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视角下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史官清1,郭 旭2 *,彭 聪2

(1.百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贵州商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摘 要:品牌经济是企业追求独特价值诉求及产品溢价与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共振,是市场经济的高阶形态。贵州白酒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已在消费者中树立了高品质、高价值的品牌形象。但存在品牌内涵不清晰、规划不系统、要素不完备、香型过于集中、梯队不完备、存在市场乱象、公地悲剧、行业协会引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该文以品牌经济为研究视角,提出单个企业、整体市场、区域三个层面的贵州白酒品牌体系的构建对策,以期为贵州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品牌经济;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经济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的高级形态,是企业追求独特价值诉求及产品溢价与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共振。品牌经济能够整合带动各种经济要素,是吸引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核心举措,也是有效应对劳动、土地、环境等资源硬约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贵州省白酒品牌建设,贵州省自2009年起就出台了《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并渐次出台多个指导性文件提升品牌经济培育。经过十余年的培育,贵州省已在全国白酒产业版图中占有突出位置。2020年,贵州省白酒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 221亿元,实现利润719.4亿元、税金304.1亿元,贵州省白酒行业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40%以上[1]。贵州白酒已体现出高品质、高价值属性,其中有品牌经济培育的突出贡献。

针对贵州白酒产业品牌经济培育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层次上都呈现散点化状态,并且偏重品牌的个体运营,甚至相对忽视整体市场及区域层面的品牌经济培育。本文拟在品牌经济视阈下,对贵州省白酒产业的品牌体系进行个体与总体并重的综合性考察,明晰成就、问题与发展对策,以期为贵州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1 品牌经济

1.1 贵州白酒品牌经济研究现状

品牌经济是企业追求独特价值诉求及产品溢价与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共振,是市场经济的高阶形态。品牌经济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带动各种经济要素,是生产力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2]。在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产品的交易规模、交易种类、交易频次迅速增加,消费者产生了差异性产品的追求,企业为寻求价值要素与产品溢价,有意的在自己的产品中附加上信守规则与契约、忠于用户与社会等差别性内涵,品牌经济因此产生。根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品牌经济可划分为单个企业、市场总体、区域三个层面的品牌运营体系。

单个产品品牌是产品或服务高市场价值的源泉之一。针对单一企业的白酒品牌,现有研究已涉及品牌打造法则[3],传统白酒品牌的“品牌重塑”和战略转型[4],品牌资产生成路径[5],品牌价值评估[6],品牌构成要素[7],文化语境影响[8]等,一些研究还提供了跨学科的视角和崭新的思路[9]。就贵州白酒具体品牌打造,研究已包括贵州茅台[10-11]、金沙酒业[12]、董酒[13]、赖正衡酒厂[14]、仁酒[15]等酒企的品牌运营问题。

整体市场品牌具有溢价的产业共同资本。就整体市场品牌的研究包括,贵州酿酒行业的整体考察[16],白酒产业发展优势与市场空间研判[17],产业集群发展特征[18],集群形成路径和发展机制[19],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20],影响因素[21],科技创新[22],战略联盟实现路径[23],白酒行业揭示[24],营销特点和发展趋势[25],大数据赋能[26],品牌营销实证分析[27]等方面。

区域品牌是区域提升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手段。就区域品牌经济打造方面,“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极具参考价值,已包含政府政策、战略设计执行等核心问题。其他研究包括,产业集群价值实现[28],区域品牌伞的理论逻辑和实施框架[29],地理标志品牌塑造[30],区域合作路径[31],品牌评价方法[32],品牌锁定效应[33],赤水河流域酒品牌定位战略[34]等问题。

1.2 贵州省白酒产业品牌建设考察维度

贵州是我国白酒生产大省,白酒酿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独特,优势突出,产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结合品牌经济的三个主要层次,贵州省白酒产业品牌经济的考察维度见表1。

表1 贵州省白酒产业品牌经济考察维度
Table 1 Dimension of brand economy investigation of Baijiu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2 贵州白酒产业品牌体系构建的成就与问题

2.1 品牌体系构建的成就

2.1.1 单一企业品牌方面

(1)贵州白酒多次荣登各类品牌榜

贵州省推进白酒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贵州省名牌产品(白酒类)年度统计显示,2013-2018年,新增贵州省名牌产品73个,区域分布为仁怀市26个(占比36%),遵义市其他地区24个(占比33%),黔东南、黔西南、黔南三个自治州合计有13个(占比18%),贵阳市3个,六盘水市1个。遵义市成为白酒类贵州省名牌产品的重要集聚之地。

贵州白酒企业在历次“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强榜单上表现良好。2009年到2019年的11届榜单,贵州共有17个企业品牌榜上有名。其中,茅台、习酒、金沙窖酒各11次,贵州醇、董酒各10次,国台酒业9次(含金士酒业1次),糊涂酒业、云峰酒业和青酒各5次,珍酒4次,匠中匠和鸭溪窖酒各3次,白金酒、龙头马各2次,怀庄酒业、天朝上品、无忧酒业各1次。

2018年的贵州名优产品名录中,共有习酒公司的金质习酒、习酱、酱香小习酒、五星习酒、窖藏1988、老习酒等6个产品,五星酒业的镇酒、五星酒等2个产品,红四渡酒业的红四渡白酒,君丰酒业的君丰牌白酒,岩博酒业的藏龙液酒,以及金沙古酒公司的金沙古酒入选。

(2)贵州白酒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贵州茅台在各类品牌价值排行榜单中均占有突出的位置。以2019年为例,贵州茅台在Interbrand“中国最佳品牌50强排行榜”、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品牌金融“中国最有价值的500强品牌”、胡润品牌榜、“第11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强”等各榜单中均位居前列[35],品牌价值最高估值为6 400亿元,约为总市值的1/4。

在2019年“华樽杯”榜单上,贵州共有11个品牌上榜,除茅台以外,习酒、国台酒业、金沙窖酒等品牌价值上升明显。

(3)多数品牌开始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品牌核心要素的集中表达,白酒因特殊的产品属性,其精神和文化属性远超于一般日常消费品,尤其重视品牌文化建设,强调品牌的文化内涵。贵州茅台酒早期打造的“国酒茅台”文化内涵是成功的典范,饱受同行和法学界的广泛质疑,但这一高端形象和文化建构却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定位。习酒以“君品文化”为核心,形成鲜明的品牌文化特色,品牌文化内涵建构取得突出成效。

(4)品牌形象与推广路径不断丰富

贵州茅台酒以“国酒茅台”商标强化品牌形象,虽在行业内、法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但在消费者心中却逐渐成长为贵州白酒品牌中的王者,营业收入、利润、市值连续多年快速成长。贵州茅台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1 000亿元,是国内首家营收超过千亿元的白酒企业。习酒、国台等各酒业登陆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注重拥抱互联网,官网、微博、公众号、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的传播形式也得到普遍采用。

2.1.2 整体市场品牌方面

(1)整体产值实现了跃升

贵州省白酒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依托于贵州茅台酒、习酒等知名品牌构建起来的。2019年底,白酒市场准入放开后,白酒产业面临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完成,贵州白酒产业全面复苏,行业营收和利润在全国白酒产业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贵州白酒产量34.81万kL,比上年增长30.5%,白酒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绝对值均超过千亿元大关,在贵州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地位不断彰显。

(2)品牌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贵州茅台一直是贵州白酒业的王者,2009年,共有8个品牌上榜,品牌总价值588.07亿元。茅台及其5个相关企业品牌进入榜单,数量占1/3强,品牌价值495.60亿元,独占84.28%。经过10年发展后,2019年的“华樽杯”榜单上,11家贵州白酒品牌总价值4 637.23亿元,其中茅台品牌价值为3 005.21亿元,占比下降到64.81%,品牌价值集中度有所减弱。

(3)形成多品牌共同推广的局面

贵州酱香型白酒品牌的传播术语趋向于统一,如“12987工艺”、“三年贮存老熟”等传播性较强的专业术语,在酒企、营销人员、消费者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品牌形象建设和宣传推广体系建设具备了整体性,由单品牌推介走向区域营销。自2014年开始,“黔酒中国行”活动促进了经销商、商超、企业集团、电商与贵州白酒企业的对接。遵义市积极开展整体对外宣传工作,在全国主要城市推介茅台、习酒、国台、珍酒、酒中酒、糊涂酒业、金酱、董酒、云峰酒业、国宾酒业等遵义市十大名酒及企业。

创新传播形式,改变了各个品牌电视广告各自为战的局面,集体推荐茅台酒、习酒、国台酒、珍酒、金沙回沙酒、钓鱼台酒、安酒等的“赤水河谷美酒贵州”广告。形成了“去中间商化、粉丝化、互联网化运作”的酣客模式,真正实现了在传播中营销、在营销中传播的整合营销传播神髓。

2.1.3 区域品牌方面

(1)品牌建设呈现多区域共进特征

贵州白酒品牌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基本形成了黔北、黔中、黔南三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黔北地区的遵义市和毕节市成为全国无可争议的酱香白酒主产区,聚集了茅台、习酒、董酒、金沙回沙酒等众多名优白酒品牌。黔中地区的贵阳市和安顺市打造浓香、兼香型白酒品牌基地,安酒、贵阳酒厂取得突出成绩。黔南品牌基地则形成了青酒、贵州醇、匀酒等强势品牌。

(2)政府规划体系日趋完备

贵州省一系列政府引导文件已触及了白酒品牌体系建构问题,一以贯之的规划文件体现了贵州省的品牌建构决心。早在2009年,《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的通知》就提出提升贵州白酒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2011年明确提出“未来10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的“一看三打造”目标。2012年《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优质白酒为主的轻工业特色品牌建设举措,希望借助“国酒茅台”的品牌带动作用,带动多个白酒品牌构建打造贵州白酒区域品牌。2016年《贵州省推动白酒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战略,加强品牌体系梯度建设和培育。2019年《贵州省优质烟酒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产区、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2020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目标。

(3)形成了高质高价的区域品牌形象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品质消费时代”悄然来临,品牌忠诚和品质诉求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关键要素。以茅台酒为典型代表的贵州的酱香型白酒乃至贵州白酒产业,整体上已形成了“高价高质”的区域品牌形象。2019年,相比于四川白酒7.2万元/kL的产品价值,贵州白酒产品价值高达35.3万元/kL,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依附于酱香型白酒的高品质,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行业利润。

(4)形成相对完备的行业标准

以仁怀市酱香型白酒酿造而言,国标GB/T 26760—2011《酱香型白酒》、《贵州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仁怀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仁怀产区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等标准性文件,已涉及原辅料、生产技术、产品、包装、运输等方面,对基酒标准、综合基酒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酱香大曲技术标准都提出了规范和指导。

2.2 品牌体系构建的问题

2.2.1 单一企业品牌方面

(1)品牌内涵不清晰

品牌内涵是对本品牌个性化价值的总结,可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市场表现的提升。贵州白酒品牌内涵体系建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300余家生产企业、上千家销售企业、上万件注册商标,但大部分企业尚未开展品牌营销活动,或根本未对自身的品牌内涵进行长期化、专门化的提炼与打造。已开展品牌传播的酒企同样存在品牌内涵传播短板,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受众选择选择等均存在短板。

(2)品牌规划不系统

品牌规划要求将品牌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明确战略原则、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贵州省中小白酒品牌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白酒品牌建设和品牌打造战略的制定。众多白酒品牌难以在品牌定位、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等方面与其他品牌有效区隔,如鸭溪窖酒标具其“100%原酒·真纯粮·才健康”品牌理念,品牌定位为“100%原酒”,并未能与其他品牌区隔开来。

(3)品牌要素体系不完备

品牌是一个集合体,包括产品要素、个性要素、外部关系等方面。首先,贵州白酒品牌的产品要素存在不足,包括产品本身、产品外在形态、产品延展性等方面。贵州大部分白酒品牌采用了勾调靠感觉、酿造靠经验、新品开发靠灵感的方式方法。在产品外观方面,虽然注重商标注册,但从命名到设计缺乏内涵,产品包装与设计缺乏创新,形式与内容均多有雷同,不及酒鬼酒、水井坊、沱牌舍得、洋河蓝色经典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观设计。其次,贵州白酒品牌个性要素建设整体性缺失。浓香型着力宣传的所谓“黔派浓香”,酱香型白酒几乎都在重复茅台酒早年的品牌故事,象征意义、个性特征、情感诉求和品位体现均缺乏立体性。第三,贵州白酒品牌外部关系要素建设存在短板。以消费者为中心,延伸关系包括供应商、零售商、代理商、政府部门等,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营销策略选择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均需兼顾各环节,贵州白酒在各环节进步不均衡,在各环节均发生了一些市场乱象。

2.2.2 整体市场品牌方面

(1)香型向单一的酱香型品牌集中

在诸多贵州省的白酒产业规划中,都强调了多种香型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在贵州白酒品牌体系建设中,酱香型白酒是无可争议的焦点和核心,其他香型的白酒逐渐向酱香型白酒转产。近两届“贵州十大名酒”评比出来的品牌,浓香型白酒品牌仍保有一定的数量比例,但其市场表现,远逊于酱香型白酒品牌。贵州白酒品牌香型逐步往单一化发展,从好的方面来说可能有助于集体竞争力的打造,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可能会因高度同质化而加剧市场竞争和竞争中的内耗。

(2)品牌梯队建设不完备

在贵州白酒品牌中,超高端、高端品牌较多,中端、大众品牌较稀缺。从品牌梯队建设上,贵州茅台酒处于顶端,排名第二的习酒仅约为茅台营收额的1/10,中部的力量却甚为缺乏,底部生产企业尚未上升为大众品牌,品牌梯队断层严重。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微白酒企业,其品牌多亦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却未能从实际出发重视底部市场。反观顺鑫农业的牛栏山二锅头,其定位为中低端市场,每年仍能取得超100亿元的销售。在贵州白酒中就缺乏此类大众品牌,总体上多为小众的中高端市场,目标顾客群高度重合,导致内部竞争压力加大。

(3)在产品、包装、价格、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乱象

产品方面,市场上标签为酒糟埋酒、陈年老酒、土藏酒、长毛酒、土埋酒、竹子酒等品牌定位缺乏科学依据,存在利用厂家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偷换概念现象。包装方面,“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招待所迎宾酒”、接待酒、招待酒、专供酒、专用酒、内供酒之类的宣传口号实际上已涉嫌违法违规,但受市场需求及利益驱动,乱贴牌现象屡禁不止。价格方面,电商平台上“茅台镇”+“白酒”关键词所列示的产品价格从几元至几千元不等,不能保障真品的高仿品牌价格特别高,甚至有一些标识为“酱香酒”的产品价格远低于粮食成本。宣传推广方面,部分厂商以较拙劣的故事追求流量,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有限。

2.2.3 区域品牌方面

(1)出现了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问题

白酒产业具有鲜明的公地属性,对特殊产地、特殊环境、特殊香型、特定品牌的过度渲染,将使白酒产业整体规模扩张过速,产能利用率偏低。在品牌经营过程中,大部分白酒品牌过度强调其与酱香型白酒、贵州茅台酒、贵州茅台镇、7.5 km2核心产区、赤水河等词汇的不实关联,实际上许多酒类品牌与这些标签并无实际关系,反而形成了对这些标签的损害。

(2)行业协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

贵州省的行业协会包括省一级的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及市县一级的遵义市(仁怀市)酒业协会等,对入会会员企业起到了规范与指导作用。目前这些行业协会实行简单的会员制,自身的管理机制未能实现现代化,对会员企业的约束力非常有限。

(3)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

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较差,贵州茅台系列、习酒等知名品牌被许多中小酒企仿冒,出现了一些价格违法、恶意炒作、虚假宣传、制售侵权等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伤害了品牌声誉,损害消费者利益,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除发文谴责仿造者、申明知识产权、提醒消费者外,商家尚缺乏可行的自保举措。

3 贵州白酒产品品牌体系构建的主要对策

3.1 单一企业品牌方面

(1)强化白酒品牌的长远战略规划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解决好品牌历史、品牌现实、品牌未来的传承问题,在品牌决策环节、模式选择、规划设计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品牌资产核验、竞争策略制定、创新策略明晰、定位重塑、营销传播整合等,不断提升品牌构建的持久性。

(2)强化企业品牌内涵

品牌内涵鲜明,对提升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强化品牌内涵的价值、传播与创新。品牌内涵价值方面,需要通过独特的品牌立意来亲近消费者。如江小白品牌以年轻化和时尚化为立意,在包装设计和广告文案上不断讲述年轻人的故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品牌内涵传播方面,贵州白酒传播渠道较单一,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缺乏新意。应依据品牌价值主张相符确定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丰富广告、品牌故事、品牌歌曲、宣传海报、独特的包装设计等传播体系。

(3)强化贵州白酒的品牌要素体系

首先,以产品本身的高品质为前提,创新商品包装设计体现产品独特的内涵定位,以既体现品牌内涵又有利于传播的原则注重品牌名称和产品名称的命名,重视文案设计彰显品牌个性化诉求,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档次符合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告别简单的工业化产品设计模式追求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蕴。其次,加强贵州白酒品牌个性要素建设。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仍需树立独具一格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第三,加强品牌外部关系要素建设。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分享品牌建设收益,剔除供应链企业失范行为或乱象。

(4)构建以顾客为中心的品牌营销体系

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体系、价格体系、渠道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产品体系方面,剔除现有产品中的微利品牌以提升利润水平,发掘和培育潜力品牌打造拳头产品,集中资源突出单一品牌。价格体系方面,应该保证价格始终、透明,同一价格段保留少数竞争性的产品,同一品质、同样香型的产品在价格定位上统一,形成覆盖高端、中高端、中低端和低端的产品价格体系。渠道体系方面,兼顾传统渠道与电商渠道,需要规范电商平台、微商微店等互联网平台,拓展白酒酒庄模式、酱酒文化体验馆模式将产品文化体验和消费体验结合起来。

3.2 整体市场品牌方面

(1)培育符合市场特征的品牌梯队

改变贵州茅台一企独大、各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品牌梯队建设形成贵州白酒品牌建设的聚合效应。以贵州茅台为第一梯队,定位为世界蒸馏酒核心品牌和中国白酒超级品牌。以习酒、国台、金沙、珍酒、董酒等品牌为第二梯队,定位为全国性知名品牌进行打造。以小糊涂仙、人民小酒、酒中酒、钓鱼台、贵州醇、鸭溪窖酒、青酒、安酒、匀酒、怀庄、君丰、金酱、赖永初、夜郎古、贵州迎宾酒等品牌为第三梯队,定位为区域性核心品牌,抢占国内区域市场。

(2)完善贵州白酒的品牌促销策略

贵州省中低端白酒品牌尚未走出价格竞争的窠臼,尚未充分发挥广告、人员推销、公共营销、社会赞助等多维手段。就广告而言,充分重视传统的杂志、报纸、广播等广告媒介的同时,应重视拥抱互联网,贵州白酒需充分利用好各种广告媒介,采取合适的广告策略,从而更好的推广品牌和产品。人员促销方面,中低端品牌应充分利用假日经济,重点布局商超卖场、烟酒店、餐饮店,提升营销效果。就社会赞助而言,应充分利用社会捐助、课题研究等方式,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提升品牌营销效果。如五粮液集团每年度预算100万元的研究经费对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招标,传播效果至少相当于2 000万以上的广告投入。

3.3 区域品牌方面

(1)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

区域品牌效应的突出得益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根据贵州省白酒产区分布与品牌分布,应由遵义市、仁怀市、习水县、金沙县联合推进赤水河流域主产区品牌打造,不断提升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产区影响力。贵州省层面应建立贵州白酒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分类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白酒品牌。坚持传承创新,挖掘酱香型白酒文化,突出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与酱香型白酒健康属性之间的关联,大力推介酱香型白酒文化。

(2)强化“公地悲剧”问题治理

针对贵州白酒品牌打造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应强化对产区环境、优势品牌的保护。环境保护方面,首先要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等环境保护条例;其次要加强对各白酒主产区周边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进入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其他产业进行行业准入管理;第三要鼓励酿酒产业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来强化绿色化管理。优势品牌保护方面,需治理市场乱象,对优势品牌、公共文化实施合理保护。

(3)强化行业组织建设

不断完善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水平,将省酿酒工业协会打造成联系政府和各个企业间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提升行业协会的履职能力,使行业协会担负起引领行业发展和开展相关研究的重任,围绕贵州白酒重点品牌战略研究、技术研发,制定符合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行业信息交流和服务能力,为加快贵州白酒品牌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培养酿酒大师、品酒师、国家级白酒评委、工艺大师等。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开展好贵州省酿酒大师、黔酒大师评选工作,确保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抓好国家评委、省评委、首席品酒师换届工作,力争规模企业都有省评委。举办“黔酒工匠技能大赛”,挖掘、培育“黔酒工匠”。

(4)加强贵州白酒产区品牌建设

依据《贵州省优质烟酒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打造产区品牌”要求,进一步深挖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历史内涵,借鉴国内外酒业产区发展经验,围绕赤水河流域产业带,重点从产地、品质、品牌和文化四个维度全力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支持遵义市、仁怀市、习水县、金沙县联合推进赤水河流域产业带主产区品牌打造,充分发挥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知名电商等平台功能,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影响力。多举措打造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产区品牌,突出贵州白酒整体品牌核心竞争力。

(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贵州茅台酒等名牌所受到的侵权最为严重。首先,加大贵州茅台酒等强势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应出台系列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局应采取专项行动,敦促白酒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杜绝针对侵犯茅台酒在产品宣传、瓶型选择、包装设计、色彩图案等的“搭便车”现象。其次,贵州茅台集团应在防伪开发、知识产权保障和维护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制度等保护“贵州茅台”这一顶级品牌。第三,净化市场竞争环境,营造起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突出贵州白酒的区域品牌形象。

4 结语

品牌经济的视角有助于产业品牌构建研究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根据品牌经济内涵、作用机制与层次结构,从单个企业、整体市场、区域三个层面细化了贵州省白酒品牌体系构建的考察维度,并根据这些考察维度考察贵州白酒品牌构建中的成就与问题,针对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对策,以期为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谏言。

参考文献:

[1]张建.“四个一流”推动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EB/OL].(2021-04-16)[2022-04-15].当代先锋网:http://www.ddcpc.cn/detail/d_guizhou/115 15115618043.html.

[2]冯蕾音,钱天放.品牌经济的产生、构成、性质——内涵式释义[J].山东经济,2004,125(6):111-112.

[3]杨毅.打造白酒品牌的十二大铁律[J].酿酒,2014,41(3):17-20.

[4]郭亚丽.中国传统白酒行业的品牌重塑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5]王璐,姜磊磊,李飞.多维视角的白酒企业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38-40.

[6]朱慧萍.白酒企业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J].科技通报,2017,33(6):257-261.

[7]田戊戌.中国白酒品牌构成要素探索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99-101.

[8]彭茂,李进军.文化语境下的白酒品牌构建研究——基于参照群体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124(3):38-41.

[9]王颖超.传统再生产与品牌文化的打造——以一种白酒“道光廿五”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0]陈红梅.贵州茅台品牌维护与提升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1]汪梦琼.基于品牌战略的白酒企业投资价值分析——茅台与洋河股份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12]王小龙.金沙酒业酱香型白酒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6.

[13]易基刚.基于消费升级背景下的董酒战略设计[D].贵阳:贵州大学,2007.

[14]朱欢.贵州赖正衡酒厂品牌战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

[15]李可.茅台仁酒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16]张琳,周思,赵馨,等.贵州省酿酒行业现状调查分析[J].环保科技,2018,24(4):15-19.

[17]黄永光,黄平,姜萤,等.中国白酒产业现状与黔酒发展预测分析[J].酿酒科技,2011(12):17-23,32.

[18]龚成.贵州白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探析[J].中国市场,2014,810(47):67-68.

[19]詹瑜.贵州仁怀白酒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发展机制及启示[J].酿酒科技,2019(3):131-136,142.

[20]韩草.贵州白酒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8.

[21]肖闻.基于因子分析的贵州白酒产业集聚因素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22]姜萤,黄永光,黄平,等.贵州传统酱香白酒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酿酒科技,2011(5):42-45.

[23]杨国华,张肖克,黄平,等.贵州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础理论研究[J].酿酒科技,2014(12):30-34.

[24]徐大佑,袁开福.贵州白酒行业营销策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2):77-81.

[25]王振涛,余莉,谢曼.贵州省白酒行业实现新零售模式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8(22):20-22.

[26]余莉,谢文锦,邹中才.大数据时代贵州省白酒行业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8(25):118-119.

[27]周利.酱香型白酒品牌营销研究——基于赖永初品牌的实证分析[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

[28]杨柳.论地理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价值实现——基于中国白酒产业的分析[J].软科学,2008,22(12):114-118.

[29]杨柳,伏伦,王建民.四川白酒区域品牌伞: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J].酿酒科技,2019(8):132-138.

[30]余琨岳,顾新,赵长轶.新常态下“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品牌塑造系统及其构建路径研究[J].决策咨询,2016,35(5):35-40.

[31]陈于后.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区域合作问题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57-60.

[32]廖虎昌,杨竹,徐泽水,等.犹豫模糊语言PROMETHEE方法在川酒品牌评价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19(12):2728-2736.

[33]张敏,吴书,彭宇泓,等.集群区域品牌锁定效应量表开发与检验——以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3):112-121.

[34]周璇.赤水河品牌定位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35]郭旭,徐志昆.贵州白酒品牌体系构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0,33(4):19-29.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izhou Baijiu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economy

SHI Guanqing1,GUO Xu2*,PENG Cong2
(1.School of Marxism,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Guiyang 550014,China)

Abstract:Brand economy is the resonance of enterprises'pursuit of unique value demands,product premiums and consumers'pursuit of personalized consumption needs,and it is a high-level form of market economy.Guizhou Baijiu indust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a and has established a brand image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value among consumers.However,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brand connotation,unsystematic planning,incomplete elements,too concentrated fragrance,incomplete echelon,market chaos,tragedy of the commons,insufficient leadership by industry associations,and insuffici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economy,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uizhou Baijiu brand system in three levels: single enterprise,whole market and region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ut forward beneficial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izhou Baijiu industry.

Key words:brand economy;Guizhou Baijiu 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章编号:0254-5071(2023)04-0267-06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3.04.042

引文格式:史官清,郭旭,彭聪.品牌经济视角下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酿造,2023,42(4):267-272.

收稿日期:2022-08-20

修回日期:2022-10-15

基金项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22〕):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22年度贵州省社科联理论创新招标课题(GZLCZB-2022-3-7-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第一批省领导指示研究课题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专项研究课题(LDZS2221)

作者简介:史官清(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通讯作者:郭 旭(198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