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级-联动下丹凤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李世轩1,杨和财2,3*,王海燕4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酒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4.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陕西丹凤县葡萄酒是中国近代有百年发展历史的产品,经历了葡萄酒产业能级发现、能级裂变、能级跃变三个过程,使传统酒厂从1.0阶段发展到目前的酒企与酒庄共存的3.0新阶段。该研究分析了产业内部有文化能级、生态能级、城市能级条件,外部有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区域联动条件,提出丹凤县“找文脉,锚区位,扩全链,破瓶颈”的产业能动-联动路径,全面推进丹凤葡萄酒产业振兴与发展。

关键词:能级;联动;丹凤;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的完成,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主题。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主导产业的重要性随之提高。而葡萄酒产业能够实现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的强有力经济增长点。我国也是新兴葡萄酒国家之一,葡萄酒产业大有可为。丹凤葡萄酒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两大葡萄酒品牌之一,目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却远不不如之前。现在丹凤县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列入该县的“三大首位产业”之一,规划打造成为本县支柱性产业。但是丹凤葡萄酒现在面临着产业单一、能动性小、竞争力弱小,没有从存量转为增量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丹凤葡萄酒产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讨产业能级跃迁分析基础上,利用葡萄酒产业全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作用,探索未来丹凤县葡萄酒产业规划的合理路径,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1 产业发展能级-联动理论

1.1 能级理论

能级起源于物理学,表示能量不同的电子处于不同的相应等级,代表着事物的能量与级别大小。能级概念引入经济领域之后形成了企业总资本论,其认为企业能级是指一个企业的资本能量和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1]。产业能级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概念拓展与应用,产业能级是指某个产业在特定时间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其影响力的总和,并从经济、社会、联动、创新、环境、结构、行为等方面对能级进行测定[2-4]。产业能级提升可以通过优先发展重要指标,联合解决次要问题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融合互动和辐射联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产业合理分工、资源重新整合的方式来实现[5-6]

关于产业能级的概念,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另一个是产业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因此可将葡萄酒产业能级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产业能级结构和能级效应,联动全链相关产业,促进整个区域经济、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

1.2 能级-联动理论

联动通常指由一事物运动所引发其他事物的运动或变化状态,是由于事物运动的次序不同,天然包含着能级层次的差异,高能级的先动事物引领带动低能级层后动事物的发展[7]。产业联动,则是由产业为载体而引发的运动与变化。区域产业联动理论有地域产业分工理论、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8]。丹凤县着重发展的葡萄酒产业,是基于其产业具有内涵和外延的复合型特征,相关监管的部门多个,部门存在着相应的产业业态,进而形成了全县链条式关联产业。通过产业联动的方式,原本单一分散的企业被串联起来,通过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区域产业联动是促进产业链升级、应对全球竞争压力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且通过产业链联动的方式,更够实现产品品牌和产品文化的传播,提升其文化能级,并增强产业获取附加值的能力[27-28];葡萄酒文化作为葡萄酒发展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其产品就具有天然的物质载体,丹凤葡萄酒背后的文化能级也更加值得挖掘。随着丹凤县区域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产业能级提升,现有资源禀赋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时,将会寻求跨区域产业联动,从区域间竞争转化为区域间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

关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可以通过将传统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走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道路,打造葡萄酒旅游新业态经济形势,从而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9];从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可以构建显示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标来衡量怀来县葡萄产业的发展情况及竞争优势,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建议[10];从产业机制角度,可以增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动,改变原有僵化单一的组织模式,增加产业活力[11];从运营模式角度,可以通过与旅游地产、区域产业空间和综合配套产业相联动,实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体系[12]。葡萄产业联动受到多方面影响,其顺序为市场状况因素>政府调控因素>集群企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结论[13]。从上述发展路径产业能级的提升是一个整体性行为,需要多角度合作。现有产业规划多集中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宏观层面多采用指标量化的方式来确定主导产业进行规划设计;微观层面多采用传统规划布局要素考察、SWOT(即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的简称)分析、建立产业指标选择要素、地方生态环境约束等方法来实现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强调单一产业的落地实行[14-15]。而葡萄酒产业内容本身就具有融合性质,因此原有产业规划方法的对于葡萄酒产业不具有针对性。能级-联动下的产业规划能够更加体现其产业融合特点。因此,丹凤县葡萄酒产业规划走能级-联动发展道路是最为高效快速的方式。本文在基于产业能级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能级的衡量指标应用于丹凤县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的研判,了解丹凤葡萄酒的基本发展情况,以此提供产业规划的切入点,并通过产业规划明确其产业能级的联动提升道路。

2 丹凤葡萄酒产业能级进阶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丹凤葡萄酒产业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酒厂到酒庄的发展进程中,产业形态也不断演进以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能级发展来看,丹凤葡萄酒产业从最初传统酒厂1.0阶段发展到目前的酒企与酒庄共存的3.0阶段。

2.1 产业1.0阶段

20世纪初,意大利安西曼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丹凤龙驹古寨时,发现此地盛产龙眼葡萄,便尝试用技艺在丹凤当地酿制葡萄酒。1911年,正式创办“陕西省龙驹寨协记美利葡萄酒酿造公司”,后更名为“西北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大芳葡萄酒酿造公司”等,成为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葡萄酒系列生产厂家[16-17],百年丹凤葡萄酒就起源于这一时期。但随着国内内战和抗日战争,民不聊生,葡萄产业发展缓慢。

1.0 阶段下的葡萄酒生产以酿酒作坊为主,是以葡萄种植为基础、葡萄酒生产为主体的小规模生产,开始由落后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型,但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出现部门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出现、辐射带动作用微弱、产区葡萄酒生产还尚未进入到工业化阶段。秦岭南麓葡萄风土千年存在,但丹凤葡萄适宜的生态能级在这阶段被发现、被挖掘,意大利葡萄酿造技术能为我所用,橡木桶等辅助产业也开始应用,在我国首次生产出具有中国秦岭南麓风格的葡萄酒工业产品。

2.2 产业2.0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穷二白,物资匮乏,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葡萄酒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1956年毛泽东主席批示:“要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遵循毛主席的批示,丹凤葡萄酒厂开始扩大规模,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300万株,发展葡萄种植面积,建立了千吨水泥发酵池,到80年代末期又引进意大利发酵罐和设备,中国葡萄酒行业首创开拍了《糊涂十四》电视连续剧。同时,公司曾有共和牌、蜜蜂牌、四皓牌、渊明牌、工农牌、丹江牌、天韵牌、龙驹牌等商标,产品先后获得法国奥朗日博览会《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大奖,并于当年出口法国和日本,成为真正畅销国内外的葡萄酒品牌。

2.0 阶段中,丹凤葡萄酒产业能级裂变,产业已经脱离原有的酿酒作坊模式,正式开展工业化生产,所酿造出的葡萄酒出口至法国、日本等国家,在巅峰时期年产销最高达8 500 t,销售收入9 000万元,年利税1 000多万元。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蓬勃发展,本地葡萄种植面积扩大至1 327 hm2;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萌芽,葡萄酒配套产业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销售与运输部门。周边县区也受到辐射带动作用,开始发展葡萄酒相关产业。对于产业而言,丹凤县葡萄酒产业在全县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商标开始多样化,葡萄酒文化开始赋值,市场开始国际化,为丹凤县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工业化发展机遇,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产业3.0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企改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丹凤葡萄酒厂由于管理不善,产品仍然是单一的半汁葡萄酒,市场机制不适应等因素,没有进行革新,逐渐没落,直至停产。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连带丹凤地区葡萄种植面积也由1 327 hm2降至30 hm2[18]。2007年后丹凤县开始逐渐恢复传统葡萄酒生产,丹凤安森曼酒庄(2016年)、东凤酒庄(2018年)已经建成,截至2020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有一万余亩,注册葡萄酒、果酒企业9家,软木塞企业1家、电商服务中心3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葡萄酒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

在产业3.0阶段,丹凤县葡萄酒产业能级开始跃变,葡萄酒产业已经形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完整产业链条。第一产业上,将葡萄种植列为本县重点和特色农业;第二产业上,葡萄酒生产体系布局完成,自主研发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其自主研发的葡萄酒在业内比赛上也获得奖项。第三产业上,以原有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为基础开展特色旅游。百年葡萄酒品牌无形资产逐步释放,丹凤葡萄酒酒庄、安森曼酒庄、东凤酒庄呈现出齿轮式集群业态。丹凤葡萄酒在产业内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丹凤县加强了对外宣传推广活动,连续3次举办陕西丹凤安森曼酒庄葡萄酒文化节暨行业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丹凤葡萄酒产区技术交流与品牌宣传,讲好产区故事,传递产区声音,丹凤葡萄酒产品竞争力快速提高。在社会经济角度上,葡萄酒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葡萄酒企业+合作社合作,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加速三产融合,将农业生产和工业需求有机融合。同时也减少农户经营风险和经营程序,加速农产品变现,筑牢农户增收基础。

目前,丹凤县已经完成了丹凤葡萄酒产业规划(2021~2035年),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开启葡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可视化农业;在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上,设计增链、扩链、补链,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形成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支柱性大产业;在社会经济上,将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国家乡村振兴的“三产”、“三生”、“三农”大局联动,促进相互联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业态,全力成为丹凤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丹凤葡萄酒产业能级-联动的分析

3.1 内部因素分析

3.1.1 深厚的文化能级

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产业内涵特质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丹凤县本身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具有秦岭南麓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除此之外,丹凤葡萄酒品牌背后也有着深厚的价值内涵,由于丹凤葡萄酒厂是西北地区最大、最早的葡萄酒生产商,所以其品牌背后代表的是高品质产品和消费者对其的文化认同。利用原有的丹凤葡萄酒品牌进行推广营销能够有效减少顾客心理壁垒,从而实现快速扩张市场份额形成品牌效应,有文化品牌植入性,是丹凤县百年葡萄酒复兴的无形资产和可持续发展内驱动之源。

3.1.2 适宜的生态能级

生态能级包含价值与能量两方面的衡量标准,用来反映其所固有的生态势能。在气候方面,年日照时间2 056 h,平均气温13.8 ℃,降雨量687.4 mm,无霜期217 d,生长期长,适宜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区下葡萄生长,能够种植出品质优良的酿酒原料。葡萄酒酿造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原料的品质,所以丹凤产区适宜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出优质葡萄酒的能级条件。

3.1.3 强辐射的城市能级

城市能级体现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于城市周围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县城距省会西安160 km,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支点,能够接收到来自西安的经济、科技、旅游等方面的辐射。此外,县城全境还有国道经过,基础设施条件良好,能够优先吸引客源。这些发展酒庄旅游的城市能级和区位条件,给未来酒庄开展旅游业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3.2.1 消费升级助推产业能级跃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葡萄酒是国际酒类市场中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流行饮料酒,至2020年产量还不到全国酒类产品总量的1%,且葡萄酒人均消费量1.3 L,与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费6 L相比,我国最少还需4~5倍的发展空间[19]。随着我国消费结构面临新一轮升级,葡萄酒口感甘润、营养健康,其他酒类无法比拟,因此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健康的必需饮品。国内不仅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具有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偏好的90后和00后年轻消费群体,因疫情强化了年轻消费群体葡萄酒价值观和生活健康理念,也将成为葡萄酒消费主流的消费者,中国葡萄酒市场扩容机会和市场潜力逐步显现。

3.2.2 新时代要求产业要加速融合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生机与活力。特别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总书记对产业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这对发展丹凤葡萄酒产业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既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研判了新时代的产业前景。葡萄酒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复合型产业,不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的第一产业,还发展葡萄加工第二产业,带动包装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生态位宽,产业链长,具有大文化、大产业、大生态、大旅游特性[20-21],这对农业经济增长、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吸纳乡村劳动力的同时还发展了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迫切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2.3 “西酒东送”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西部生产葡萄酒向东部转移,西部酒被东部市场认可,且陕西省实施建设“西果东送”工程,在陕西省和东部省份之间建立产、销、物流通道,把葡萄、葡萄酒等输送到东部地区,西酒东送,东部消费市场与西部葡萄酒产业之间的优良互动不仅能够满足消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也能够助推产业能级的跃迁。

4 丹凤县葡萄酒产业能级-联动的产业发展路径建议

分析丹凤葡萄酒产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如何利用立足能级条件,与其他产业如何联动,如何发展,这是促进产业能级跃迁的关键。

4.1 找文脉,提出前卫的葡萄酒产业能级定位

寻找文脉是一种产业能级定位的良药。中国葡萄酒遍地开花,但目前中国葡萄酒文化在西方葡萄酒文化高渗透之后,我国葡萄酒行业逐步醒悟提高中国葡萄酒软文化是当务之急,要尽力找到文化正脉,以文化为魂。从中国历史上,丹凤难以抹去商鞅封邑;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上,是一座国脉酒源所系的地理山;这些是丹凤厚重稀缺、难以复制的背书资源。建议应以高能级的商鞅、秦岭注入新文脉,结合葡萄酒特征进行葡萄酒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如产业定位:中国·丹凤秦岭南麓葡萄酒产业核心经济带,中国秦岭南麓葡萄酒河谷等。

4.2 锚区位,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布局

根据丹凤县自身情况,建设以秦岭南麓沿山旅游路为纽带,按照“整合统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建设“一带一城一谷三园十庄”的产业布局,形成功能优化、主体功能突出、产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总体空间格局。

4.2.1 从经济联动分析,建设秦岭南麓丹凤葡萄酒产业经济带(简称一带)

以自然资源能级为基础,以丹江流域+武关河流域为架构,锚定棣花-竹林关镇、棣花-武关镇的“人”格局,吸引国内外特色酒庄落户,打造酒庄聚集的核心区,重点建设酿酒葡萄与山葡萄品种引种、酿造生产、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等,发展酒庄经济、电商经济、庄园经济,将丹凤打造成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4.2.2 从文化联动分析,规划丹凤葡萄酒城(简称一城)

从百年丹凤葡萄酒能级为赋值,以陕西丹凤葡萄酒厂为基础,建立以丹凤葡萄酒博物馆、红酒品鉴中心、红酒吧、酒店等为主的秦岭丹凤葡萄酒第一红酒街,加持安森曼酒庄、东凤酒庄和商山红酒庄,共同打造葡萄酒生产、观光、体验、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丹凤葡萄酒城。

4.2.3 从生态联动分析,创建丹江葡萄酒河谷(简称一谷)

生态能级的概念是针对县域用地综合生态特征而提出的,用来标识用地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能量的大小和指向,反映用地所固有的生态势能。这一概念既延续了生态学中关于生态能量、空间、等级等研究的相关思想内涵还了包含生态能值、生态位生态能量流的概念[22-26]。从生态能级为导向,以丹江漂流为基础,按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体验价值指向,建立园林式、农艺式葡萄园和观光引物,打造丹江河谷十里葡萄生态+葡萄酒文化长廊带、品牌logo坡、葡萄酒名人群雕塑小广场,展示丹凤葡萄酒历史和文化,建设葡萄酒文化旅游带。

4.2.4 从产业联动分析,创建丹凤葡萄酒现代农业产业园(简称三园)

以产业能级为纽带,以丹凤葡萄酒酒庄、安森曼酒庄、东凤酒庄为依托,建立3个规模化葡萄产业园,棣花镇、商镇、龙驹寨街道办、铁峪铺镇、武关镇、竹林关镇、土门镇、峦庄镇区域建设精品酒庄(堡)10 个,建立酒庄+基地+农户模式,吸引国内外特色酒庄落户,打造丹凤酒庄多块连片的聚集的核心区。

4.3 扩全链,联动葡萄酒产业多业发展

4.3.1 增链,完善葡萄酒生产链

产业链与产品附加值息息相关,丹凤县可以产业增链提升为导向,发展葡萄酒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旅游、商务为一体的产业带,引进集旅游产品制作、印刷包装、物流等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配套服务平台,示范精品酒庄集群及配套产业群,全力打造秦岭南麓葡萄酒知名产区。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收益。

4.3.2 扩链,建设小浆果产业链

秦岭浆果丰富,有野葡萄、猕猴桃、山茱萸、五味子等,深度开发产品和观光,发展相关产业以现有商山红酒庄为样板,放大丹凤全县山茱萸、五味子和山葡萄山地资源优势、健康优势,改造山茱萸老园,建设五味子和山葡萄示范园,示范小浆果精品酒庄。

4.3.3 补链,发展葡萄酒配套服务产业链

葡萄酒产业的加工与经营离不开配套产业的发展,软木产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丹凤县可以栓皮栎为依托,立足丹凤软木公司4家,引进世界知名软木树种和橡木树种,实现继葡萄规模性栽培、葡萄酒酿造之后,推进秦岭橡木桶制造业建设。发展软木加工产业可以深度激发产业潜能,完成产业价值链的闭环,实现产业增值。

4.4 破瓶颈,践行葡萄酒产业振兴有行动

4.4.1 厚基础,联动标准化原料栽培基地建设

在葡萄酒行业流行一句话叫做“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这句话说明葡萄酒的原料重要性。目前,丹凤葡萄品种单一,还未引进或育种更适宜、更多的酿酒葡萄品种。为此,建议引进澳大利亚西拉(Syrah)、西班牙丹魄(Tempranillo)、南非皮诺塔吉(Pinotage)等葡萄品种,筛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下适宜品种,逐步建立具有丹江河谷带鲜明地域特色万亩以上葡萄标准化栽培基地,这是丹凤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做实的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4.4.2 树标杆,促进丹凤葡萄酒产业文旅联动升级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葡萄酒具有“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丹凤为主战场的秦岭南麓葡萄酒产业应该成为一个有力的新能级。一是树立产业标杆,以美国纳帕葡萄酒山谷及法国香槟区为标杆,研究丹凤县葡萄酒产业与“三产”、“三生”、“三农”问题,取其上、得其中,学习产区的先进做法,在与先进企业的比学赶超中创新乡村振兴新方式、新模式。二是积极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规划葡萄庄园、酒庄,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提高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开发体验经济,作为“西安后花园”的城市能级,以葡萄与葡萄酒文化节为引爆点,加快丹凤葡萄酒河谷旅游和葡萄酒城建设,提炼主题旅游,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联动产业和文旅融合,促进酒庄的旅游、观光、体验新景观和新体验联动升级。

4.4.3 促消费,创建葡萄与葡萄酒消费的新业态

加快葡萄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消费融合。一是积极发展丹凤葡萄农业智慧服务,创造“互联网+葡萄+智慧农业”的新模式,探索建设葡萄智慧园和地理标志认证葡萄园,诠释秦岭南麓葡萄酒质量风格,促进葡萄产业由数量扩张型、质量提升型向现代葡萄产业转变,加快生产升级。二是建立线上葡萄酒消费者教育,有序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酒品鉴、葡萄干品鉴、葡萄自酿等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培养潜在消费者。三是大力推进场景消费,创建葡萄种植、葡萄采收、压榨、自酿、保存等可视化全链,示范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促进产品消费、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缪文卿.企业理论:新的研究范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4(4):83-87.

[2] 施宇箭,李国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黄岩专题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6-77.

[3] 李在京.基于产业能级的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4] 李美华.消费升级背景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能级提升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8.

[5] 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33(7):31-39.

[6] 金永红,奚玉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与产业能级提升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6-8.

[7] 赵秋成,孙佳伶,杨秀凌.中国城乡联动发展:基于现实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4):63-70.

[8]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 肖雨洁.产业融合视角下宁夏葡萄酒旅游业发展研究[J].河北企业,2021(2):66-67.

[10] 白思远.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1.

[11] 王靖婧,涂勤,王德强.云南省德钦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5):111-120.

[12] 杨立泳.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规划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S2):14-16.

[13] 代兴荣,张黎,叶凯,等.AHP方法分析集群企业发展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5):74-77.

[14] 吴思齐,吴永常.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五纲”之辨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61-166.

[15] 刘贺贺,祁晓慧,乔光华,等.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证研究——以内蒙古化德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5):113-121.

[16] 谢玉朗.昔日闯王营盘今朝美酒飘香——访陕西省丹凤葡萄酒厂[J].经济工作通讯,1986(3):28.

[17] 王晟,郑战伟,付成程,等.丹凤葡萄酒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2):89-90,98.

[18] 王奇,徐炎.丹凤葡萄种植现状和5个品种表现分析[J].西北园艺(综合),2019(4):58-61.

[19] 钟健.葡萄酒龙头独享行业高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6-06-26(B02).

[20] 江海清,杨和财.新疆葡萄酒产业规划的新视角[J].北方园艺,2016(20):182-186.

[21] 李换梅,杨和财,王华.基于RBV视角的我国葡萄酒产区竞争力研究[J].中国酿造,2016,35(10):189-192.

[22] 刘滨谊,卫丽亚.基于生态能级的县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初探[J].风景园林,2015(5):44-52.

[23] 关越.资源诅咒、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J].经济经纬,2013(1):77-81.

[24] 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2012(3):62-65.

[25] 刘滨谊,贺炜,刘颂.基于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5):42-46.

[26] 刘滨谊,王鹏.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2010,26(3):1-5.

[27] SCHMITZ H.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licon Valley,Brazil[J].World Develop,1999(9):1627-1650.

[28] 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 Int Econom,1999(1):37-70.

Development plan research of Danfeng wine industry based on energy level linkage

LI Shixuan1,YANG Hecai2,3*,WANG Haiyan4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2.College of Enolog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3.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State Forestry and Grass Land Administration,Yangling 712100,China;4.Yinchuan W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act: Wine in Danfeng County of Shaanxi is a product with a history of 100 years in modern China.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eps: energy level discovery,energy level fission and energy level jump.The traditional winery has developed from stage 1.0 to a new stage 3.0 in which wine enterprises and wineries coexist.The conditions of cultural energy level,ecological energy level and urban energy level inside the industry,and consumption upgrading,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linkage outside the industry were analyzed,and the industrial energy level and linkage path of"finding culture,anchoring location,expanding the whole chain and breaking bottlenecks" in Danfeng County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Danfeng wine industry.

Key words: energy level;linkage;Danfeng;wine industry;development plan

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章编号:0254-5071(2022)08-00252-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2.08.043

引文格式: 李世轩,杨和财,王海燕.基于能级-联动下丹凤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酿造,2022,41(8):252-256.

收稿日期:2021-11-25

修回日期:2021-12-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XJY012);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NY-026)

作者简介:李世轩(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葡萄酒产业经济研究。

*通讯作者: 杨和财(1973-),男,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葡萄酒产业经济、文化与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