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Prunus armeniaca L.)是蔷薇科李亚科杏属的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已有3 500年的栽培历史,广泛分布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1]。杏果热量低,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磷、铁,享有长寿型膳食果品的美誉。杏果除鲜食外,还具有很大的加工潜力,杏肉可以制成杏脯、杏干、杏酱、杏浆、杏汁、杏酒、杏醋、罐头等[2]。其中杏酒由于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清冽爽口,且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等功效,备受消费者青睐。凯特杏原产于美国加州,具有果个大、色泽鲜艳、肉质细腻、酸甜爽口等特性,目前已成为杏树生产中的主栽品种[3]。凯特杏的采收期在6月份,夏季高温使果实容易转黄、软化,衰老进程加剧,甚至腐烂变质,商品货架期仅3~5 d[4],所以将凯特杏加工成杏酒,不仅解决了果实不耐贮存的问题,而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对于杏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品种杏酿酒性能的比较[5]、杏酒发酵工艺的优化[6-9]、杏酒酵母的筛选[6,10]、杏酒风味物质[11-13]的研究等方面。澄清透明、无浑浊、无沉淀是优质杏酒的外观特征,但发酵结束后的杏酒是浑浊的,因为其中含有酵母、杏组织碎片和果胶、蛋白质、多酚等物质,它们在储存过程中会在酒中形成沉淀[14-15]。为了提高杏酒的品质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澄清处理。常见的果酒澄清方法包括化学澄清法(下胶澄清)、物理澄清法(自然沉降、机械离心、冷冻、膜过滤)和生物澄清法(加果胶酶),其中化学澄清法是保证酒体稳定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15]。目前用于果酒的下胶材料包括皂土、明胶、壳聚糖、大豆蛋白、聚乙烯聚吡咯烷酮(crosslinked polyvinylpyrrolidone,PVPP)等,有时为了弥补单一澄清剂的的不足,还会使用复合澄清剂,使酒体更澄清、更稳定[15]。夏天奇等[16]采用皂土对红树莓果酒进行澄清处理,确定其最佳澄清工艺为皂土添加量0.04 g/L、澄清温度21 ℃、澄清时间8 d,澄清后红树莓果酒的透光率由56.7%提高至96.4%。
皂土又称膨润土,是一种胶状粘土,具有稳定、吸附和悬浮等特点[17]。在果酒的酸性条件下,皂土表面带有负电荷,可以吸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金属离子、色素和其他胶体粒子而将其除去[18-20]。由于澄清效果好、澄清速度快,且对下胶过量的酒有修复作用,皂土在果酒的澄清处理中被广泛使用。目前关于杏酒澄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胶酶[6,21]和酪蛋白[5],而关于皂土对杏酒澄清效果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凯特杏为原料酿造杏酒,加入皂土进行澄清处理,研究澄清温度、皂土添加量和澄清时间对杏酒澄清效果的影响,然后进行澄清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并对澄清后杏酒的稳定性、理化指标和感官特性进行测定。以期为解决杏酒的浑浊沉淀问题,实现杏酒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杏(品种凯特):山西省太谷县市售;果酒专用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果胶酶(105 U/g):德国AB酶制剂公司;皂土:德国爱普思乐集团;福林-酚试剂: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没食子酸标准品(纯度>98%):美国Sigma公司;考马斯亮蓝G-250:北京Solarbio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碳酸钠、亚硫酸、氢氧化钠、葡萄糖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UV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R2101/03榨汁机:中国飞利浦公司;HH-4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0~100酒精计:河北省武强县亿达仪表厂。
1.3.1 杏酒的酿造工艺
杏→人工去核→榨汁机打浆(杏与水质量比为2∶1)→加入亚硫酸→1 h后加入果胶酶→静置24 h至澄清→取清汁→添加蔗糖至250 g/L→加入酵母→25 ℃发酵5 d→倒灌去酒泥→发酵至比重无变化→加亚硫酸终止发酵→陈酿→澄清→灌装
1.3.2 单因素澄清试验
澄清温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将皂土按0.9 g/L质量浓度加入杏酒中,分别置于15 ℃、20 ℃、25 ℃、30 ℃、35 ℃水浴锅中,静置2 d,测定透光率。
皂土添加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将皂土分别按0.3 g/L、0.6 g/L、0.9 g/L、1.2 g/L、1.5 g/L质量浓度加入杏酒中,25 ℃条件下静置2 d,测定透光率。
澄清时间对澄清效果的影响:将皂土按0.9 g/L质量浓度加入杏酒中,25 ℃条件下分别静置1 d、2 d、3 d、4 d、5 d、6 d、7 d,测定透光率。
1.3.3 澄清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以透光率(Y)为响应值,以澄清温度(X1)、皂土添加量(X2)、澄清时间(X3)为变量,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设计3因素3水平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并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响应面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杏酒澄清工艺优化Box-Behnken试验因素与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experiments for clarific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apricot wine
1.3.4 澄清后的稳定性试验
自然稳定性:取一定量澄清后的杏酒,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0 d,观察有无絮状沉淀,有无失光现象。
冷冻稳定性:取一定量澄清后的杏酒,于-18℃冷冻20 d,解冻后观察有无絮状沉淀,有无失光现象。
蛋白质稳定性:取一定量澄清后的杏酒,在80 ℃条件下保持6 h,观察有无失光现象。
果胶稳定性:取5 mL澄清后的杏酒,加入5 mL体积分数95%的乙醇,观察有无絮状沉淀。
1.3.5 测定方法
透光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750 nm处测定[16];还原糖:斐林试剂法测定;总酸:NaOH滴定法测定;酒精度:酒精计测定;总酚:福林-肖卡法测定;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2]。
感官评价:根据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的评分细则,参考黄蓓蓓[6]的方法,由10名品尝员组成品尝小组,对杏酒的外观、香气、滋味、典型性四个方面进行感官评价,以平均分作为感官评价得分,满分100分,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杏酒的感官评价标准
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apricot wine
续表
1.3.6 数据处理
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用SPSS 21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1.1 澄清温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将加入皂土的杏酒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静置澄清,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在25 ℃澄清的杏酒透光率最高,达到95.47%,显著高于其他4个温度条件下的透光率(P<0.05)。而在15 ℃、20 ℃、30 ℃、35 ℃澄清的杏酒,透光率为92%~94%,四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皂土在25 ℃条件下澄清效果较好。
图1 澄清温度对杏酒透光率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clarification temperature on transmittance of apricot wine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1.2 皂土添加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在杏酒中加入不同添加量的皂土,室温条件下静置2 d后检测透光率,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当皂土添加量为0.6 g/L、0.9 g/L、1.2 g/L时,杏酒透光率较高,分别为93.60%、94.53%、93.67%,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3 g/L和1.5 g/L时的透光率;当皂土添加量为0.3 g/L时,杏酒透光率为93.10%,这是由于皂土添加量低,不能将杏酒充分澄清;当皂土添加量为1.5 g/L时,杏酒透光率有所降低(92.80%),可能是由于皂土过量而导致酒体浑浊。结果说明皂土添加量为0.9 g/L时,澄清效果较好。
图2 皂土添加量对杏酒透光率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bentonite addition on transmittance of apricot wine
2.1.3 澄清时间对澄清效果的影响
将加入皂土的杏酒在室温条件下静置7 d,每天测定杏酒的透光率,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杏酒透光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澄清1 d后杏酒透光率为94.40%,澄清2 d后杏酒透光率达到最高(95.93%),之后杏酒透光率逐渐降低,可能是由于时间过长,一部分沉淀又重新溶解到酒中。结果说明加入皂土后澄清2 d,澄清效果较好。
图3 澄清时间对杏酒透光率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clarification time on transmittance of apricot wine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以澄清温度(X1)、皂土添加量(X2)、澄清时间(X3)为变量,以透光率(Y)为响应值,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如表3。应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回归方程:
表3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回归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模型P值=0.020 6<0.05,说明模型显著,拟合良好,可用来进行后续优化。失拟项P值=0.108 7>0.05,说明失拟项不显著,方程拟合度较好,方法可靠。模型决定系数R2=0.869 5,说明相关性较好,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实际值。
由表4可知,X3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X1和X1X3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因素在试验取值范围内对透光率影响的顺序为X3(澄清时间)>X1(澄清温度)>X2(皂土添加量)。
表4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regression model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响应面图可反映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越强,则等高线椭圆形越明显;交互作用越弱,则等高线圆形越明显。由图4可知,X1与X3等高线呈椭圆形,说明二者交互作用较强,而X1与X2、X2与X3交互作用不明显,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
图4 澄清温度、皂土添加量、澄清时间交互作用对杏酒透光率影响的响应曲面及等高线
Fig.4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s of effec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larification temperature,bentonite addition and clarification time on transmittance of apricot wine
采用软件优化得出最佳澄清工艺为澄清温度24.44 ℃、皂土添加量0.47 g/L、澄清时间2.56 d,模型预测透光率为97.35%。考虑到方便实际操作,将杏酒的最佳澄清工艺调整为澄清温度24 ℃、皂土添加量0.5 g/L、澄清时间2.5 d。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澄清后杏酒透光率可达97.60%,比预测值高0.25%,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杏酒的澄清效果。
对澄清后的杏酒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经过自然稳定性、冷冻稳定性、蛋白质稳定性和果胶稳定性试验后,杏酒均没有出现絮状沉淀或失光现象,酒体澄清透明,有光泽,说明澄清后的杏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表5 皂土澄清后杏酒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Table 5 Stability test results of apricot wine after bentonite clarification
用以上最佳澄清工艺对杏酒进行处理,测定澄清前后的理化指标,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澄清后杏酒透光率由78.21%提高至97.60%,增加了19.39%,澄清效果良好。还原糖由4.52 g/L降低至3.75 g/L,但对口感影响不大,澄清后杏酒属于干型。杏酒中含量最高的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是乳酸和苹果酸,还含有少量的草酸、酒石酸、丙酮酸、乙酸和琥珀酸[10]。澄清后杏酒总酸由5.25 g/L降低至4.69 g/L,酸度降低可使口感更加柔顺,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总酚由169.25 mg/L降至142.38 mg/L。杏酒酒精度在皂土澄清后由14.7%vol降低至13.2%vol,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因为酒精度过高会引起灼热、燥辣感,而适当的酒精度可使酒体平衡、口感醇厚。澄清后杏酒中总酚含量有所降低,但仍然保留有这些活性成分。皂土可以吸附蛋白质,形成沉淀后将其除去,澄清后杏酒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可使杏酒在陈酿和储存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提高酒的品质,延长货架期。
表6 澄清前、后杏酒的理化指标对比
Table 6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of apricot wine before and after clarification
澄清处理前,杏酒浑浊、有沉淀,有酵母、苦杏仁等不良气味,口感粗糙,酸味突出,感官评分为79分;澄清处理后,杏酒呈金黄色,澄清透明,有光泽,花香、果香更加突出,香气更加优雅,具有杏、甜瓜、桃子、苹果、柚子、桔子、小白花、蜂蜜等香气,入口柔和,酒体平衡,典型性强,感官评分为87分。
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杏酒的最佳澄清工艺为:澄清温度24 ℃、皂土添加量0.5 g/L、澄清时间2.5 d。在此澄清工艺下,杏酒透光率可达97.60%,澄清后杏酒稳定性良好,还原糖、总酸、酒精度、总酚、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但澄清后的杏酒澄清透明,有光泽,香气更加优雅,酒体更加平衡,感官评分由79分提高至87分。
[1]普崇连.杏树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1-2.
[2]葛邦国,刘志勇,马超,等.杏产品加工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果菜,2012,(3):42-45.
[3]王金政,单守明,张安宁.凯特杏设施栽培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267-269.
[4]赵迎丽,王春生,闫根柱,等.气调对凯特杏冷藏及货架后品质及色泽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2):192-195.
[5]周晓明,古丽娜孜,邱杰,等.新疆33 个品种杏酿酒性能的探讨[J].中国酿造,2010,29(11):118-121.
[6]黄蓓蓓.仰韶杏酒发酵工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马荣山,韩韬.仁用杏杏酒发酵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09,28(11):175-177.
[8]李硕,郑永杰,田景芝.发酵工艺对冻杏酒品质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3,32(8):123-129.
[9]郭意如.香白杏酒的加工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9):133-136.
[10]周晓明,王文文,吴慧玲,等.杏酒酵母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1,30(11):46-50.
[11]傅力,周晓明,徐效圣,等.杏酒香气成分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7):1210-1216.
[12]贺小贤,彭光杰,郑茂奎,等.杏酒中有机酸类化合物的RP-HPLC 法测定[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3,31(6):124-127.
[13]刘昌蒙.杏果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3.
[14]武运,黄文书,胡丽红,等.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杏酒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8(5):19-21.
[15]陈玉颖,邹毅,王帅静,等.发酵酒储藏期间浑浊沉淀类型及澄清措施[J].中国酿造,2018,37(6):10-14.
[16]夏天奇,高新亚,刘小琳,等.红树莓果酒澄清工艺的优化及理化指标的测定[J].中国酿造,2018,37(8):138-142.
[17]WATERS E J,ALEXANDER G,MUHLACK R,et al.Preventing protein haze in bottled white wine[J].Aust J Grape Wine R,2010,11(2):215-225.
[18]MILENA L,ROBERTA D,ANGELA S,et al.Effect of bentonite fining on odor-active compounds in two different white wine styles[J]. Am J Enol Viticult,2010,61(2):225-233.
[19]SAUVAGE F X,BACH B,MOUTOUNET M,et al.Proteins in white wines:thermo-sensitivity and differential adsorbtion by bentonite[J].Food Chem,2010,118(1):26-34.
[20]POCOCK K F,SALAZAR F N,WATERS E J.The effect of bentonite fining at different stages of white winemaking on protein stability[J].Aust J Grape Wine R,2011,17(2):280-284.
[21]周晓明.酿酒杏品种的筛选及杏酒工艺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9.
[22]王华.葡萄酒分析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1-36.
Optimization of clarification process of apricot wine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