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酶生也叫食母生,是一种微生态活菌制剂,其在肠道中能分解乳糖生成乙酸和乳酸,进而降低pH值。同时,通过分解乳糖产生的细菌素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起到缓解消化异常、减轻腹泻腹胀等作用[1-2]。乳酶生生产菌种开始时命名为“乳酸肠球菌”,后更改为肠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3]。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4-6],由于早期鉴定手段落后或命名不规范等原因,乳酶生生产菌株粪肠球菌有可能为屎肠球菌(E.faecium)。2015年中国药典二部正文品种第一部分已对该问题进行了正式更改[7]。16S rDNA在原核生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可通过比较其序列同源性高低来判断微生物种属关系,是菌种鉴定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8],也是传统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法的补充和佐证。
屎肠球菌是一种农业部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乳酸菌,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抑制其他有害菌生长[9-12],如果开发成动物微生态制剂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是提高其生物量即活菌量,但由于屎肠球菌作为乳酸菌的一种,常使用的MRS培养基价格高,难以推广应用。
本试验通过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乳酶生片中分离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以活菌数为响应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增殖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期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1.1 培养基
基础增殖培养基[13]: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酵母浸粉20 g,硫酸镁0.28 g,硫酸锰0.18 g,加蒸馏水至1 L。固体培养基中添加20 g琼脂粉。121 ℃高压蒸汽灭菌15 min。
1.1.2 主要试剂
乳酶生片(15 g):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TIANamp细菌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糖(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蛋白胨(生化试剂):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酵母浸粉、乳糖(均为生化试剂):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硫酸镁、硫酸锰(均为分析纯):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乳清粉(食品级):河南郑州万盛食品添加剂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FLC-3型超净工作台: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YXQ-SG46-280S型高压蒸汽灭菌锅、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CP214型电子天平: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ZHWY-2102C型恒温培养振荡器: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QL-861型旋涡振荡器: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T300型便携式pH计: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DYY-10C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SimpliAmpTM热循环仪:美国ABI公司;070-851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仪:德国Biometra公司。
1.3.1 乳酸菌的分离
用无菌镊子夹取一粒乳酶生片,加入灭菌生理盐水中溶解,按10倍梯度稀释,选择合适稀释度的稀释液涂布到基础增殖培养基平板中,37 ℃倒置培养1 d。选取形态一致的单菌落反复纯化后,冻存于甘油管,并命名为Y1。使用前在基础增殖液体培养基中37 ℃、200 r/min条件下活化2次。
1.3.2 乳酸菌的鉴定
形态观察:将菌株Y1划线接种于基础增殖培养基平板,37 ℃条件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
生理生化试验[14]:对菌株Y1进行触酶、精氨酸产氨、耐胆盐、耐盐性、糖发酵等生理生化试验。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Y1的DNA,以其为模板,采用16S rDNA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541R(5'-AAGGAGGTGATCCAGCCGCA-3')进行PCR扩增。PCR扩增条件:94 ℃预变性10 min;94 ℃变性45 s,55 ℃退火45 s,72 ℃延伸90 s,共30个循环;72 ℃再延伸5 min。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合格后送至华大基因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至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比对搜索,选取同源性较高的模式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5.0软件中的邻接(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1.3.3 增殖培养条件优化
将菌液按3%(V/V)的接种量接种到pH 7.0的基础增殖培养基中,于200 r/min、不同温度(23 ℃、30 ℃、37 ℃、44 ℃)条件下培养24 h后测定活菌数,考察温度对活菌数的影响,确定最适培养温度。在此基础上,依次考察不同接种量(1%、3%、5%)、不同初始pH值(4.0、5.0、6.0、7.0、8.0、9.0)对活菌数的影响。
1.3.4 增殖培养基优化
单因素试验:选取不同碳源(乳糖、乳清粉、蔗糖、糖蜜、红糖、可溶性淀粉)代替基础增殖培养基中葡萄糖,将菌液按1%(V/V)的接种量接种,37 ℃、200 r/min条件下培养24 h,测定活菌数。在此基础上,依次考察碳源添加量(0、1 g/L、5 g/L、10 g/L、20 g/L)、氮源种类(乳清粉、牛肉膏、硫酸铵、豆饼粉代替蛋白胨)及添加量(0、5 g/L、10 g/L、20 g/L、30 g/L)、生长因子种类(番茄汁、胡萝卜汁[15]、玉米浆代替酵母浸粉)及添加量(0、2.5 g/L、5 g/L、10 g/L、20 g/L、30 g/L)对活菌数的影响。
响应面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乳糖添加量(A)、乳清粉添加量(B)及酵母浸粉添加量(C)为考察因素,活菌数(Y)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增殖培养基优化响应面试验因素与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for proliferation medium optimization
1.3.5 菌体活菌计数方法
将发酵液10倍梯度稀释,取0.1 mL适宜稀释度液体涂布于基础增殖固体培养基平板上,37 ℃培养48 h,根据GB/T 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菌液中的活菌数。
1.3.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试验处理均包括3次平行试验,结果为3次试验的平均值,以“平均值±标准偏差”的形式表示。采用Design Expert V8.0.6软件拟合试验结果,对拟合方程做显著性检验及方差分析。
2.1.1 形态学鉴定
通过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乳酶生片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编号为Y1,其在基础增殖培养基上的菌落及细胞形态见图1。
图1 菌株Y1的菌落形态(a)和细胞形态(b)
Fig.1 Colony morphology (a) and cell morphology (b) of strain Y1
由图1可知,菌株Y1的菌落呈圆形,直径约1 mm,乳白色,边缘整齐,稍隆起;经镜检菌体为球形,成双或短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菌。
2.1.2 生理生化试验
菌株Y1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菌株Y1不能产过氧化氢,不能利用鼠李糖,能利用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阿拉伯糖、纤维二糖等,说明该乳酸菌能够利用大部分单糖及二糖。此外,该菌株能够在6.5%NaCl和40%胆盐环境中生长,参考《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6]和《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17],初步判断分离到的菌株Y1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
表2 菌株Y1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of strain Y1
注:“-”表示结果呈阴性,“+”表示结果呈阳性。
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菌株Y1的系统发育树见图2。
图2 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菌株Y1的系统发育树
Fig.2 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 Y1 based on 16S rDNA gene sequences
由图2可知,菌株Y1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聚于一支,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9.79%。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判定菌株Y1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2.2.1 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
由图3可知,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株Y1的活菌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菌株Y1在23 ℃、30 ℃、37 ℃条件下生长较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培养温度达到37 ℃时,菌株Y1的活菌数最高为1.16×109 CFU/mL;但当温度升高到44 ℃时,活菌数最低为1.65×108 CFU/mL,这些结果符合屎肠球菌生长温度范围在10~45 ℃之间的特征[18]。因此,选择37 ℃作为最适培养温度。
图3 不同培养温度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culture temperature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2.2 最适接种量的确定
由图4可知,当接种量为1%时,菌株Y1的活菌数最高为1.21×109 CFU/mL,接种量为3%和5%时,活菌数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影响了菌种的生长。因此,选择接种量1%为最适接种量。
图4 不同接种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inoculum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2.3 最适初始pH值的确定
由图5可知,随着初始pH值的增大,菌株Y1的活菌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初始pH值为8.0时,活菌数最高,达1.23×109 CFU/mL。说明随着初始pH值的升高,菌种中和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的能力增强[19],减轻了对菌体的毒害作用。当初始pH值为4.0时,平板上没有菌生长,其原因可能是发酵产生的大量乳酸积累,抑制了菌体的生长,这一结果也恰好符合屎肠球菌生长的初始pH范围在4.5~9.6之间的特征,为菌株Y1是屎肠球菌的鉴定结果提供了一个证据。因此,确定该菌株的最适初始pH值为8.0。
图5 培养基初始pH值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initial pH of medium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1 碳源种类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由图6可知,当碳源为乳糖时,活菌数最高,为1.3×109 CFU/mL,原因可能是屎肠球菌Y1对单糖和双糖利用速度较快[18]。因此,确定最佳碳源为乳糖。
图6 碳源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carbon sources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2 乳糖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碳源的浓度直接影响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20-21],由图7可知,随着乳糖添加量的增加,菌株Y1的活菌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当乳糖含量过低时,菌体生长缓慢,而当乳糖含量过高,随培养时间延长,pH值过快下降,进而导致营养成分离子化程度受到影响,微生物生长趋势减缓[22]。当乳糖添加量为10 g/L时,活菌数最高为1.49×109 CFU/mL。因此,确定最佳乳糖添加量为10 g/L。
图7 乳糖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lactose addition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3 氮源种类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由图8可知,当氮源为乳清粉时,活菌数明显高于其他氮源。可能因为乳清粉营养丰富,含有屎肠球菌生长所需乳清蛋白、氨基酸等物质。乳清粉是干酪素或干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经济实惠,来源广泛易得[23]。因此,确定最佳氮源为乳清粉。
图8 氮源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8 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s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4 乳清粉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的影响
由图9可知,随着乳清粉添加量的增加,菌株Y1的活菌数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当乳清粉添加量为10 g/L时,活菌数最高为2.07×109 CFU/mL。因此,确定最佳乳清粉添加量为10 g/L。
图9 乳清粉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9 Effect of whey powder addition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5 生长因子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由图10可知,当以酵母浸粉为生长因子时,活菌数高于其他组。同时考虑到酵母浸粉来源和质量稳定,微生物利用和增殖稳定[24]。因此,确定酵母浸粉为最佳生长因子。
图10 生长因子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10 Effect of growth factors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3.6 酵母浸粉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由图11可知,随着酵母浸粉添加量的增加,菌株Y1的活菌数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当酵母浸粉添加量为20 g/L时,活菌数最高,为2.05×109 CFU/mL。因此,确定最佳酵母浸粉添加量为20 g/L。
图11 酵母浸粉添加量对屎肠球菌Y1生长的影响
Fig.11 Effect of yeast extract powder addition on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growth
2.4.1 响应面结果及方差分析
屎肠球菌Y1增殖培养基优化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借助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表3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拟合得到三元二次回归方程:
表3 屎肠球菌Y1增殖培养基优化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for proliferation medium optimiza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由表4可知,模型的P值<0.000 1,极显著,失拟项P值>0.05,不显著,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验证试验结果,试验误差较小。决定系数R2=0.985 3,调整决定系数R2Adj=0.966 5,说明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有98.53%的符合度,只有1.88%不能由该模型来解释。方程中一次项A和C、交互项AC及二次项A2、B2、C2对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二次项AB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其他项对结果影响不显著(P>0.05)。
表4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注:“*”表示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表示对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
2.4.2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响应曲面越陡峭,说明在固定一个因素不变时,其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屎肠球菌Y1活菌数影响越大;相反响应曲面越平滑,说明对屎肠球菌Y1活菌数影响越小[25]。由图12可知,乳清粉添加量(B)和酵母浸粉添加量(C)等高线图呈圆形,表明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乳糖添加量(A)和乳清粉添加量(B)、乳糖添加量(A)和酵母浸粉添加量(C)的等高线呈椭圆形,表明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显著,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
图12 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屎肠球菌Y1活菌数影响的响应面及等高线
Fig.12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s of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factor on the viable bacteria count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Y1
由Design Expert V8.0.6软件分析得到屎肠球菌Y1增殖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乳糖添加量10.60 g/L,乳清粉添加量10.30 g/L,酵母浸粉添加量22.23 g/L,理论上预测屎肠球菌Y1的活菌数为2.94×109 CFU/mL。
2.4.3 验证优化结果
为便于实际操作,将最优培养基配方修订为乳糖添加量11 g/L,乳清粉添加量10 g/L,酵母浸粉添加量22 g/L。为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对优化的最佳配方进行3次平行试验,得出屎肠球菌Y1活菌数的平均实际值为2.90×109 CFU/mL,与理论值相差不大,说明该模型的分析准确度和可信度较高,重复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乳酶生片中生分离得到一株乳酸菌Y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其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 8.0,生长温度37 ℃,接种量1%,最优增殖培养基为乳糖11 g/L,乳清粉10 g/L,酵母浸粉22 g/L,硫酸镁0.28 g/L,硫酸锰0.18 g/L。在最佳培养条件及最佳培养基培养所得E.faeciumY1的活菌数为2.90×109 CFU/mL,比优化前活菌数提高了80.12%。
[1]甘永琦,朱斌.乳酶生菌种脂肪酸组分的GC-MS 检测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7,37(12):2145-2153.
[2]甘永琦,庞皓元,朱斌.乳酶生菌种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8):951-955.
[3]GARRITY G.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M].New York: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2009:594-560.
[4]田万红,喻钢,赵志晶,等.乳酶生生产菌株的鉴定及耐药谱的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9):1285-1289.
[5]厉高慜,赵立,聂亮,等.采用16S rDNA 全长序列分析和生化反应鉴定乳酶生菌株[J].药物分析杂志,2014,34(5):775-781.
[6]尹红锐,厉高慜,郑璐侠,等.MALDI-TOF-MS 法快速鉴定乳酶生菌株[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47(8):1042-104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77-678.
[8]刘伟,王腾蛟,唐海琳,等.高通量细菌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2):2501-2509.
[9]ALLAMEH S K,RINGO E,YUSOFF F M,et al.Dietary supplement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on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short-chain fatty acid production,immune system respons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Javanese carp[J].Aquacult Nutr,2017,23(2):331-338.
[10]ZHENG W,ZHANG Y,LU H M,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KQ 2.6 isolated from peacock feces[J].BMC Biotechnol,2015,15(1):30.
[11]SENGUPTA R,ALTERMANN E,ANDERSON R C,et al.The role of cell surface architecture of lactobacilli in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Mediat Inflamm,2013(10):237-921.
[12]杨志远,项勋,段纲,等.屎肠球菌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7):64-65.
[13]沙吉坦穆·克依斯尔,古丽皮艳·托乎提,努丽艳·阿不都米力克,等.传统发酵酸驼乳优势菌种粪肠球菌高密度培养技术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5):159-164.
[14]王净净,顾青.1 株分泌细菌素屎肠球菌的筛选和鉴定[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1):251-257.
[15]山丽杰.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高效浓缩型酸奶发酵剂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4.1-6.
[16]BUCHANAN R E,GIBBONS N 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77.
[17]凌代文.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4.
[18]胡敏,闫辉,杨洁.新疆传统发酵酸乳中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om的高密度培养[J].中国乳品工业,2012,40(4):12-17.
[19]胡红伟,麻啸涛,闫凌鹏,等.粪肠球菌R-WL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饲料,2019(7):19-27.
[20]REDDY L V,KIM Y M,YUN J S,et al.L-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combine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s as renewable and economical substrates through batch and re-peated-batch fermenta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RKY1[J].Bioresource Technol,2016,209(6):187-194.
[21]白文妹,李雪梅,申立泉,等.金丝猴源益生粪肠球菌dlt7a 的发酵工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36(5):74-80.
[22]刘香英,孙洪蕊,范海茹,等.益生性植物乳杆菌K25 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J].食品科技,2018,43(3):20-24.
[23]焦月华,张兰威,刘飞.有氧呼吸条件下屎肠球菌LD33 高密度增殖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6,44(5):12-14.
[24]景宇超,马丰英,杨倩,等.屎肠球菌CCTCCM201719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饲料工业,2018,39(3):42-49.
[25]李婷婷,陈雪,程涛,等.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酿酒酵母培养体系[J].中国酿造,2020,39(11):126-131.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culture condition optimiz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lactasin tab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