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酒的故乡,根据可考据的文物证实,我国酿酒技术可追溯至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时期。白酒是中国独有的蒸馏酒,其历史以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酒器为据亦至少有2000年。从婚丧到祀戎,白酒见证了市井生活和国之大事的勺风云际会;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白酒正亲历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
自古好水出好酒,五粮液酿造工艺是在有“中国酒都”职称的宜宾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宜宾古称僰(bó)道、戎州、叙州。“华夏多美酒,精华在宜宾”,宜宾自古以来就是汉、苗、彝、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其酿酒文化是各族人民多年酿酒智慧的结晶。宜宾与酿酒相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用发酵的谷物制酒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形式。
秦汉时期僰道有了窨酒(在地窖里藏过的酒)。唐宋时期戎州出现了“重碧酒”、“荔枝绿”、“姚子雪曲”这样的佳酿。特别是宋元之际,叙州城出现了蒸馏白酒,这种蒸馏技术通过元代的浓香型地穴窖池衍生出明代以多种粮食混合酿造的杂粮酒。宜宾民间习惯说的杂粮通常指稻、麦以外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荞麦、苞谷、绿豆、胡豆、豌豆等。多种粮食混合酿酒,可发挥不同粮食特有的作用,产生不同的滋味。
明代初年,当时宜宾城最有名气的酿酒糟坊是城北顺河街的“温德丰”和城东鼓楼街的“长发升”两家糟坊。大约在元明时期,“温德丰”老板陈氏在宜宾开设糟坊,在继承原有酿造秘方的基础上,提炼出“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的“陈氏秘方”。为了防止秘方泄露,从创立“陈氏秘方”伊始就立下规矩:配方传男不传女,只在族内传承。秘方传到陈三时,因后继无人,将秘方传给爱徒赵铭盛,“陈氏秘方”自此传到外姓手中。赵铭盛承袭陈氏嫡传后,更加精心酿制杂粮酒。
民国初年,赵铭盛病重去世后孝徒邓子均继承了“陈氏秘方”,成了杂粮酒的第二代外姓传人,邓子均继承“陈氏秘方”后,又多次对配方进行了调整,也将“温德丰”更名为“利川永”糟坊。1909年,邓子均为扩大销路,携酒数瓶前往时任宜宾县团练局长的雷东垣的宅第,适逢雷东垣正在饮宴宾客,邓子均将来意说明之后,雷东垣招座开瓶细品,浓香四溢,一致认为色香味均佳,赞美不已。在座晚清举人杨惠泉饮后评价:“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姚子雪曲虽雅,不能尽其神韵。此酒乃合五粮之精,和五行之气,堪比蒟(jǔ)酱、更胜荔枝烧春,何不更名为‘五粮液’”。同座之人咸以此名风雅独特,既表达酒质之好,如琼浆玉液,又把五粮突出,使人闻其名如领其味。邓子均当即宣布“杂粮酒”更名为“五粮液”。五粮液至此正式得名,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白酒品牌的新纪元。
1915年,五粮液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1932年,五粮液第一代印制商标正式启用。但由于当时产量较低,市面上五粮液大多为殷实商户或官绅独享,广大群众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宜宾酒文化民族遗产“五粮液”的恢复工作:1950年首先组织最有名望的两家酿酒糟坊“利川永”、“长发升”,联合“张万和”、“钟三和”、“全恒昌”等酿酒作坊,组建“宜宾市大曲酒酿造工业联营社”;1952年在联营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川南行政区专卖事业公司宜宾专区专卖事业处国营第二十四酒厂”;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宜宾酿酒厂”,初步形成了宜宾五粮液酒厂的最初格局,由过去的作坊生产发展到工业化生产,融会了各家糟坊的技术、特色;1954年受宜宾行署专员李鹏多次相邀,邓子均出任技术顾问,推动酒厂技术革新;1955年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宜宾酒厂”;1959年由四川省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宜宾五粮液酒厂”;1964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1991年10月,酒厂对所属全部生产车间重新命名,所有车间编号均以“5”开头(尾号单数为酿酒生产车间,尾号双数为辅助生产车间),其中最古老最珍贵的179口元明古窖池,全部都集中在501车间(原城区生产车间);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过五次大规模扩建,五粮液形成了现今全国最大产能规模的十里酒城。同时,为使生产进一步发展,把弘扬酒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精神来抓,专门修建了“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奋进塔”与众多的园林景点,形成了具有浓郁的酒文化气氛和东方建筑特色的花园式工厂,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步伐,五粮液踏上飞速发展之路,从小糟坊成长为“中国酒业大王”。
“五”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五福临门是圆满的生活,五谷丰登是勤劳的回报,五世其昌是新人的展望,学富五车是学识的境界,可以说,“五”字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世界的哲理思考与和美祝祷。“尚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以“五”之名,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的五粮液,正是“五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多年以来,五粮液以“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飘香世界,输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东方传统文化理念,引领着世界美酒赋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