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策略分析

卜建东,郄广平,何景明,郭 鹏,王子谦

(茅台学院 旅游管理系,贵州 遵义 564507)

摘 要: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有着良好的白酒产业基础的贵州省,选择通过走酒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白酒旅游,促进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对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整理,运用地理学中的最邻近指数、冷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指出贵州白酒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局部集聚、多点发展”的态势。针对这一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构建完善的白酒旅游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延伸白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白酒旅游目的地品牌等具体开发策略,旨在为贵州白酒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开发策略

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理念及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问题。白酒产业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性产业。2020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就酒类产业今后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举措进行了详细阐述。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白酒产量达到60万kL,白酒产业产值达到2 500亿元。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发布,在国家层面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文件提出要“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1]。可见在十四五发展期间,贵州省寄于白酒产业很高的期望。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背景下,白酒产业依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如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年轻消费者对白酒产品认同的下降、白酒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成效等[2],都会影响到贵州白酒产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突破贵州白酒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寻找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新的路径与动力,才能促使贵州白酒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为了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壁垒,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成为各产业间相互促进,互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最为高效且有力的方式[3]。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其本身的行业属性与其他许多行业有着天然耦合的联系。因此,旅游业成为诸多行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首选[4]。与此同时,随着贵州省旅游业连续多年“井喷式”的发展,贵州省的旅游业俨然成为贵州省战略性支柱产业。2020年中共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2020年12月3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为贵州旅游指明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走产业融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成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化的重要路径。在旅游产业化推进进程中,加速旅游业与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的融合,打造高品质、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才能助推贵州省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5]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进行梳理,运用地理学中的最邻近指数、冷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希望能够针对现有的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为贵州省白酒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1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概况

白酒旅游是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在白酒消费者与白酒文化爱好者的消费需求升级的拉动,以及在白酒产区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在白酒产区和知名白酒企业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白酒旅游的概念达成共识。白酒旅游是以了解中国白酒文化和白酒企业文化,探秘中国白酒的酿造工艺和生产条件为主要动机的游客,对白酒产区、白酒企业的原料基地、生产地理和自然环境、生产厂房和设备以及与白酒文化和白酒企业文化相关的主题博物馆、公园、酒庄进行参观和参加品酒、酒节及相关活动的统称[6]。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业态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7]。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界对于旅游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资源已经被抽象为一种价值要素或价值存在方式,越来越多的非旅游要素注入旅游系统中[8]。旅游资源的范畴在逐渐扩大,但“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一直以来从未改变[9]。具体就白酒旅游资源而言,游客对于白酒旅游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白酒本身的生产过程,即从“粮食”到“粮食精华”的过程;另一个则是附着在白酒身上的文化基因。所有的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不难发现这正是一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链条。随着旅游产业与白酒产业不断融合,这些白酒产业链的组成要素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10]

1.1 贵州白酒及白酒文化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 100 m左右。贵州拥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且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构成一种丰富且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众多、水源充沛,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天然的水质过滤系统与充沛的水源,保证了白酒酿造过程中所需水源的品质。此外,较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酿酒过程所需的微生物种群的丰富性和活跃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然的恩赐,让贵州有了风味千秋的琼浆玉液。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加上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对于酿造工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白酒产业良好的发展契机下,成就了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在贵州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好山好水出好酒”的多彩贵州白酒产区。以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金沙窖酒、鸭溪窖酒、湄窖等“中国名酒”群,让醉人的酒香陶醉世界,也让“醉美贵州”的形象深入人心[11]

贵州白酒香型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酱香型白酒(茅台酒、习酒、黔酒等)、董香型白酒(国密董酒)、黔派浓香白酒(浓香型习酒、贵州醇、鸭溪窖酒)、酱浓兼香白酒(匀酒)、米香型酒(惠水黑糯米酒、苗家江米酒)。从地域分布来看,贵州名酒分布广泛,遍及各个地市州,如贵阳市的贵阳大曲、黔春酒、贵酒等,遵义市的茅台酒、董酒、习酒、珍酒等,毕节市的毕节大曲、金沙回沙酒、金沙窖酒等,安顺市的安酒、平坝窖酒等,铜仁市的颐年春酒,六盘水市的人民小酒,黔西南州的贵州醇,黔南州的匀酒,黔东南州的青酒等[12]。其中在被誉为“美酒河”的赤水河流域,汇集了茅台、习酒、金沙回沙酒、国台、钓鱼台等众多酱香型白酒知名生产企业,使赤水河成为贵州白酒产业的“黄金带”。以茅台镇为核心,辐射周边7.5 km2的区域被誉为世界级品质的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进一步提升了贵州白酒的知名度[13]

与此同时,白酒在贵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前文提及的白酒在人生礼仪、日常社交、商务宴请等基本文化功能外,由于贵州山地面积广、民族众多,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也呈现出独特的酒风酒俗。如苗族的“高山流水”,侗族的“姑娘酒”,仡佬族三幺台中的“酒席”,布依族“酒歌”等,赋予了贵州白酒独特而神秘的文化气息[14]

1.2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内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多方面的旅游动机[15]。时过境迁,白酒作为一种文化饮品,不仅让白酒消费者对其垂涎三尺,也让普通游客对中国白酒文化内涵的交际需求、表誉心理、历史积淀、诗酒文化、地域习俗和民族风情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白酒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其产区或生产企业所用,将其打造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白酒消费者和普通游客。旅游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发展,致使人们对旅游资源本性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旅游资源逐渐完成从原始的自然资源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再到知识资源、管理资源等范畴的变化,已经被抽象为一种要素和价值[16]

随着贵州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走酒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贵州省主要白酒产区的重要发展策略。因此涌现出了诸如茅台酒镇(4A)、茅台中国酒文化城(4A)、黔西南州兴义贵州醇景区(4A)、仁怀酒仙洞景区(3A)、美酒河景区(3A)、夜郎酒谷景区(3A)、国台酒业文化体验景区(3A)、国台酒庄景区(3A)、百年黔庄旅游景区(3A)、习水宋窖博物馆景区(3A)、茅台金酱生态酒庄景区(3A)、中国酒都酱酒文化纪念馆景区(3A)、毕节市七星关毕节酒厂文化旅游区(3A)、毕节市金沙酱酒文化旅游景区(3A)、六盘水市盘州岩博酒业基地旅游景区(3A)等一大批A级以上旅游景区。除了已经开发的白酒旅游资源外,贵州仍有一大批潜在的未开发的白酒旅游资源,使“醉美多彩贵州”的旅游形象声名远播。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

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大普查结果,结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景区名录以及本项研究人员的实地调研数据。依据旅游资源的特征,从中筛选出可以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位置的信息点(point of interest,POI)定位。文章中所使用的POI数据使用ArcGIS10.6 软件中的地址转换地理坐标功能从百度拾取坐标系统获取,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根据所属类型筛选和剔除重复的POI数据,每条数据包括旅游资源的名字、位置和经纬度等信息。

2.2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统计

根据国标G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笔者所在课题组对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与整理,发现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涉及7大主类,13种亚类,旅游单体资源超百种,结合本研究对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及景区景点进行的品质评价,并根据品质进行了等级分类。其中,五级为最高等级,一级为最低等级,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分级统计
Table 1 Statistical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资源等级 资源单体或景区 分布地区五级旅游资源四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二级旅游资源一级旅游资源茅台酒镇、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茅台中国酒文化城、国台酒庄、茅酒之源景区、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醇景区茅台1915广场、黔酒股份、金酱酒庄、天酿景区、茅园宾馆、茅台杨柳湾街区、仁怀中华酒博园、仁怀酒中酒集团宋代官窖园、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仁怀大福酒业、百年黔庄酒厂景区、国坛酒庄生态旅游度假区、茅台祭水节习水土城宋窖博物馆贵州贵酒厂金沙窖酒酒业金沙酒厂钓鱼台国宾酒业、仁怀老贵酒酒庄、赛台酒庄、仁怀酒仙洞景区、仁怀隆门窖酒业有限公司、怀庄酒业、黔台酒业、仁怀酱香酒文化体验园、贵州中心酿酒集团衡昌烧坊景区、仁怀茅合酿酒集团、国威酒业、仁怀夜郎酒谷景区、仁怀酒投酱酒交易中心及智能酒库、汉王酒业、祥康酒业、国台酒厂贵州惠水茅台集团保健酒业有限公司董酒厂、珍酒厂岩博村人民小酒毕节酒厂金沙古酿酒业君丰酒业、仁怀国酒门景区、美酒河摩崖石刻、贵州糊涂酒业集团、茅村黔酒民宿文化博物馆、金樽酒厂、贵州无忧酒业、贵州远明酒业、荷花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和酒业、黔国酒业、大唐酒业、茅粉节贵州鸭溪酒业贵州黄氏花果酒厂贵州匀酒厂贵州青酒酒厂仁怀科技馆(四羊方尊建筑)、茅台酒厂原料基地、酱父源云登酒庄、三渡酒业、文中酒业、华成酒业、联合酿酒集团、郑氏酒业、民族酒业、红四渡酒业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贵州省酒文化博物馆贵州贵福酒业万山酒厂净山酒业贵州平坝酒厂与平坝窖酒遵义仁怀遵义习水黔西南兴义遵义仁怀遵义习水贵阳惠水毕节金沙遵义仁怀贵阳惠水遵义汇川区六盘水毕节毕节金沙遵义仁怀遵义播州区贵阳清镇黔南都匀黔东南镇远遵义仁怀遵义红花岗遵义红花岗遵义赤水铜仁万山区铜仁万山区安顺平坝

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本文中主要采用了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最邻近指数分析(nearest neighbor index analysis)、冷热点分析(hotspot analysis)、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analysis)、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2.3.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点模式和点分布的空间分析方法。它是一个用于测量空间中点的分布是否具有聚集或分散趋势的统计工具,通常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地理空间分析中。该方法的核心目标是确定点集合中点之间的距离关系,以便评估它们的分布模式[17]。最邻近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的计算方式涉及到每个点与其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NNI是观测到的平均最近邻距离与预期的平均最近邻距离之比。如果NNI值>1,表示点之间的分布倾向于分散,即点的分布比随机分布更加均匀。相反,如果NNI值<1,说明点之间的分布倾向于聚集,即点的分布比随机分布更加密集。

最邻近指数R能很好地反映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的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来分析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的分布是呈聚集、均匀还是随机状态[18]。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min为任意一点到最临近点的距离,km;Edmin)为公式中计算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的期望值,km。

首先将贵州省主要白酒旅游资源空间位置的信息点(POI)数据导入ArcGIS 系统,分析出贵州省白酒旅游在点状要素空间分布上的最大、最小距离和平均值,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两两之间的距离大小的频数主要集中在0~0.29 km之间,说明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相对而言距离较近,易形成聚集状态,对于发展白酒旅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图2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核密度分析
Fig.2 Analysis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 kernel density in Guizhou

再将相关数据带入公式,计算得出R最邻近指数为0.000 410 364,R<1,说明白酒旅游资源在贵州省版图区域内呈现出凝聚性分布状态。说明在贵州省这个大的区域环境中,白酒旅游资源分布较广泛,这为贵州省发展白酒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2.3.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空间点分布模式的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统计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生成地表上各点周围的密度表面,从而揭示了点分布的空间趋势和密度变化。它是一个用于描述每个点对密度表面的影响的数学函数。核函数通常是一个以点为中心的函数,它在点附近的区域内具有非零值,并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核函数的选择可以影响分析结果,常见的核函数包括高斯核函数(Gaussian Kernel)、Epanechnikov核函数等[20]。与本文运用该方法主要分析白酒旅游资源在贵州省范围的分布密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为核密度,个/km2k为核函数;di为估计点之间的距离,km;n为旅游景点的个数,个;h为和函数的带宽,km。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贵州省各地白酒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ArcGIS10.6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的POI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分析图,图中呈现出明显的“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

2.3.3 冷热点分析

在对白酒旅游资源在贵州这个大的区域背景下,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冷热点分析,进一步详细分析白酒旅游资源在各县、市、区的分布特征。冷热点分析是一种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用于识别地理空间上的热点区域(hotspots)和冷点区域(coldspots)。这种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空间数据中存在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分散现象,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空间数据的分布规律和趋势。冷热点分析时对数据集中的每一个要素计算Getis-Ord Gi*,通过得到的Z值和P值,判断高值和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类聚的分布特征。此算法通过查看邻近要素的每一个要素来确定零热点的聚集效应。一般来说,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热点要素具有高值且被其它要素包围。某个要素及其相邻要素的局部总和将与所有要素的总和进行比较,当局部总和与所预期的总和差异明显,无法生成随机产生的结果时,将计算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z得分。冷热点分析建立在推断统计中的零建设检验的思想之上,用于判断随机分布事件在空间上是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聚集,识别出具有统计显著性聚集的区域。从而判断某些事件是否受某些空间过程因子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 [19]。运用该方法主要判断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是否存在明显的热点区域。同样,通过ArcGIS系统,我们将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冷热点分析。如图3所示,在以遵义播州区、仁怀市、金沙县为代表的黔北名酒带呈现出明显的红色,表明上述区域的白酒旅游资源较为集中,而其他区域并不显著。这也说明贵州省白酒旅游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白酒旅游对于白酒产业的知名度依赖性较强。

图3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冷热点分析
Fig.3 Analysis of cold and hot spots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2.3.4 缓冲区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空间基础,引入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空间分析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空间分析技术,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和交互。该分析方法通过创建在空间对象周围的缓冲区,以探索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接近程度、关联和互动[22]。运用ArcGIS10.6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分析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对于贵州省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本文主要对贵州省内的高速公路和主要河流分别进行了10 km和5 km的缓冲区分析,如图4和图5所示,贵州白酒旅游资源基本分布在主要高速公路的10 km和主要河流的5 km范围内。究其原因,一方面河流是贵州省白酒旅游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另一方面,贵州省白酒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

图4 贵州高速公路10公里缓冲区分析
Fig.4 Analysis of 10 km buffer zone of the expressway in Guizhou

图5 贵州境内主要河流5公里缓冲区分析
Fig.5 Analysis of 5 km buffer zone of major rivers in Guizhou

3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3.1“一镇一核心,一河一走廊”的白酒旅游资源聚集区已成型

通过最邻近指数、冷热点和核密度分析结果可见,以茅台镇为核心的赤水河成为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且业态也是最为丰富的。尤其是茅台镇已初步形成了集白酒文化主题博物馆、白酒生产工业遗产、品牌白酒企业、白酒销售商业集镇、白酒文化演艺旅游、白酒文化主题酒店及民俗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白酒旅游综合体与目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酒第一镇,同时为其发展成为白酒旅游胜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与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在素以“美酒河”著称的赤水河畔汇集了茅台镇、习酒厂、宋窖博物馆、酱香酒文化产业园、二河美食小镇、美酒河摩崖石刻等诸多白酒旅游资源。随着赤水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获批,助力赤水河由“美酒河”向“美景河”转型升级,一条即将以酱香型白酒产业为依托,融合酒文化旅游资源、酿酒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逐步形成一条综合型的白酒旅游走廊。

3.2“多点开花”提升了“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内涵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经济的“井喷式”增长,“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贵州旅游广告语深入游客心中[23]。而在区域旅游品牌内涵建设方面,仍存在旅游形象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随着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市州深挖旅游资源,升华产业融合发展成果,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贵州又是我国白酒的重要产区之一,在其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旅游业产业良性互动,形成酒旅融合发展的态势,成为贵州省各地市州旅游产业化发展重要路径。因此,除了赤水河流域的白酒旅游景区景点外,在黔北、黔南、黔东南各地陆续崛起了一批酒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性景区景点,逐渐丰富了“醉”美多彩贵州的旅游品牌内涵[24]

3.3 对于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强依附性

由于白酒旅游属于新型旅游产品,在尚未被市场与旅游消费者完全接受和认可之前,由于缺少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往往依托于其他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或业态而存在,尤其是较为传统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如自然山水观光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等[25]。同时,此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也很强。贵州向来以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贵州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优质的水质资源,为白酒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贵州的名酒基本都在有着优质水源的河流附近,而在发展白酒旅游的过程中,这些河流也成为吸引白酒旅游者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随着贵州省交通条件的逐步完善,成为我国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也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省各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因此,贵州省白酒旅游景区景点基本都分布在靠近河流与主要公里的缓冲区内。但也说明贵州白酒旅游还未形成一种可以完全单独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的特色产品,游客选择白酒旅游的“特意性”不足,未来贵州省白酒旅游产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4 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呈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了更好地利用与开发贵州省白酒旅游资源,本文提出了以下开发策略,希望能够为贵州省白酒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

4.1 加强区域宏观调控与统筹管理

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为其发展白酒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酒企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现象。即使在赤水河流域酒企集中的区域,在发展白酒旅游的过程中,无论在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产品设计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同质化、浅层次开发、游客体验差等瓶颈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宏观调控平台或策略,没有将资源整合,使得开发过渡与浅层次开发的现象并存于贵州白酒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特色,更难形成较为有影响力的品牌效益。因此,必须借助宏观调控平台,整合白酒旅游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品质、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白酒旅游资源进行个性化、特色化与多元化的开发策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4.2 深挖地方白酒旅游资源,丰富“白酒+”旅游产品

贵州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今年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井喷式”的发展,贵州省明确提出了走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为了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影响力较以前均有了明显提升。但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必须依托其他旅游业态或产品发展,直到该业态能够成为诱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诱因时,才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业态甚至是产业而存在。因此,在贵州白酒旅游发展的进程中,贵州省各地市(州),结合当地的特色,走“白酒+生态”、“白酒+文化”、“白酒+工业”等形式,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贵州各白酒产区产地也正在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白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应创新“白酒+”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加大打造酒席酒宴、酒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旅游交通、白酒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品,不断丰富白酒旅游的内涵。

4.3 推进酒旅融合的进程

白酒旅游作为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在其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力、资源、资金、政策等相关资源不断整合,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按照“应融尽融、能融则融”的思路,推进贵州白酒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首先,从政策层面,白酒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适时推出促进酒旅融合发展的政策,解决好产能、生态、转型等白酒与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确保白酒旅游尽快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其次,多渠道拓宽白酒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吸收旅游企业与规划公司积极参与到白酒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中,让产品导向更为明确。最后,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政府、白酒企业、旅游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等多方位、多渠道培养人才,解决白酒旅游发展进程中人才奇缺的问题。只有通过各方努力,才能实现资源、人才、资金等多渠道的酒旅深度融合发展。

4.4 打造形象鲜明的白酒旅游品牌

贵州白酒旅游拥有享誉世界的两张王牌名片,一是被誉为“美酒河”的赤水河,另一个则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的“茅台镇”。其品牌效应已在白酒产业领域显露无疑,但在旅游业界的这条“美酒河”还没有真正显现出它的作用。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在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下,并逐渐发挥出当地产业集聚在白酒与旅游产业中的效应,通过各种宣传与产品质量提升,按照“东方波尔多”,世界级的白酒旅游圣地的品牌形象进行塑造。并通过以上的各种路径,不断提升白酒旅游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享誉世界的白酒旅游圣地逐渐会呈现在世界各国游客面前。

贵州省有着良好的白酒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白酒旅游资源丰富且禀赋优良。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倡导下,实现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好互动,使其互为动力,实现两者的高质量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应突破传统学界和业界对白酒旅游的认知,按照“能融则融,应融尽融”的原则围绕白酒产业全链条与旅游产业全要素,通过资源、市场、产品、人才、技术等多条路径实现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白酒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还要通过品牌塑造的理念,打造茅台镇、赤水河白酒旅游走廊、各知名白酒旅游景区景点,让游客对“醉美多彩贵州”的旅游形象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杜涛.贵州护航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N].中国食品报,2023-03-07(5).

[2]杨柳,伏伦.中国白酒九大困惑[J].酿酒,2023,50(1):2-7.

[3]张新成,高楠,王琳艳.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3(7):96-100.

[4]张新成,高楠,王琳艳,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动态、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J].旅游科学,2023,37(1):1-22.

[5]任以胜,陆林,韩玉刚.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551-567.

[6]卜建东,李觅.国外葡萄酒旅游发展对我国白酒旅游的启示[J].中国酿造,2020,39(6):225-228.

[7]白凯,王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更新审视与研究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25-1540.

[8]任以胜,陆林,韩玉刚.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551-567.

[9]汪宇明,钱磊,吴文佳.旅游资源新论——基于游憩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0,24(1):9-16,24.

[10]卜建东,郄广平.中国白酒旅游的时空演变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3):246-250.

[11]郭旭,吴大华.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2,35(3):1-12.

[12]郭旭,杨婷,胡俊鸿,等.传播学视角下贵州白酒文化构建研究[J].酿酒科技,2022(11):126-133,142.

[13]翟亚新,王玉高,古兴波.从生物酿造到文化酿造——贵州特色酱香型白酒的凤凰涅槃与现代产业发展[J].现代商业,2020(27):47-49.

[14]付强.贵州仁怀白酒文化旅游体验性开发浅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14-17.

[15] FLETCHER J, FYALL A, GILBERT D, et al.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the 6[th]Edition.)[M].Harlow:Pearson,2018:308.

[16]任以胜,陆林,韩玉刚.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551-567.

[17]王钦安,张丽惠.安徽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与优化提升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9(3):85-90.

[18]林秀治,陈秋华.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1,41(9):1645-1653.

[19]林珍,王武林.长三角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64-70.

[20]付永虎,王心怡,刘俊青,等.苏北典型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东海县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3):208-222.

[21]唐健雄,黄江媚,刘炼鑫,等.集聚视角下湖南省工业旅游空间联动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8):197-206.

[22]何鲁旭东.基于分形特征的铅山县土地利用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1.

[23]刘大泯.深化“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内涵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7(7):38-40.

[24]石朝平,张红喜.“多彩贵州”品牌助推旅游饭店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构想[J].多彩贵州文化学刊,2017(1):247-258.

[25]赵忠奇.中原山水休闲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0(5):62-64.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BU Jiandong,QIE Guangping,HE Jingming,GUO Peng,WANG Ziqi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Moutai University,Zunyi 564507,China)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Guizhou province,which has a good foundation of Baijiu industry,chooses to vigorously develop Baijiu tourism by taking the roa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aijiu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Baijiu industr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index in geography,hot and cold spot analysis,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and buffer zone analysis.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Baijiu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showed the trend of"local agglomeration and multi-point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i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perfect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of Baijiu tourism, exte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Baijiu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and building a Baijiu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ijiu tourism industry in Guizhou.

Key words:Baijiu;tourism resources;spatial distribu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S262.3

文章编号:0254-5071(2023)12-0262-07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3.12.041

引文格式:卜建东,郄广平,何景明,等.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策略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2):262-268.

收稿日期:2023-04-21 修回日期:2023-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MZ123);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DXK[2018]009);茅台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mygccrc[2022]134);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GZGXRW122)

作者简介:卜建东(1981-),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白酒文化与白酒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