发酵技术酿制荔枝果酒的工艺流程,通过对比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果胶酶用量为80mg/L,SO2添加量为50mg/L~100mg/L,发酵温度为22℃,含糖量调整为22%,酵母接种量为6%。
  • 鲁绯;高国胜;黄东亮;张建;纪凤娣
    journal6. 2008, 27(23): 1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沙棘籽粕为部分原料生产沙棘酱油的过程,并对沙棘酱油进行了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为酱油新产品的开发和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 田忠萍
    journal6. 2008, 27(23):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鲜黄瓜通过挑选、晾晒、盐渍、保鲜、保绿、保脆、储存制作成咸黄瓜。咸黄瓜经过脱盐、脱水后装酱口袋、装入甜面酱缸进行酱制,制成甜酱黄瓜。该产品糖、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均有明显增高,口感比鲜黄瓜有极大的提高。
  • 孟万化
    journal6. 2008, 27(23):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产地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