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中国无花果栽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集中产区之一。威海无花果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由于无花果不耐储存、不适宜远距离运输且本地及周边地区鲜果市场消费量有限,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威海市无花果酒产业发展显现出加快趋势。无花果酒产业作为环境友好、促农增收、助企盈利、为政府添税的“四赢产业”越来越受到威海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威海工业和信息化局在食品加工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无花果酒列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产品[2]。目前,全市已经扶持培育出了一批无花果酒品牌生产企业,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呈现出酒企数量逐渐增多但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初创期企业居多、主营业务定位不清、没有发挥出特色优势、依赖政府政策扶持、酿酒技术水平缓慢提升、市场需求逐渐增长等特点,由此可见,威海无花果酒产业正由形成期缓慢向扩张期过渡。为此,亟待梳理产业发展不畅的具体表现,结合无花果酒产业现状,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WOT)分析,剖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威海市无花果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威海市政府推出多项举措支持果酒产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出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食品工业,让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积极开发无花果酒等特色果酒[3]。2021年,全市无花果酒产量约1 000 t,主要产能来自3家经营时间较长的老牌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其他多数初创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亟待加快发展。
2004年,威海市无花果酒加工企业有3家,规模较大的仅1家,2013年,威海市发布了《威海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无花果综合加工业,利用生物技术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积极开发无花果酒等特色果酒[4]。至2021年,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增至30余家,其中90%以上为小微企业、家庭作坊,规模较小、产量较低,产出规模最大的无花果酒企业年产量为500 t,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多数小微企业年产酒量仅不足10 t,行业内企业之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产业发展不均衡,没有发挥出头部企业带动尾部企业共同发展的优势作用。
目前,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生产的无花果酒品类主要有无花果果酒、无花果露酒、蒸馏酒、白兰地,无法很好的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而同属果酒类目的葡萄酒则早已研发出起泡酒、风干葡萄酒、复合口味葡萄酒、干型酒等多个品类,全面覆盖市场需求[5]。产生如此差距的原因在于无花果酒产业的发展历史较短、酿造技术、工艺及理念相对落后,酒企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研发人才,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威海无花果酒产业的发展道路仍旧漫长。
作为无花果之乡,在“威海无花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逐渐建立起市场知晓度,但受宣传推广力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提到无花果,消费者首先联想到的是国内另一大产地—新疆。“新疆+无花果”的组合已经深入人心,从而使得“威海+无花果”的组合很难取代其地位[6]。虽然近年来威海市政府已经开始发力推进无花果精深加工产业,但是其主要加工模式和产品与新疆、四川、陕西等产区雷同,没有明确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威海市仅一家无花果酒企业已建立起市场知名度,其他企业市场知晓度极低,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产区定位,难以与国内外其他知名品牌相竞争。
为了探索威海无花果酒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径,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
2.1.1 充足、稳定的产业链源头保障
2000年以来,威海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规模化无花果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无花果合作社等,截至2021年,在无花果主产区荣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无花果基地、无花果合作社等30余家,与无花果精深加工企业共同培育、研发、生产、销售无花果产品。在特色品种青皮无花果基础上,引进金傲芬、日本紫果等10多个优良无花果新品种[7],无花果栽植面积2 907 hm2万亩,年产量5.07万t,已将威海无花果打造成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无花果酒产业链的源头保障原材料的品质和数量供应。
2.1.2 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利于无花果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978 km,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44处,其中5A级2处,4A级12处。自然资源以“海、岛、滩、湾、泉、山”为特色,全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2处,形成了完善的人文旅游景观体系[8]。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及相应种植基地地理位置多与旅游景区重叠,目前已建成集观光、旅游、无花果采摘等于一体的开放式项目25项,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开展12届“威海市无花果文化旅游月”活动,有利于推广无花果酒文化,发挥“文化+旅游+无花果酒”的文旅融合优势。
2.1.3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利于提升无花果酒产区影响力
2010年“威海无花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后陆续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威海无花果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好物”名单,还入选了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威海市无花果酒产业领头企业还取得了全国唯一国家林业局认证的“森林食品原料基地”。但是,当前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在国内还没形成同等的品牌和影响力,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原材料品牌荣誉的影响力,发挥国家、省、网民认证、认可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无花果酒产区品牌效应,助推无花果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2.2.1 缺乏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已初步形成从鲜果种植、储藏、研究、产品开发、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是仍存在生产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产品品类单一、过渡依赖复制葡萄酒产业模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难以聚集人才;产区威海属于三线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外来高端人才。因此,无花果酒企业在优良品种、酿酒菌种选育、酒品香味物质和特征等方面难以突破[10]。
2.2.2 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狭窄
相较于葡萄酒、威士忌等酒种,我国无花果酒在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都落后很多,威海无花果酒产业现状亦如此,除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无花果酒酿造工艺、设备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其他小微企业、家庭作坊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老旧,甚至没有设备、纯靠租赁的问题,企业发展仅靠“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聚集,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偏高。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产出的无花果酒平均市场价格(以500 mL规格统计):无花果蒸馏酒在200元以上,无花果发酵酒在90~200元之间,无花果果露酒及配制酒价格略低,在30~50元之间,整体价格较高,市场接受度低,阻碍产业发展。
2.3.1 消费者饮酒观念转变,果酒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我国白酒产量逐年下滑。2017年我国白酒产量1 198.1万kL,2018年871.2万kL,2020年下降至740.7万kL,2021年进一步降至715.6万kL,预计2022年我国白酒产量将降至689.3万kL[11]。与此同时,果酒行业则逐渐崛起,2021年上半年,淘宝、天猫、酒仙网等平台的果酒销售额同比激增1 626.2%,销量同比增长1 944.6%[12]。
果酒以成熟、无腐烂的新鲜生果为原料,经过破碎、压榨、发酵或浸泡、过滤、澄清、灭菌等工艺制成[13],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水果中原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及细腻芬芳[14]。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对酒类口感的要求提高,果酒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保健功效、风味及色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15]。《2022-2026年中国果酒行业发展态势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果酒年消费量为30多万t,只占全国酒类消费总量的5%,占世界人均果酒消费量的6%[16]。中国果酒消费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果酒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17]。
2.3.2 我国无花果酒行业尚未形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无花果酒原料种植无需喷洒农药,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其他水果2~30倍,素有“生命之果”的美誉[18],因此,相较于其他品种的果酒,无花果酒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美容养颜功效也更凸显出独特优势,但是目前我国无花果酒行业并未形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多数企业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威海市规模最大的一家无花果酒生产企业在国内无论从知名度、产量、销量还是技术方面都已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本地其他企业加速发展,加之威海地区得天独厚的产区优势,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2.3.3 多级政府政策支持,助力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发展
从产业层面上讲,世界各国酒精饮料都在向低度、卫生、健康方向发展。果酒产业发展是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民健康、乡村振兴、增加税收、拉动就业的多赢产业[19]。早在1987年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我国酿酒工业要从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从烈性型酒向营养型酒转变、从勾兑浸泡类酒向发酵类酒转变、从粮食类酒向果露酒转变的“四个转变”方针[20]。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果酒制造”列入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提倡水果资源丰富的省份,大力发展果酒制造业,将果酒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21]。此外,在国家对酒类消费税调整政策中,果酒、黄酒的税费均有下调[10],从多方位、多举措支持我国果酒产业的发展。
威海市政府顺应国家政策,先后在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无花果酒、保健食品等特色产品。打造了“威海无花果”、“荣成无花果”区域公共品牌,带动无花果酒产业发展。2021年,出台《威海市支持乡村振兴十条激励政策》对无花果等13类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链“链主”奖励,延长无花果产业链,促进无花果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2.4.1 进口无花果酒品牌威胁
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无花果酒”,除威海个别企业生产的无花果酒的自然排名和销量较高,其余均为国外品牌,而威海其他品牌均销量极低。由此可见,无花果酒市场上消费者依然存在一定的崇尚“洋酒”品牌的心理,难以建立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对威海无花果酒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构成一定的威胁。
2.4.2 其他品种果酒威胁
以“无花果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淘宝平台得到模糊匹配结果166条,在京东平台得到模糊匹配结果670条,在酒仙网得到结果0条,其中60%以上的搜索结果为梅酒、苹果酒等其他品种的果酒及无花果干、无花果酱等相关产品。将搜索词扩大为“果酒”,在淘宝平台得到结果4 800条,在京东得到结果21万余条,在酒仙网得到结果136条,其中梅酒占比最大,其次为桃花酒、苹果酒、荔枝酒、猕猴桃酒、桑葚酒、红枣酒等。数据说明,相较于梅酒等其他品种果酒,无花果酒在果酒市场中所占份额很低,市场知晓度、消费者认可度都不高。威海无花果酒企业要想在果酒市场中突出重围,必须首先打破消费者对其他果酒品种的依赖心理,发掘差异化优势,建立核心竞争力。
结合上述对威海无花果酒产业现状的研究及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对促进威海无花果酒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优势,推进“文化旅游+无花果酒”产业融合发展。由市政府主导,旅游部门与相关产业部门设计特色化旅游项目与路线,借助完善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无花果酒文化旅游[22]。首先,可以将距离较近的无花果种植基地、产业园区相连,形成“无花果休闲观光+无花果酒研学旅游”路线,优化升级传统单一的“农家乐”、“无花果采摘”模式,在民宿、乡村体验基础上,融入无花果酒酿制工艺研学、无花果酒自酿、无花果栽植等元素,增强游客体验[23]。其次,将无花果基地与周边旅游景区、文化古迹等紧密相连,如将一家无花果酒企业所依托的觉苑无花果种植基地、荣成市好运角无花果合作社与荣成市成山头、西霞口、神雕山等景点整合,设计“无花果-天尽头之旅”特色旅游路线。此外,在每年“威海市无花果文化旅游月”活动基础上,于无花果成熟的十一旅游旺季组织开展“威海无花果酒节”,逐步塑造无花果酒文化。同时,打造网红“无花果酒伴手礼”,让无花果酒成为游客必买的威海特色伴手礼,在“无花果之乡”基础上再升级打造“无花果酒之乡”。
3.2.1 人才引进、产教融合,政企携手扩充无花果酒产业人才队伍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创新人才,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发展缓慢。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发力创造一个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就业环境[24]。
首先是政府层面,虽然威海市自2016年以来,已推出《威海市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实施办法》、《关于实施荣成“百千万英才计划”的意见》等多项优惠政策促进人才引进[25],但是引进的人才多去往了市内高校、药企。政府应明确引进无花果酒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完善人才贡献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人才在无花果酒企业、行业内研发、创新等业绩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取进一步激励措施。对于无法长期聘用的特殊高层次人才还可以采取客座专家、短期合作等灵活聘用方式[26],从实质上解决威海市无花果酒企业找人难、留人难、用人难问题。
就企业层面而言,应积极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等烟、威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对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27],将无花果酒企在原料种植、酿造工艺优化、新品研发、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形成合作项目,利用院校培养人才定向解决相关问题。此外,鼓励优秀人才以无花果酒生产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等形式作为股份向企业进行技术投资,联合研制、开发新产品,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效益[28-29]。
3.2.2 打造无花果酒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首先,完善荣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主产区已建成的无花果种植基地、无花果合作社等的配套建设,如优果选育、鲜果收购、贮藏、短途运输。其次,建立无花果酒产业园区,打造无花果酒产业集群,发挥领头企业的作用,对无花果酒酿造技术的协同创新、优化迭代、产区产品宣传、品牌培育、销售网络拓宽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0],带动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发展。同时,鼓励、引进无花果酒加工包装所需的礼品袋、玻璃瓶、橡木桶、木塞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入威发展,整合资源优势,细化产业分工,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31]。
3.3.1 实施数字营销战略,提升无花果酒企业和品牌效益
当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呈现出高度数字化特点,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包括网购、外卖、网上购票、在线旅行社等[32]。根据前期调查,除个别企业外,威海无花果酒企业在各网购平台上的搜索指数及销量均不理想。因此,需要实施数字营销战略帮助企业建立起品牌效应。数字营销是借助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通过人群画像大数据分析用户潜在属性及行为特征,并精准锁定用户、推广产品与服务的营销战略[33-34]。
威海无花果酒企业实施数字营销战略首先需要分析自身产品结构、竞品结构(国外无花果酒产品和国内其他品种果酒产品)、寻找差异化定位、深耕市场细分,明确用户画像。威海无花果酒可以在营养保健功效、酿造工艺和产品多元化方面寻找差异化突破,如开发无花果低度白酒、无花果鸡尾酒、无花果保健酒、无花果与其他水果的复合酒等,找准市场定位,明确用户画像。第二,搭建推广平台。可以通过威海市政府或产业集群协同搭建无花果酒产业服务公共平台,也可以由企业自行搭建推广平台或与第三方渠道合作搭建营销推广平台。如通过威海市政府搭建威海市无花果酒产业信息网,企业搭建自己的网站或通过抖音、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企业的销售推广旗舰店。第三,面向目标客户发布推广信息。利用网络广告、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直播、短视频等多种营销手段向目标客户传递无花果酒产品及品牌信息,实现品牌推广。目前,两家无花果酒企业已建立企业网站,用于发布企业及产品信息。其中一家已与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签订协议,实施产教融合,通过学校培养直播人才,实践数字营销战略,为企业直播营销助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3.3.2 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打通无花果酒产品销路
无花果酒产品本地消费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数字营销战略获得品牌效益及销量,还需要完善的仓储、物流体系来配套支持。因此,威海市政府应统筹协调交通运输部门、企业,在无花果酒产业园区周边配套建设满足发货需求的物流集中点,建设无花果酒专用云仓,用数字技术赋能威海无花果酒产业发展,加快流通领域的创新,提升物流效能[35],全面打通无花果酒市场销路。
积极培育无花果酒“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36]。2011年国家工信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年)》中就提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37]。无花果酒本身就属于专业特点明显的产业,另外,该产业所需技术工艺精细、独特、产品创新性强。因此,无花果酒企业应积极运用国家政策,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在无花果酒的发酵技术、酿造工艺、配制酒配方改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迈入“专精特新”企业行列。2015年,威海一家无花果酒企业就被认定为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府应加大对无花果酒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助其融资贷款、在创新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和工艺研发无花果酒新品类、政策方面实行减税降费、服务方面搭建推广服务平台推广大力宣传推广特色无花果酒产品[38],从多方面支持威海无花果酒企业“专精特新”化,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加速发展。
根据对威海无花果酒产业现状的调查与SWOT分析,明确了产业发展基于“优势-机遇”(SO)的对策:文化旅游+无花果酒产业融合,双向促进;基于“劣势-机遇”(WO)的对策:政企携手扩充无花果酒产业人才队伍、打造无花果酒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基于“优势-威胁”(ST)的对策:实施数字营销战略、提升无花果酒企业和品牌效益、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打通无花果酒产品销路;基于“劣势-威胁”(WT)的对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上所有对策措施的实现都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财务、服务等方面统筹支持,企业协同配合,共同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威海无花果酒的品牌效益、企业效益、产业效益。
[1]孙亚玲,岳林旭,刘少军,等.山东省无花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落叶果树,2019,51(6):28-30.
[2]威海市经信委.威海市食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Z].2016-06-01.
[3]唐文龙,火兴三,王西兵,等.中国饮料酒行业的品类结构更迭路径[J].酿酒,2022,49(3):9-14.
[4]威海市经信委.威海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3-04-03.
[5]汪玉杰,郭辉,杨兴元.新疆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体质升级的对策研究[J].中国酿造,2022,41(4):239-240.
[6]王军军.威海地区无花果产业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技术推广,2019,15(8):79-89.
[7]陈俊任,李雪英,孙丽萍,等.威海市食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概况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8(9):43-46.
[8]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威海年鉴[R].威海:威海市人民政府,2020.
[9]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公布第六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名单的通知[Z].2017-07-07.
[10]赵婷,李林波,潘明,等.果酒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展望[J].食品工业,2019,40(5):302-307.
[11]中商情报网.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回顾及2022年发展趋势预测分析[R].深圳: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22.
[12]刘旺.果酒“迎春”:市场容量达千亿大众化趋势明显[EB/OL].(2022-04-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223742032348222&wfr=spider&for=pc.
[13]梁艳玲,陈麒,伍彦华,等.果酒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中国酿造,2020,39(12):5-9.
[14]覃瑶,吴波,秦晗,等.我国果酒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酿造,2020,39(9):1-6.
[15]朱定和,钟瑞敏,刘健南.无花果酒酿造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3(3):88-90.
[16]中研网.2022年果酒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EB/OL].(2022-05-17).https://www.chinairn.com/hyzx/20220517/155850660.shtml.
[17]丁莹,李亚辉,蒲青,等.我国果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酿酒科技,2019(4):104-107.
[18]光明网.无花果被称为“生命之果”,3点很重要,身体能收获多种好处[EB/OL].(2021-08-13).https://m.gmw.cn/2021-08/13/content_130248 4292.htm.
[19]熊玉亮.借力国家政策,政府行业互动,扩大国产葡萄酒消费群体范围、规模、频次,营造消费国产葡萄酒氛围[EB/OL].(2022-05-27).http://www.chinajiuye.com/news/show-22453.html.
[20]马雪蕾,罗春凤,王舒伟,等.我国复合果酒研究现状及展望[J].酿酒科技,2018(10):81-84.
[2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Z].2021-01-18.
[22]宋克玉.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产经,2021(12):37-40.
[23]姜小涵.基于游客体验的工业遗产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岐山县五二三厂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24]张庆.基于激励理论视角的甘肃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就业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
[25]刘正刚,季伟.打造最暖就业栖息地-威海市全力推进“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J].中国就业,2021(12):18-19.
[26]刘迅.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2(13):34-37.
[27]杨丹辉.推动中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J].区域经济评论,2021(2):5-16.
[28]龚秋会.创新型企业技术入股比例形成的合理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29]汪娟.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0]马有才,罗子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热点演进及趋势展望[J].科技与管理,2021,23(4):10-18.
[31]陈维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21.
[32]央视网.我国主流生活场景、消费行为呈现高度数字化网购领域数字化渗透率最高[EB/OL].(2021-05-15).http://news.cctv.com/2021/05/15/ARTIB3fGVqRbVmDXtJxNBd5V210515.shtml.
[33]钱芳.互联网+背景下饲料企业的数字营销策略[J].中国饲料,2021(23):108-111.
[34]邓笑然.数字营销时代企业品牌塑造困境及解决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3):117-118.
[35]杨志萍.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19(3):32-36.
[36]王桤伦,郑炫圻,朱毅.商业银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考[J].银行管理,2022(5):16-28.
[37]杨洁,刘碧云.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分析[J].河南科技,2022(7):140-145.
[38]李天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培育机制[J].特区经济,2012(7):67-69.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Weihai fig wine industry based on SWO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