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酒酿造工艺研究

蒋雅萍,孙雯雯,王济瀚,张馨月,张新华,李晓安,李富军*

(山东理工大学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该试验以百合鳞茎为原料制备百合酒,研究初始糖度、酵母菌接种量和发酵温度对百合酒酒精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百合酒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百合酒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糖度28°Bx,酵母菌接种量4%,发酵温度26 ℃,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所得百合酒酒精度为10.0%vol,感官评分为85分。澄清试验结果表明,在百合酒中添加1.6 g/L的皂土澄清效果最佳,透光率为99.6%。

关键词: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澄清

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是百合科百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国家卫健委2019年《药食同源植物目录》收录植物[1]。鳞茎是其主要的利用部位,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2],还含有多糖、皂苷、多酚和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3]。药理学研究表明,百合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润肺止咳、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功效[4-8]。百合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除了可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百合干片、百合精粉等初级加工产品,后逐渐出现百合脯、百合罐头、百合饮料等工业产品[1]

药食同源原料发酵酒是以药食同源食物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酒。其可以优化药食同源原料的效能,具有降低毒性、提高生物活性、加速营养成分吸收、改善滋味等特点,同时,发酵能够极大提升酒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9]。常见的药食同源发酵酒有人参酒、枸杞酒、桑葚酒、大枣酒等。近几年也出现百合发酵酒[10]、红曲百合蜂蜜酒[11]、卷丹百合茶酒[12]等百合原料发酵酒,其中的百合原料大多是以百合干品,有关以鲜百合鳞茎原料生产百合酒的研究较少。百合酒发酵可以改善鲜食百合的苦味,提升产品的口感风味,为百合加工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本研究选用新鲜百合鳞茎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百合酒的发酵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澄清试验,旨在研发一款外观良好、口感协调、具有百合独特风味的百合发酵酒,丰富百合鳞茎深加工产品的种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百合鳞茎:淄博浩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果胶酶(10 000 PETU/mL):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α-淀粉酶(460 AGU/mL):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糖化酶(50 000 U/g):乐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焦亚硫酸钾: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白砂糖(食品级):云南绫悦轩食品有限公司;壳聚糖(食品级)、明胶(食品级):河南万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皂土(食品级):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硅藻土(食品级):阿拉丁(上海)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JS39D-250榨汁机: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DHC-9073B恒温干燥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LB32T手持糖度计:广州铭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HHS-4S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上海宜昌仪器纱筛厂;DNP-9082BS-Ⅲ恒温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UV2102PC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MULtiskan酶标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百合酒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百合鳞茎→清洗→热烫、护色→破碎打浆→果胶酶酶解→糊化→液化→糖化→成分调整→酵母菌活化、接种酵母菌→酒精发酵→澄清→陈酿→灭菌→灌装→百合酒

原料处理:百合鳞茎去泥、掰瓣、洗净、备用。

热烫、护色:称取一定量洗净的百合鳞茎,取5倍体积水,并加入护色剂(0.01%氯化钠、0.01%柠檬酸、0.02%D-异抗坏血酸钠、0.2%抗坏血酸),100 ℃条件下倒入百合鳞茎瓣,并在此温度条件下保持1~2 min,捞出用冷水冲洗[13]

破碎打浆:将上述百合鳞茎加水破碎打浆,料液比为1∶2(g∶mL),制得百合浆。

酶解:在百合浆中加入0.04%的果胶酶,于45 ℃酶解2 h[14]

糊化:百合浆于85~90 ℃水浴中恒温糊化45 min,不断搅拌保证充分糊化。

液化:百合浆调pH至6.2~6.4,加入0.3%的α-淀粉酶和0.2%的CaCl2,于85~95 ℃恒温液化,直至加入碘液无蓝色出现,表示液化完成[15]

糖化:称取糖化酶用20倍水溶解,在30 ℃条件下活化30 min,液化后的百合浆调pH至4.2,加入0.3%经活化的糖化酶,于60 ℃恒温水浴中糖化,用手持糖度计测定糖化醪的糖度,直至糖度不在上升为止[15]

成分调整:将得到的百合糖化醪冷却到室温后调节pH为3.5左右,然后按100 mg/L加入焦亚硫酸钾,添加一定量的白砂糖调整糖度。

酵母菌的活化:称取酵母菌,按固液比1∶10(g∶mL)加入2%的糖水于35~38 ℃水浴中进行活化,待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表示活化完成(约20~30 min)[16]

酒精发酵:将活化后的酵母添加到经成分调整后的百合糖化醪中,倒入罐中,约占罐体积的2/3,密封,置于恒温培养箱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中静置发酵7 d。

过滤澄清:将发酵完的酒用四层纱布滤去酒渣,然后选择合适的澄清方式进行澄清。

陈酿:澄清完的酒放置在20 ℃环境中陈酿1个月左右,得到百合酒。

1.3.2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采用单一变量控制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选择初始糖度为16°Bx、18°Bx、20°Bx、22°Bx、24°Bx、26°Bx、28°Bx;酵母菌接种量为1%、2%、3%、4%、5%;发酵温度为22 ℃、24 ℃、26 ℃、28 ℃、30 ℃,于恒温培养箱中发酵7 d,考察以上3个因素对酒精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1.3.3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对初始糖度(A)、酵母菌接种量(B)和发酵温度(C)3个因素进行L9(33)正交试验设计,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lily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1.3.4 百合酒澄清试验

(1)最适波长的确定[17]: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00~900 nm范围内扫描百合酒的透光率,以确定百合酒的最适测定波长。在最适波长条件下测定透光率。

(2)自然澄清:取百合酒样各50 mL,在自然条件下分别放置5 d、10 d、15 d、20 d、25 d、30 d,取上清液在最适波长条件下测透光率。

(3)冷冻澄清:取百合酒样各50 mL,于冰箱冷冻层-18℃条件下分别放置2 d、4 d、6 d、8 d、10 d、12 d、14 d,解冻后取上清液在最适波长条件下测透光率。

(4)澄清剂澄清:分别配制2%的壳聚糖、皂土、硅藻土、明胶溶液或悬浮液[18]。取百合酒样各50 mL,分别加入0.2 g/L、0.4 g/L、0.6 g/L、0.8 g/L、1.0 g/L、1.2 g/L、1.4 g/L、1.6 g/L、1.8 g/L、2.0 g/L的澄清剂,充分混合后静置3 d[14],取上清液在最适波长条件下测透光率。

1.3.5 测定方法

(1)理化指标的测定

初始糖度的测定:采用手持糖度计进行测定。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19]: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测定。

干浸出物的测定:根据参考文献[20]的方法进行测定。

酒精度、总酸、挥发酸的测定[21-22]:采用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测定。

(2)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大肠菌群[23]:根据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大肠菌群计数》进行测定;菌落总数[24]:根据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测定。

(3)感官评价:根据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的标准,由20名专业人员进行品尝,分别对百合酒外观、香味、滋味、典型性四个方面进行感官评价,最终评分取20人的平均分,满分为100分,百合酒的感官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百合酒感官评价标准
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lily wine

1.3.6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和Origin 2019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1.1 初始糖度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初始糖度的增加,百合酒酒精度逐渐升高,感官评分先升高后下降,当初始糖度为26°Bx时,百合酒感官评分达到最高,为81分,此时酒精度为9.4%vol。这可能是由于糖是酵母菌生长的主要碳源,当初始糖度较低时,酵母菌没有充足的碳源生长繁殖,因此酒精度会较低,并且会导致百合酒口感不佳;当初始糖度变高时,酵母菌可利用的碳源增加,会促进其生长繁殖,发酵结束后的酒精度随之升高;但当初始糖度过高时,发酵液的渗透压增大,会降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且会造成酒中糖酸不平衡,从而导致感官品质下降[25]。因此,初始糖度选取24°Bx、26°Bx、28°Bx进行后续正交试验。

图1 初始糖度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Fig. 1 Effect of initial sugar contents on alcohol content and sensory score of lily wine

2.1.2 不同酵母菌接种量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酵母菌接种量的增加,百合酒酒精度呈先升高后不变的趋势,感官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接种量达到4%时,百合酒感官评分达到最高,为83分,此时酒精度为7.1%vol。这可能是由于当酵母菌接种量较少时,不能完全把糖转化成酒精,导致酒精度较低,得到的酒香气不足,因此感官评分也较低;当酵母菌接种量增加时,更多的糖转化成酒,所以酒精度升高,感官评分也随之升高;但当酵母菌接种量达4%后,酵母菌自身的生长繁殖消耗掉大量的糖,导致酒精度不再上升,并且添加量过多时,大量酵母沉积在酒中,会影响酒的外观和口感,导致感官评分下降[26]。因此,酵母菌接种量选取3%、4%、5%进行后续正交试验。

图2 酵母菌接种量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yeast inoculum on alcohol content and sensory score of lily wine

2.1.3 不同发酵温度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图3可知,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评分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发酵温度达到26 ℃时,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评分都达到最高,分别为81分、6.9%vol。这可能是由于温度较低时,酵母菌的活性受到抑制,代谢不旺盛导致发酵不彻底,所以酒精度较低,感官评分也较低;当温度逐渐升高时,酵母菌代谢变得旺盛,酒精度也逐渐升高,酒的感官品质也有所提升;温度过高时,酵母菌活动剧烈,提前老化或死亡,酒精度会降低,同时会因为一些副产物的产生而影响酒的风味,导致酒的感官评分降低[27]。因此,发酵温度选取24 ℃、26 ℃、28 ℃进行后续正交试验。

图3 发酵温度对百合酒酒精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lcohol content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lily wine

2.2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初始糖度、酵母菌接种量、发酵温度3个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3个因素对百合酒感官评分影响大小依次为发酵温度>初始糖度>酵母菌接种量,比较正交试验各水平总的k值以及直观分析,得出百合酒发酵工艺的最优组合为A3B2C2,即初始糖度为28°Bx,酵母菌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26 ℃。

表3 百合酒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Table 3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lily win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按照最优组合条件进行百合酒发酵,重复3次进行验证,得到的百合酒感官评分为85分,酒精度为10%vol,色泽透亮,酒体柔和,具有百合独特的风味。

2.3 百合酒澄清工艺条件的优化

2.3.1 最适透光率测定波长的确定

由图4可知,百合酒的透光率随着测定波长在400~900 nm范围内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于波长820 nm处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测定波长的增加,透光率趋于平缓。因此,选择820 nm作为最适透光率测定波长。

图4 百合酒全波长紫外吸收光谱
Fig. 4 Full wavelength UV absorption spectrum of lily wine

2.3.2 百合酒澄清试验结果分析

自然澄清对百合酒透光率的影响见图5A。由图5A可知,随着澄清时间的延长,百合酒的透光率先升高后趋于平缓,在澄清20 d时透光率达到最大值为96.1%。

图5 不同澄清方式对百合酒透光率的影响
Fig. 5 Effects of different clarifying methods on light transmittance of lily wine

冷冻可以改变酒中胶体的性质,在解冻时形成沉淀从而使酒澄清[28]。冷冻澄清对百合酒透光率的影响见图5B。由图5B可知,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百合酒的透光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澄清12 d时,百合酒的透光率达到最大值为92.8%。

不同澄清剂对百合酒透光率的影响见图5C。由图5C可知,不同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不同,随着澄清剂添加量的增加,皂土的透光率先升高后趋于平缓,其余3种澄清剂的透光率先升高后降低。4种澄清剂中,皂土的澄清效果最好的,在添加量为1.6 g/L时,透光率达到99.6%。皂土是一种有高膨胀力的矿物质,吸水膨胀后形成胶体悬浮液,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果酒中带有正电荷的物质,这可能是其澄清效果好的主要原因[29]

2.3 百合酒成品质量指标

2.3.1 百合酒理化指标

利用最佳工艺制得的百合酒成品酒精度为10%vol,总糖含量为7.35 g/L,还原糖含量为5.37 g/L,总酸含量为7.13 g/L,干浸出物含量为59.30 g/L,挥发酸含量为0.99 g/L。符合GB 15037—2006《葡萄酒》和NY/T 1508—2017《绿色食品果酒》的要求。

2.3.2 百合酒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为0,大肠菌群未检出,均符合国家农业部标准NY/T1508—2017《绿色食品果酒》中菌落总数不超过50 CFU/mL和大肠菌群不超过3.0 MPN/100 mL的要求。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百合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百合酒澄清试验。结果表明百合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28°Bx,酵母菌接种量4%,发酵温度26 ℃,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百合酒酒精度为10.0%vol,感官评分为85分。添加1.6 g/L的皂土对百合酒进行澄清,百合酒的透光率为99.6%。百合酒成品色泽鲜亮,澄清透明,酒体醇厚,具有百合独特的风味。本试验优化的百合酒发酵工艺参数和澄清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百合酒的加工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阳永学,蔡翔,胡义芳,等.湖北省食用百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21(8):78-80.

[2]胡悦,杜运鹏,张梦,等.12种百合主要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分析评价[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31(2):292-298.

[3]粟倩,吴萍,夏伯候,等.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21,56(11):875-882.

[4]李玲,刘湘丹,詹济华,等.卷丹百合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0):1133-1136.

[5]XU Z,WANG H D,WANG B L,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leaves of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J].Int J Biol Macromol,2016,92:148-155.

[6]肖遐,吴雄,何纯莲.百合多糖对Ⅰ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J].食品科学,2014,35(1):209-213.

[7]MA T,WANG Z,ZHANG Y M,et al.Bioassay-guided isol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components from the bulbs of 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and identify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rough acting on the NF-κB/MAPKs pathway[J].Molecules,2017,22(4):506.

[8] PAN G F,XIE Z W,HUANG S X,et al.Immune-enhancing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J]. Int Immunopharmacol,2017,52:119-126.

[9]史学琴,陈航,张琳,等.药食同源原料发酵酒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1,57(3):120-129.

[10]唐莹翠.百合发酵酒的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9):135-137.

[11]邓加聪,蒋素素,王诗瑶,等.红曲百合蜂蜜酒酿造工艺的优化[J].酿酒科技,2018(6):100-108.

[12]李丽,何娟,周荣菊,等.卷丹百合茶酒的发酵工艺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18,37(1):195-198.

[13]马淑兰,吴澎.百合饮料的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18,21(3):69-72.

[14]巴俊文.红树莓-蓝莓复合果酒工艺研究及其香气成分分析[D].锦州:渤海大学,2019.

[15] 麻成金,黄群,余佶,等.杜仲百合醋的研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4):138-141.

[16]徐佳惠,吴碧玉,彭凌.响应面法优化番茄酒的发酵工艺[J].食品工业,2020,41(8):51-54.

[17]郭燕,邓杰,豆永强,等.4种澄清剂对生姜梨酒澄清效果的对比[J].食品工业科技,2020,41(7):37-43.

[18]孟金明,曾丽萍,刘洪宇,等.复合澄清剂对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的澄清效果研究[J].食品科技,2019,44(11):285-293.

[19]王明瑞,侯彦喜,张亚丹.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发酵液中多糖含量[J].现代食品,2020(4):216-222.

[20]李国树,徐成东,杨海艳,等.三种自酿葡萄酒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34(3):107-113.

[21]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酿酒分技术委员会.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NY/T 1508—2017绿色食品果酒[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5]李少鹏,夏婷,张竹君,等.枸杞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营养功能成分分析[J].中国酿造,2021,40(7):94-100.

[26]赵驰,苏伟,母应春,等.刺梨蜂蜜果酒酿造工艺优化[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56(6):31-38.

[27] TORIJA M J,ROZES N,POBLET M,et al.Effects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strain popul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Int J Food Microbiol,2003,80(1):47-53.

[28]谢小花,陈静,安晓婷,等.不同处理方法对桑葚果酒澄清效果的影响[J].文山学院学报,2017,30(3):28-30.

[29]赵玲燕,谭晓辉,龙运忠,等.复合澄清剂处理柚子发酵酒的澄清效果研究[J].中国酿造,2020,39(3):115-119.

Brewing technology of lily wine

JIANG Yaping,SUN Wenwen,WANG Jihan,ZHANG Xinyue,ZHANG Xinhua,LI Xiaoan,LI Fujun*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Abstract:Using lily bulbs as raw materials,lily wine was prepared,and the effect of initial sugar content,yeast inoculum and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lcohol content and sensory quality of lily wine were studied.Through 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test,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conditions of lily wine were optimized.The optimi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was as follows:initial sugar content 28 °Bx,yeast inoculum 4%,and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26 ℃.Under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the alcohol content of lily wine was 10.0%vol and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 was 85.The results of clarific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larifying effect was adding bentonite 1.6 g/L to lily wine,and the light transmittance was 99.6%.

Key words:lily wine;fermentation technology;optimization;clar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章编号:0254-5071(2022)05-0159-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2.05.028

引文格式:蒋雅萍,孙雯雯,王济瀚,等.百合酒酿造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22,41(5):159-163.

收稿日期:2021-10-18

修回日期:2021-11-29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1004)

作者简介:蒋雅萍(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贮藏保鲜和综合加工利用。

*通讯作者:李富军(1977-),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贮藏保鲜和综合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