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智库-文化

仰韶酒文化

中国白酒史悠久,有着漫长的文化史,然就文化底蕴之深厚和历史之悠久而言非仰韶酒莫属。距今5000 至 7000 年前,在中华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神奇的仰韶文明。与其同源的仰韶酒文化,也已有着长达 7000 年的历史。作为仰韶文化的传承,仰韶酒秉承 7000 年古法酿造工艺,传承着 7000 年的质朴与纯正,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其发扬光大。7000 年深厚的历史积淀,7000 年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融合,酿造出中国最古老的中华陶香型美酒,7000 年至今,时光在陶蒸酒中驻足。仰韶人陶与酒的发明,陶与酒的结合影响了整个世界。在仰韶时代,食物的获取、生产和加工、烹饪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各种各样的饮料和羹汤之中,酒无疑是最令人陶醉的液体。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拉开仰韶文化研究的百年历程。经历四次考古发掘,揭秘仰韶先民的生活方式。1921年,经过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第二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第三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第四次发掘,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

彩陶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祖先,制作的一种红色之上再画上彩色花纹的特殊陶器。1921 年,在河南西部渑池县城北韶山南的仰韶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正式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的陶罐、陶碗、蓝纹绳纹、带流陶杯等彩陶器物,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彩陶。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种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又因这种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也叫“仰韶文化”。 1983 年 10 月,考古专家在仰韶文化杨家村遗址出土了一组陶器。这组陶器计有 5 只小杯、4只高脚杯和一只陶葫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彩陶器的出土对我国酒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美的彩陶可能无意中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国酒的源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陶蒸锅和陶蒸酒器,这些酿酒器具经过碳 14 化验,证明是 7000 年前的酿酒器具。用陶器发酵、用陶器蒸酒、用陶器屯酒、用陶器盛酒,真实反映了中国白酒无穷无尽、博大精深的特质。

考古发现的尖底瓶和瓮是重要的酿酒工具,而大房子可能是酿酒工厂,为酿酒提供了清洁的环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联合对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文物—八个尖底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尖底瓶残留物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考古发现的小口尖底瓶与“酉”甲骨文非常形似,体现了酒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甲骨文中所记录的两类酒:“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印证了为了得到美酒,仰韶先民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

与今天的标准化生产不同,仰韶时期的酒可能没有一致的配方,每个村落和家庭,都可能有其独特的酿造方法,也可能在不断尝试新的配料。在六千多年前,为了酿出美酒,仰韶先民已经形成了从专门器物制作到酿造的一整套流程。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考古工作者不但发现了酒和制酒的器物,甚至还可能找到了几千年前的“酿酒工厂”。 在许多仰韶文化遗址里众多房址之中,往往拥有一座居于中心位置的“大房子,其中有平整坚实的地面和灶。有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符合谷物发芽和烘干的需要,酿酒时的糖化和发酵过程很可能在这里进行。“大房子”平整坚硬而干净的地面为酿酒提供了清洁的环境,也可能符合了人们在宴饮集会时对环境的特殊要求。
   食物是最具象的文明载体,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对食物的追求,也催生了农业的诞生与发展。在人类从蒙味走向文明的历程中,食物的获取、生产和加工、烹饪无不推动和见证着我们祖先路蓝缕的脚步。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仰韶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他们的一饮一酌,勾勒出繁衍生息、文明存续的伟大侧影;他们的喜好和口味,也通过绵延不觉得传承,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在浩瀚深邃的中华文明星空中,仰韶文化作为中国人文的第一缕晨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朵仙葩。仰韶的酿酒文化,正是与中华文明一路同行、一脉相承,在中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发布日期: 2024-02-05    浏览: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