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

郑 伟

(四川旅游学院 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 要: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川酒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川酒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文采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的方法概述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客观分析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的主要对策,包括进一步健全川酒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完善川酒非遗保护工作机制,不断挖掘川酒非遗文化内涵,提升川酒非遗品牌传播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积极推动川酒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川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四川白酒简称川酒,川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其起源于至今三四千年的鱼凫时代,三星堆出土盉、杯、尖底盏、觚、壶等陶制酒器与罍、壶、尊、方彝等青铜酒器[1]。秦汉年间,四川白酒交易得到发展,开有酒的店铺,留下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2]的佳话。唐宋时期,川酒品质不断提升,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川酒的诗句。诗圣杜甫酷爱川酒,称颂“川酒浓无敌”,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酝避鹅黄”[3]的佳句。唐宋以后,现今大部分四川名酒皆已诞生[4]。明清时期,川酒知名品牌如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沱牌曲酒等基本定型并趋向成熟。今天,川酒产业已成为四川重要的支柱产业。据四川经济与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1年,川酒营业收入达3 451.4亿元,占全省食品饮料行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5]。同时,川酒在全国白酒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据企查查数据统计,2022年,川酒企业数量为3.42万家,位居全国第一。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统计,2021年,川酒产量40.3亿升,占全国白酒产量的一半以上[6],川酒在当代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日益凸显。

川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川酒非遗)是四川民众在长期的白酒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文化财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的定义,本文研究的川酒非遗是指四川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川酒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7]。川酒非遗形式多样,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民间文学等均有所涉及,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传统技艺。本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的方法,概述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客观分析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的对策,以期推动川酒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推动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川酒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本现状

1.1 川酒非遗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比较健全

川酒非遗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据中国及四川省非遗相关网站信息统计,川酒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51项。其中,川酒国家级非遗项目有6项,占比3.9%,它们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8]

川酒省级非遗项目有18项,占比11.9%。它们分别是彝族民间泡水酒、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彭县肥酒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永乐古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羌族咂酒酿造技艺、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保宁压酒酿造技艺、渠县呷酒酿造技艺、摩梭人苏里马酒酿造技艺、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嘉绒藏区民间酿制蒸馏酒技艺、崇阳大曲传统酿造技艺、民间藏酒酿造技艺、醉八仙酒酿制技艺、苏东坡酒传统酿造技艺、川南请春酒[9]。川酒市级非遗项目有61项,占比40.3%;川酒县级非遗项目有66项,占比43.9%。川酒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目基本呈金字塔形排布。

从川酒非遗项目的种类来看,川酒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最多,为120项,占比79.4%;川酒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数量为12项,占比5.9%;川酒民俗类非遗项目数量为13项,占比8.6%,川酒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数量为6项,占比3.9%。川酒非遗项目种类的多样彰显了川酒文化,丰富了川酒内涵。

1.2 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基本完整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信息统计,川酒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7人,分别为赖高淮、沈才洪、张良(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传承人),陈林(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赖登燡(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李家顺(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杨大金(郎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10]。据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信息统计,川酒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余人,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川酒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川酒非遗传承队伍日益壮大。

1.3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不断建立

近年来,川酒产地非常注重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设,依托本地川酒产业资源优势,建立了众多类型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019年,四川省公布了第一批非遗体验基地,其中,川酒省级非遗体验基地占据6席,分别为宜宾五粮液酿造体验基地、泸州老窖酒酿制体验基地、遂宁射洪沱牌曲酒酿制体验基地、成都水井坊酿造技艺体验基地、崇阳大曲酿制体验基地、资阳石岭两节山老酒酿造体验基地[11]。2021年,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正式公布,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12]。另外,还有一大批尚未列入名录体系的川酒非遗传习所、体验基地等,它们在川酒非遗保护、技艺展示、川酒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川酒非遗历史传承比较完整

川酒酿造历史悠久,川酒非遗技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近年来,川酒名优品牌比较重视历史梳理,深入挖掘川酒品牌历史价值,赋予川酒非遗悠久的文化内涵,在扎实夯实川酒非遗“守正”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川酒非遗历史传承较为完整的当属川酒中的“六朵金花”。五粮液传统制作技艺约形成于宋代,当时称为“姚子雪曲”;明代时,宜宾“温德丰”、“长发升”等糟坊沿用姚子雪曲酿法,采用五种粮食酿制“杂粮酒”,陈氏所创“陈氏秘方”使“杂粮酒”更趋完美;清末邓子均继承“陈氏秘方”后,又多次对配方进行调整,使之在配比上更加科学合理;1915年,五粮液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从此驰名世界[13]。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形成于明代。公元1324年,制曲之父郭怀玉发明甘醇曲,酿制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公元1573年,泸州老窖探索总结出“泥窖生香、续糟配料”等一整套浓香型白酒的酿制工艺,进入“大成”阶段;之后四百余年来,泸州老窖传统制作技艺师徒相承,生生不息[14]。剑南春传统制作技艺成型于唐朝,《唐·国史补》记载天下名酒就有“剑南之烧春”,《旧唐书·德宗本纪》有剑南烧春作为宫廷御酒的记载。清代,绵竹酿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15]。郎酒传统酿制技艺始于宋代,北宋年间,古蔺县开始生产凤曲法酒;1903年,以回沙工艺酿酒的糟房大量兴起,其产品命名为“回沙郎酒”;1933年,回沙郎酒更名为“郎酒”[16]。另外,沱牌曲酒产于四川省射洪县,系由唐代春酒、明代谢酒发展而来[17]。水井坊酒与宋代蜀中名酒“锦江春”关系密切,一千年来,世代传承,从无间断。

1.5 川酒酿造作坊、古窖群等非遗场所得到保护

川酒古酿造作坊、古窖群因其历史悠久,文化价值突出,非遗色彩鲜明,近年来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保护。川酒非遗保护单位加大对古酿酒作坊、古窖群的保护力度,积极对其进行考古挖掘与修复,努力保留沿用其传统酿酒功能,深入提炼其酿酒文化内涵,赋予其更多的旅游价值。经过系列保护,川酒古酿造作坊、古窖群保护成效显著。2012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五粮液老作坊、水井街酒坊遗址等均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五粮液老窖池遗址同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五粮液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18]。古酿造作坊、古窖群使川酒传统酿造技艺得以传承,推动川酒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6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方式不断丰富

近年来,川酒非遗保护单位积极开展保护传承活动。不断增加川酒非遗传承场所,积极举办、参加非遗会展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促进川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6.1 建立川酒博物馆

博物馆是川酒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19]。四川宜宾、泸州、成都、德阳、遂宁等地,积极依托本地川酒品牌优势,建立了特色鲜明、功能多样且先进的文化博物馆。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有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泸州老窖酒文化博物馆、剑南春酒史博物馆、水井坊博物馆、文君酒史馆等。川酒博物馆集文物保存、非遗保护、产品展销、非遗研学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不定期开展川酒非遗传承活动,有力推动了川酒非遗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1.6.2 加快川酒非遗传承展示

近年来,川酒非遗项目积极通过会展、节庆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宣传与创新发展。在文化和遗产自然日、成都国际非遗节、全国糖酒会、非遗过大年、西博会等重要活动期间,川酒非遗项目积极进行展演、展销、展示,不断提高川酒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川酒各大品牌也积极举办独具特色的非遗节庆活动,由此来传承川酒非遗技艺,诠释大国工匠精神,传播川酒品牌文化。根据川酒各大品牌官网有关非遗节庆活动信息收集整理,比较有代表性川酒非遗节庆活动包括“国窖1573封藏大典”、泸州老窖文化周、郎酒端午制曲大典、五粮液和美文化节、沱牌酒邻节、江口醇“醇和美酒节”等。其中,国窖1573封藏大典通过泸州老窖非遗传承人以传统礼仪祭拜祖先,遵循古老酿酒之艺,将春酿原酒引入天然藏酒洞龙泉洞封藏,体现了泸州老窖厚重的传统文化,有力传承了川酒非遗技艺[20]

1.6.3 开展川酒非遗传承人培养活动

传承人是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力量。川酒企业历来非常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延续以保证川酒传统制作技艺生生不息。川酒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庄重,仪式感强,强调德艺双馨,主要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口口相传,面授技艺,从而确保了川酒非遗传承人谱系明确,川酒非遗技艺守正永传。如水井坊非遗传承人已有9代;泸州老窖非遗传承人至今已传24代,长达698年;剑南春传统技艺已传承至第25代。川酒非遗传承人培养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川酒匠心精神和品牌文化的坚守[21]

1.6.4 促进川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积极探索川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川酒非遗旅游价值,在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川酒非遗活态传承。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有2种方式:①将川酒非遗纳入特色旅游线路,进行旅游整体开发。川酒传统制作技艺、民俗、传统音乐等非遗生动有趣,文化色彩鲜明,游客体验感强,旅游开发潜力大。四川各地积极将川酒非遗纳入特色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如2019年,四川发布了10条非遗之旅路线[22],川江沿线非遗线包含了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泸州市发布了名酒主题精品旅游线路;邛崃市发布了邛酒文化游学线路等,各地均将川酒非遗作为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②积极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川酒非遗保护单位努力将酿酒遗址及整个产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工厂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川酒传统酿造技艺,参观产区景点,体验川酒文化,达到研学游的目的。目前,川酒成功创建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有6家,分别是五粮液旅游景区、泸州老窖旅游区、舍得酒文化旅游区、剑南春“天益老号”酿酒工业遗址、竹海酒庄、金喜来生态酒谷。

2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2.1 川酒非遗保护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

当前,川酒非遗代表性项目已建立四级保护体系,但川酒非遗整体保护级别偏低,市、县级项目居多,尚需大力提升川酒非遗项目保护级别;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较少,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目尚未健全。同时,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种类不多,数量较少,级别较低,川酒非遗保护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2.2 川酒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川酒非遗保护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川酒非遗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尚未完全实施,川酒非遗保护单位职责不够明确,川酒非遗保护评估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川酒非遗文化内涵挖掘有待加强

文化是川酒非遗的灵魂,当前川酒非遗文化打造往往仅针对本品牌非遗进行文化价值提炼,尚未深入挖掘川酒非遗总体文化价值,尚未全面将川酒非遗与四川地方特色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不利于川酒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4“互联网+”川酒非遗发展模式需进一步拓展

当前,互联网与川酒非遗保护融合度还不够全面深入,川酒非遗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的手段还不够丰富,川酒非遗网络文化产品不够鲜明,川酒非遗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展,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大数据平台尚需建立。

2.5 川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尚需加快

四川个别地区对川酒非遗旅游发展重视度有待提高,川酒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数量过少,川酒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相对缓慢,川酒非遗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结合度还不够。

3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对策

3.1 进一步健全川酒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科学做好川酒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深入、细致、全面地对全省川酒非遗进行调研,努力突出非遗价值,将亟需保护的川酒传统制作技艺纳入非遗保护名录,不断增加川酒非遗四级保护体系代表性项目数量。对文君井、小角楼、江口醇、古川酒、玉蝉酒、仙潭酒、三溪酒等知名川酒品牌,要进一步提高其传统酿制技艺非遗保护级别。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23]。运用文字、图片、录像、实物等多种方式对川酒非遗进行记录,做好川酒非遗档案整理,加快建设川酒非遗数字档案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川酒非遗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应在宜宾、泸州、德阳、绵阳、遂宁、成都等川酒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建立包括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习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传习所、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承学校等在内更加多样化的川酒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3.2 进一步完善川酒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不断做好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管理工作,努力推动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管理规范、科学、高效。认真实施川酒非遗代表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非遗保护单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实施动态退出机制;加强对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培训,不断壮大川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提升其川酒非遗保护传承能力。

3.3 不断挖掘川酒非遗文化内涵,提升川酒非遗品牌传播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是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24]。当前,需要大力挖掘川酒非遗文化价值。一方面,注重将川酒非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展演、展示川酒传统技艺的同时,着力弘扬和合、团圆、谦礼、养生、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酒文化精神[25]。另一方面,努力将川酒非遗与巴蜀文化、天府文化、三星堆文明、三国文化等四川地方特色文化融合,赋予川酒非遗四川地域文化特色。如宜宾地区,可在川酒非遗产品包装设计、非遗展演展示、非遗场馆打造等方面注入更多的蜀南竹海文化元素,进一步体现宜宾川酒非遗特色[26]。德阳地区川酒非遗与三星堆文明,巴中地区川酒非遗与红色文化,邛崃地区川酒非遗与天府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可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川酒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进一步做好川酒非遗品牌的宣传推广。一方面,加强川酒文化国际化传播[27]。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川酒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参加国际非遗节。努力通过蓉欧国际快铁对外输出川酒非遗产品,打造川酒非遗国际品牌。另一方面,建立更多川酒非遗保护推广载体,如川酒非遗馆、川酒非遗体验基地等;举办更多川酒非遗特色会展活动,不断丰富川酒非遗活动形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川酒非遗品牌在成都国际非遗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全国糖酒会等重要节会活动的参与度,增强民众对川酒非遗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努力提高川酒非遗品牌知名度。

3.4 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川酒非遗保护传承

大力拓展“互联网+”川酒非遗发展模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快推进川酒非遗数字化建设,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川酒非遗网络文化产品,拓宽川酒非遗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提高川酒非遗保护传承信息化水平。

①积极探索建立川酒非遗保护大数据平台,整合川酒非遗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川酒非遗保护传承相关数据信息,实时监测川酒非遗发展动态,为川酒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②用现代审美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为大众喜爱的川酒非遗互联网产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川酒非遗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川酒非遗图片、推文、短视频、纪录片的品质,增强其文化意蕴,打造精品文化产品。如沱牌曲酒推出《美好团圆有沱牌》中秋短片,五粮液制作的《杯酒千年》短视频,泸州老窖创造的《问酒家》纪录片等,通过互联网有效展示了川酒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魅力,助推了川酒非遗保护传承。

③积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川酒非遗产品销售,推动川酒非遗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川酒非遗要充分借助四川非遗购物节,加大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力度,及时上线各种川酒非遗产品,开设更多川酒非遗产品官方旗舰店[28]。要注重提升川酒非遗网店品质,保证其非遗特色,严厉打击各种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非遗产品,保护好川酒非遗网店品牌。

3.5 积极推动川酒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融合能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29],不断挖掘川酒文化旅游资源价值[30]。通过大力开发川酒非遗旅游特色路线,扩充川酒非遗旅游综合功能,积极设计川酒非遗旅游产品,使川酒非遗积极适应当代旅游新需求,不断提高其传承发展利用水平。

①设计、开发更多川酒非遗旅游路线,将川酒非遗与本地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提升川酒非遗旅游吸引力。宜宾、泸州、自贡等地,可设计川南白酒非遗之旅,将五粮液、泸州老窖、永乐古窖酒、醉八仙酒等非遗旅游资源整合,设计浓香型白酒非遗旅游路线,开发川南请春酒民俗旅游。成都、德阳、遂宁、雅安等地,重点推出成都平原白酒非遗之旅,将水井坊、文君井、剑南春、沱牌曲酒、高庙白酒等非遗与当地其他非遗项目联合设计旅游路线。凉山、甘孜、阿坝等地可开发藏彝羌民族风情白酒非遗之旅,将彝族杆杆酒、羌族咂酒、藏族青稞酒以及少数民族酒歌、酒民间文学等非遗项目整体包装开发,突出川酒非遗旅游民族特色。

②努力建立川酒非遗旅游综合体验区[31]。推动川酒非遗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拓宽川酒非遗旅游产业链,将川酒原料种植观光、川酒制作技艺体验、川酒品鉴、川酒非遗产品购买、农家乐、工业旅游等融为一体,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川酒非遗旅游需求。如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集工业观光、生态观光、科普探秘、互动体验、文化艺术、康养度假、休闲体验于一体,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②更加注重川酒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对川酒非遗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融合更多时尚潮流文化元素,如动漫、古装、手游等,还可将川酒非遗嵌入旅游纪念品中,设计带有川酒元素的水杯、钥匙扣、T恤衫、吊坠、香囊、丝巾、团扇等特色文创产品[32]

4 结语

川酒非遗保护传承愈发受到相关部门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川酒非遗保护传承还存在保护体系不够完善、川酒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与“互联网+”结合不够充分、与旅游融合发展缓慢等问题。未来,川酒非遗将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升川酒非遗品牌,积极与“互联网+”相融合,深入推动川酒非遗旅游,为推动川酒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慧绘.三星堆酒器和郫筒酒[J].巴蜀文化,2008,23(2):56-57.

[2]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1654.

[3]张春林.陆游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53.

[4]白如彬,杨波.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1,28(5):145-147.

[5]何羽佳.跨入“万亿级”之后,今年我省食品饮料产业营收将保持中高速增长[N].四川经济日报,2022-02-22(3).

[6]甘书豪.2021川酒行业分析报告[EB/OL].(2022-09-02).https://mp.weixin.qq.com/s.

[7]朱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内容与制度解读[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1):6-14.

[8]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2-12-02).http://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

[9]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2-11-15).http://www.ichsichuan.cn/heritage.aspx?mid=72.

[10]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EB/OL].(2022-10-13).http://www.ihchina.cn/representative#target1.

[11]吴晓铃.我省公布首批171处非遗项目体验基地[N].四川日报,2019-07-17(2).

[12]陈俊成.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公布[N].中国旅游报,2021-08-11(2).

[13]曾纵野.四川名酒史初探[J].酿酒科技,1981(1):14-20.

[14]赵金松,张宿义,周志宏.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历史文化溯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09,45(4):6-8.

[15]杨玉华.“剑南烧春”的前世今生[J].文史杂志,2021,37(6):92-97.

[16]柏珂,唐开秀.责任担当神采飞扬——郎酒与地方文化解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30(9):11-12.

[17]王晓平,邹永芳,胡永松.舍得酒历史文化及酿造技艺的创新研究[J].酿酒科技,2017(12):130-134.

[18]杨波,侯云春.五粮液窖池群等上榜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N].四川经济日报,2018-11-23(2).

[19]曲彦斌.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基地[N].中国文化报,2013-02-01(7).

[20]卢芳.国窖1573封藏大典浓香国酒敬呈天下[J].中国酒,2018(3):58-59.

[21]张伟.秉承匠心精神 弘扬国酒文化[J].中国食品,2017,40(21):18-23.

[22]吴晓铃.四川将推出10条非遗旅游线路[EB/OL].(2019-05-30).https://www.ihchina.cn/news_1_details/18733.html.

[23]杨军昌,颜全己.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2):131-138.

[24]杜莉,张茜.川菜的历史演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J].农业考古,2014,34(4):279-283.

[25]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综述[J].中国酿造,2000,19(2):5-9.

[26]杜娜.基于巴蜀文化符号的川酒包装设计研究[J].酿酒科技,2015(7):113-116.

[27]陈卓.新媒体视域下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2,18(13):36-38.

[28]罗时宝,黄磊,刘源.互联网+模式下川酒的品牌推广[J].中国民族博览,2016,13(6):233-234.

[29]吕倩,魏洁云.淮扬地区非遗美食旅游开发研究[J].美食研究,2021,38(2):33-39.

[30]康珺.基于川酒文化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27(1):65-67.

[31]刘婧,张培.文化旅游与川酒产业软实力提升[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16(5):53-56.

[32]穆宝宁.酒文化视角下地方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酿酒科技,2021(9):136-140.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ZHENG Wei
(Sichuan Cuisine Development and Foo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Baijiu cultural industry.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summarized b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re analyzed objectively.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re put forward from 5 aspects,including further perfe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ystem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rther improving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nstantly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rand, making full use of "Internet+"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Baij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and better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Sichuan Baijiu;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nherit

中图分类号:TS971;F592.7

文章编号:0254-5071(2023)09-0235-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3.09.040

引文格式:郑伟.川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J].中国酿造,2023,42(9):235-239.

收稿日期:2022-12-13 修回日期:2023-03-20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重点基地项目(SC18EZD017)

作者简介:郑 伟(1982-),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饮食文化与餐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