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1]。我国白酒历史源远流长,酒文化灿若星河,传统工艺精深,生产风格鲜明独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产业,在我国食品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但鉴于白酒产业在制造与营销环节上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在白酒行业中还存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少、不重视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甚至在完成商品化后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品牌建设问题。对此,本文从白酒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出发提出一条可行道路,并为后续的品牌建设环节提供参考。
目前所公认的科学技术成果主要是指经过认定的、具备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科技活动产物,大致上可分为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2],所公认的科技成果一般界定范围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成果一般不被纳入其中[3]。
根据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4]。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可分为成果转让、合作开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三种模式[5-6]。成果转让模式是指研究机构等将科学技术成果直接转让给企业,让企业实施的一种模式,传统的“技术转让”即为这种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即研究机构等通过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的产学研合作联动模式便是其中之一;一体化模式指研究机构或具有科研能力的相关企业根据市场为导向,继续将科研成果进行技术创新与开发,从而实现产业化[7]。其中,仅有第三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科技成果从商品化到产业化的跨越,并有效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环节过多所导致的利益多元问题[7]。
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其步骤可分为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产业化,主要可分为商品化及产业化两部分,商品化侧重于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而产业化主要侧重于科技成果完成商品化后进行一系列生产、开拓市场、营销等以达到最大效益的过程[2,6]。基于此,本文依据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在商品化环节选择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模式进行商品生产,而在后续的品牌营销环节选择圈层营销模式,此两种模式将在后文中进行进一步分析与阐述。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更好地为中国白酒健康发展服务,要以提升白酒的品质为导向。品质是白酒品牌的价值基础,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为提升白酒品牌建设助力。不管是白酒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领域,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容乐观。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信息,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8.6万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285.2万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80.6万项,我国发明专利许可率、转让率分别为10.4%和7.4%。基数庞大,转化率不高。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走不出实验室的橱柜也翻不过“围墙”的壁垒,很难与市场对接,科技技术无法成果转化,极大地影响了科研者的热情。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和权威的服务平台,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更需要大量有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育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始终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总结分析其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1)专利申请门槛较低导致专利整体基数过大;(2)专利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3)目前国内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8-9]。这些都会导致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商务部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化发展、连锁化运营、标准化引领,多渠道、多层次、多场景、全覆盖的酒类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放心安全、绿色科学的酒类流通发展环境。培育千亿级酒类流通企业1家,百亿级酒类流通企业5家,50亿级酒类流通企业10家。促进优化产业机构、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流通模式创新、提升品牌引领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市场流通环境、引导科学理性消费。
供给侧改革,即以供给侧为突破口,在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结构性改革,应用于白酒行业即生产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喝好酒的需求[10-11]。供给侧结构的明显变化带来了白酒消费的新一轮持续升级。消费市场的持续变化,导致白酒消费已经进入“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发展阶段,白酒商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逐步向高品质产品方向发展[11]。
近五年来(2016-2021年)白酒产量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1年,白酒产量为715万kL,同比下降0.6%。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体现了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需求的变化[12]。2021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 033亿元,同比上升18.6%。但是,白酒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出现了下降的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白酒消费场景减少,白酒规模以上企业降至1 040家[11]。2021年,白酒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再次减少至965家,同比下降了75家。
白酒企业产能在持续减少,但利润增加,盈利水平呈逐年提升态势,表明随着白酒消费水平的提升,产品在持续升级迭代,而酒类企业也在持续向中高端市场发力,酒业总体上呈现出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也反映出消费者追求理性与健康的消费诉求;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量不断下降,体现产业集中化程度进一步发展,资源正逐步流向优势产区和企业,是酒类产业结构逐步集中、持续有效调整的重要反映[11-14]。
伴随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消费者意识正逐步觉醒,对包括白酒在内的系列消费品的品牌、品质和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此外,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白酒产业加速调整进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模式经济高速增长,在潜移默化改变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人们对健康、品质的更高追求,催化民众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11]。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信息的掌控和运用能力加强,使得受众正在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影响着品牌的传播与建设,传统的白酒传播模式和媒体投放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要和渴求,白酒的创新将首先面临受众及消费者的认可度影响。
随着风味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于白酒特征风味解析研究,以及微生物代谢组学技术在白酒酿造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共同为白酒酿造可控化提供了科技支持[15-17];此外,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在加速推动白酒企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18]。同时,白酒检测技术与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白酒检测体系与方法的不断优化健全,不仅促进了白酒酿造生产、研发新酒、管控产品品质以及白酒生产销售等系列环节的数字化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白酒产地、酒龄等鉴别技术的建立健全[19]。
由于白酒生产特殊的产地属性,白酒相关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时,往往采用原厂委托制造(OEM),或称为“代工生产”模式。此种模式是指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运营方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仅将制造业务外包给专业生产企业,自身仍负责产品研发、销售等后续环节[20-21]。在白酒行业中,OEM经营模式首先应用于浓香型白酒领域,近年来在酱香型白酒领域中尤为盛行。
从研究机构方分析,作为产品运营商采用OEM及类似经营模式,能够在商品生产环节上实现专业化生产与组织管理,充分整合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21];从生产企业方分析,由于此类经营模式往往选择与行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弥补缺乏市场运营能力与渠道运作能力的不足,帮助解决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升销量,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从行业层面分析,通过合理运用OEM模式起到补充白酒市场空档、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同时,通过与圈层销售结合的方式可以起到良性宣传作用,从而提高公众对白酒的科学认知。
然而,此种模式依旧存在其不可忽视的弊端。从生产企业方分析,中小企业在通过OEM等经营模式扩大市场、提升销量的同时也伴随着质量管控不严、忽视自身品牌建设等问题出现,阻碍了白酒产业良性发展,作为生产企业需要在扩大收益的同时坚守住自身产品品质,注重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培养;从市场方面来说,较低的门槛导致行业乱象丛生,不良的低端产品进入市场造成扰乱市场、误导消费者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发展白酒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严格市场秩序,捍卫消费者、厂家、经销商的多方利益,从而促进白酒产业健康发展。
圈层理论起源于地理学,后由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引入,用以分析经济社会关系。对圈层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圈层内部的关系研究、从圈层内部向外突破趋于社会化与市场化的研究以及圈层外部向内部渗透的研究[22]。圈层理论应用于社会关系中可根据水平化与垂直化分为圈子化与层级化[23-24]。圈子是指由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集合,人们的利益诉求、态度立场、行为模式等会受到他们所在的各种圈子的影响[24]。层级化是指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经济、社会表现不同[25]。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圈层逐渐形成,并对以往庞大的受众群体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从而达到进行更精确的圈层传播的目的[26]。当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选择相同的媒介产品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继而形成爱好相同的文化圈子,通过此类媒介所打造的圈层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圈层文化的传播,同时带动圈层受众的消费,最终由圈内向圈外辐射文化效益或经济效益。在这种圈层经济形成的同时,相应的圈层文化也得以进一步传播与发展[27]。
由圈层经济所引出的精细化营销模式称之为圈层营销。在当今以个性化为主导的时代里,通过把握分析圈层内受众的需求,深刻对消费者的理解,根据圈层所呈现的内容把握产品定位,与消费者建立牢固高效的社交连接,从而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5]。
白酒销售具有强烈的品牌属性,除大众所熟知的传统品牌产品,其余白酒产品的品牌宣传与建设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白酒作为兼具社交、情感等多重属性的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圈层的属性相契合,通过圈层营销的方式推广白酒品牌大有可为,并且可以实现精准营销。
目前圈层销售模式主要应用于白酒品牌中的高端产品线。随着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品牌为抢占高端酒消费市场,往往聚焦于高端圈层,此类致力于攻占高端白酒消费市场的品牌或通过举办特定的品鉴活动、鉴赏活动、研讨会等,或进行跨界与文化行业合作,来实现与高端消费群体深度捆绑的目的。如习酒通过“君品·雅宴”、“君品荟”两大品鉴活动在全国巡回推介君品习酒这一品牌内高端产品,酒鬼酒举行内参酒价值研讨会、成立内参酒名人堂,泸州老窖创办国窖荟俱乐部等。
此外,一些跨行业的资本采取在自己所经营的小圈层内部营销的方式,利用在原行业内积累的资源与人脉进行定制高端白酒的销售,在满足自身白酒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
对于白酒行业的研究机构在进行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时可通过在生产上采用OEM模式,在营销上采用圈层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在严格把控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对品牌进行长远规划,开拓市场,逐步实现产业化。
科研院所/高校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内往往具有权威地位,在行业内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覆盖的圈层内人数众多,而行业外的普通消费者对其也普遍具有认同感与信任感,围绕科研院所/高校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为出发进行营销、宣传等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产品的品牌建设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宣传的内容方面,对于研究机构而言,要把握的是科研院所与高校在消费者心中的权威地位以及在行业中起到的领军作用,可选择侧重于科学知识与消费知识的普及,例如如何科学饮酒、如何选购优质酒等。
如今科学的饮食、饮酒观念深入人心,不对过量饮酒所造成的危害避而不谈,而是通过科学地宣传正确的饮酒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加深消费者的信赖,帮助树立在大众心中诚实可靠的品牌形象。
扩大科研院所/高校已有的影响力以促进品牌发展可以利用现存的媒介产品促进目标圈层文化传播,进而带动圈层经济。现今网络技术发达,各类媒介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合适的媒介产品辅以对应的宣传方式或者采用多种媒介产品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扩大圈层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影响力的作用。例如在微信中运营品牌自有的微信公众号,定时以科普文章、视频等形式宣传,同时,也可将微信公众号作为链接品牌方与消费者的纽带,对粉丝进行活动邀请等。
除微信公众号外,微博、小红书等都具备类似的功能,而哔哩哔哩、抖音等更适合于视频宣传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通过聘用专业人士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带货,此条营销路线相较于圈层营销所适用的高端产品线更适用于一些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中低端产品线。对于此类不同营销方式的选择需要品牌运营方根据自身需求与品牌的长远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圈层营销在利用媒介产品进行文化传播取得一定成效后,可通过举办特定的活动邀请圈层内受众参加,达到链接消费者的目的。可以通过举行新品白酒品鉴会、白酒相关科学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参加酒厂实地考察体验日等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圈层内的消费者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在圈层内进行自发地宣传。通过举办此类具有针对性的特定活动,加深圈层内部受众对品牌的印象,从而树立品牌形象,激发品牌效应。
当品牌想要扩大销售范围,从目前所经营的圈层内向外部突破,就更需要对目标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通过对不同圈子的消费者进行深度调研后精细化营销对策,才能牢牢抓住消费者,扩大消费群体。例如针对目前白酒行业消费者趋于老龄化,固有的白酒消费者在选购白酒时常常将品牌作为首要因素,可通过举办品鉴会等体验活动,引起圈层内消费者的相互推荐,从而带动其身边具有相同品味爱好的消费者。
目前白酒的年轻消费者仍占比较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年轻消费者可以将重点侧重于科研院所/高校这一IP上,在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往往具有权威地位,对品牌所传播的科学理念以及产品中蕴含的创新技术更容易理解并认同。年轻消费者在消费白酒时往往担心对白酒行业不了解而被商家欺骗等问题,在科普白酒科学知识与消费知识的同时,以自身产品过硬的质量终将俘获这一批消费者的心。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
[2]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3]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1):37-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Z].1996.
[5]胡罡,章向宏,刘薇薇,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3):122-128.
[6]刘书庆,韩亚辉,苏秦.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20-25.
[7]何婷婷,刘志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180-182,201.
[8]许轶,许婧,余鲭鲭,等.我国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3):78-83.
[9]黄灿,徐戈,李兰花,等.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基于专利技术交易数据的分析[J].科技导报,2020,38(24):92-102.
[10]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11]宋书玉.一组数据照出中国酒业“发展生态”[J].中国酒,2021(5):40-45.
[12]宋书玉.中国酒业迈进“十四五”[J].中国酒,2021(4):56-59.
[13]冯方剑,赵金松,刘茗铭,等.中国白酒国际市场营销研究现状[J].酿酒,2022,49(2):16-18.
[14]孙宝国,李贺贺,胡萧梅,等.健康白酒的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学报,2016,16(8):1-6.
[15]王珂佳,邱树毅.微生物代谢组学及其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9,38(9):1-6.
[16]余晶晶,黄永光.基因组学及其在白酒酿造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7):278-284.
[17]孙宝国,黄明泉,王娟.白酒风味化学与健康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5):1-13.
[18]徐岩.中国白酒科技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酒,2021(4):51.
[19]刘鑫,王耀,庹先国,等.白酒检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22,41(3):6-12.
[20]吕宏芬,余向平.OEM方式的内在劣势及其产业链升级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6(2):105-107.
[21]夏先良.中国企业从OEM升级到OBM的商业模式抉择[J].财贸经济,2003(9):64-69.
[22]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2-7.
[23]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3):9-15.
[24]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25]吴庆华.圈层营销与居住隔离:社会效应及破解之道[J].齐鲁学刊,2016(5):113-117.
[26]周大勇,王秀艳.互联网“圈层”传播与新受众的信息反应[J].图书馆学研究,2017(21):35-38.
[27]党李丹.圈层传播:新媒体时代分众传播的新趋势[J].青年记者,2018(14):6-7.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Baijiu brand based on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