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属十字花科芥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1-4],其瘤茎膨大呈凹凸突起,是加工制作榨菜的原料作物[5-7]。
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腌菜之一,与德国的甜酸甘蓝、欧洲酸黄瓜齐名[8-10]。质地嫩脆是涪陵榨菜重要的质构品质。涪陵榨菜质构形成受其原料的质构和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李敏[11]的研究表明,榨菜腌制后,盐水进入细胞内部,细胞膨压得以恢复,榨菜脆度提高。吴祖芳等[12]的研究表明,在低盐腌制条件下蔬菜脆度下降。苏扬等[13]的研究表明一次性腌制工艺结合微生物技术、酶解技术和保脆技术,利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作为复合保脆剂、用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榨菜进行酶解,能有效地提高了榨菜的品质。
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榨菜的加工工艺对榨菜品质影响,而探讨榨菜原料对榨菜品质影响的研究鲜见。因此,本试验研究涪陵榨菜及其原料—茎瘤芥瘤茎的质构,一方面可以为研究涪陵榨菜质构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茎瘤芥瘤茎的质构提供参考,以期为改善榨菜质构提供理论依据。
茎瘤芥瘤茎:采于涪陵区李渡镇双桂村4社;榨菜: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鹤梁生产基地。
TMS-TRO专业研究级物性分析仪(2 mm圆柱型金属探头):美国FTC公司;10 mm间距的双刀,直径为16.8 mm的不锈钢圆管打孔器:本实验室自制。
1.3.1 采样方法
按NY/T2103—2011《蔬菜抽样技术规范》[14],采60个茎瘤芥瘤茎样品;参照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18年版)蔬菜制品抽样细则抽样,同一个腌制池4个不同部位采取同等数量的榨菜共32个。
1.3.2 样品处理
60个茎瘤芥瘤茎样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个样品。一组垂直于中轴均分为头、中、尾三部分,然后分别在头、中、尾的髓心用不锈钢圆管打孔器取三个圆柱体,用双刀切成10 mm高的圆柱体;另一组平行于中轴切分为皮层和芯两部分(分别占总体的1/3和2/3),然后分别在皮层和芯两部分中心用不锈钢圆管打孔器取三个圆柱体,用双刀切成10 mm高的圆柱体。
榨菜样品垂直于中轴中部用不锈钢圆管打孔器取三个圆柱体,用双刀切成10 mm高的圆柱体。
1.3.3 质构分析
茎瘤芥瘤茎质构分析采用TMS-TRO专业研究级物性分析仪质构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全质构测试两次挤压)进行测定[15-18],测定参数:采用2 mm圆柱形探头,测试速度为70 mm/min,探头回升至样品表面上面的高度为15 mm,形变百分量为55%,最小起始力1.5 N。每次测试时,将已处理的茎瘤芥(直径16.8 mm,高10 mm圆柱体)放在测试平台中心位置上,下压,测定其硬度、脆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粘结性[19]。
1.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20-21]。
2.1.1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质构分析
表1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质构分析
Table 1 Texture analysis of the head,middle and tail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部位 脆度范围/N 均值/N 极差/N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0.12 0.08 0.08硬度范围/N 均值/N 极差/N弹性范围/mm 均值/mm 极差/mm 变异系数头 中尾 部4.34~7.87 4.54~6.50 4.59~6.38 5.51 5.25 5.59 3.53 1.96 1.79 4.44~8.02 4.73~6.80 4.64~6.58 5.79 5.49 5.86 3.58 2.07 1.94 0.14 0.09 0.09 0.18~0.38 0.21~0.32 0.20~0.55 0.26 0.27 0.31 0.20 0.11 0.35 0.18 0.12 0.25位 头中尾内聚性 咀嚼性 粘结性范围0.02~0.07 0.03~0.08 0.04~0.09均值0.05 0.05 0.06极差0.05 0.05 0.05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0.23 0.23 0.22范围/J 0.02~0.13 0.05~0.13 0.05~0.41均值/J 0.07 0.08 0.11极差/J 0.11 0.08 0.36 0.40 0.29 0.61范围/N 0.12~0.37 0.20~0.42 0.21~0.61均值/N 0.26 0.27 0.33极差/N 0.25 0.22 0.40变异系数0.24 0.19 0.25
从表1可以看出,茎瘤芥瘤茎的脆度平均值最大为尾部(5.59 N),中部最小(5.25 N),三个部位平均值差别不大;从各个样品脆度值的离散性分析,头部极差最大(3.53 N),尾部最小(1.79 N),三个部位脆度值变异系数都较小,头部(0.12)大于中部(0.08)和尾部(0.08),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中部和尾部脆度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于头部。
茎瘤芥瘤茎的硬度平均值最大为尾部(5.86 N),中部最小(5.49N),三个部位平均值差别不大;从各个样品硬度值的离散性分析,头部极差最大(3.58 N),尾部最小(1.94 N),三个部位硬度值变异系数都小,头部(0.14)大于中部(0.09)和尾部(0.09),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中部和尾部硬度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于头部。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的弹性平均值相差不大;从各个样品弹性值的离散性分析,尾部极差最大(0.35 mm),中部最小(0.11 mm),三个部位弹性值变异系数都小,尾部最大(0.25),中部最小(0.12),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中部弹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最小。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的内聚性平均值最大为尾部(0.06),中部(0.05)、头部(0.05)相同,三个部位平均值差别不大;从各个样品内聚性值的离散性分析,头中尾部极差相等(0.05),三个部位内聚性值变异系数都小,头部(0.23)和中部(0.23)大于尾部(0.22),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尾部内聚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最小。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的咀嚼性平均值最大为尾部(0.11J),头部最小(0.07J),三个部位平均值差别不大;从各个样品咀嚼性值的离散性分析,中部极差最小(0.08),三个部位咀嚼性值变异系数都小,尾部最大(0.61),中部最小(0.29),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中部咀嚼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最小。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的粘结性平均值差别不大;从各个样品粘结性值的离散性分析,中部极差最小(0.22),三个部位粘结性值变异系数都小,尾部最大(0.25),中部最小(0.19),说明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小,中部粘结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最小。
2.1.2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质构分析
表2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质构分析
Table 2 Texture analysis of the cortex and co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部位 脆度范围/N 均值/N 极差/N弹性范围/mm 均值/mm 极差/mm 变异系数皮层芯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0.10 0.12硬度范围/N 均值/N 极差/N 4.14~6.33 4.69~7.38 5.17 5.91 2.19 2.69 0.65~6.93 2.00~8.12 5.43 6.22 6.28 6.12 0.21 0.18 0.18~0.47 0.21~0.49 0.28 0.33 0.29 0.28 0.22 0.18部位皮层芯范围0.04~0.08 0.04~0.11内聚性均值0.06 0.06极差0.04 0.07咀嚼性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0.18 0.25范围/J 0.05~0.25 0.07~0.30均值/J 0.11 0.14极差/J 0.20 0.23 0.42 0.44范围/N 0.22~0.51 0.24~0.56粘结性均值/N 0.35 0.40极差/N 0.29 0.32变异系数0.20 0.24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脆度平均值芯部(5.91 N)大于皮层(5.17 N);从各个样品脆度值的离散性分析,芯部极差(2.69)大于皮层(2.19),两个部位脆度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脆度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硬度平均值芯部(6.22 N)大于皮层(5.43 N);从各个样品硬度值的离散性分析,皮层极差(6.28)大于芯部(6.12),两个部位硬度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硬度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弹性平均值芯部(0.33 mm)大于皮层(0.28 mm);从各个样品弹性值的离散性分析,两个部位极差值差别不大,两个部位弹性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弹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内聚性平均值相等(0.06);从各个样品内聚值的离散性分析,两个部位极差值芯部(0.07)大于皮层(0.04),两个部位内聚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弹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咀嚼性平均值相差不大;从各个样品咀嚼性值的离散性分析,两个部位极差值芯部(0.23)大于皮层(0.20),两个部位咀嚼性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咀嚼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的粘结性平均值芯部(0.40N)大于皮层(0.35 N);从各个样品咀粘结性值的离散性分析,两个部位极差值芯部(0.32)大于皮层(0.29),两个部位粘结性值变异系数都小,说明两个部位粘结性测量值的离散程度都小。
2.2.1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质构显著性差异分析
表3 茎瘤芥瘤茎头、中、尾部质构显著性差异分析
Table 3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head,middle and tail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比较部位头—中头—尾中—尾脆度P值硬度P值弹性P值内聚性P值咀嚼性P值0.035 8 0.607 6 0.005 0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显著无显著性极显著0.036 1 0.688 4 0.003 9显著无显著性极显著0.489 0 0.009 9 0.019 7无显著性极显著显著0.031 7 0.000 1 0.000 3显著很高显著很高显著0.426 7 0.001 7 0.005 1无显著性极显著极显著粘结性P值 显著性0.231 0 0.000 1 0.000 2无显著性很高显著很高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头部与中部质构的各个指标值的测量值表现为脆度、硬度和内聚性呈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几个指标表现为无显著差异性。头部与尾部各个指标测量值表现为脆度和硬度无显著性差异,弹性和咀嚼性表现为极显著性差异,内聚性和粘结性表现为很高的显著性差异。中部与尾部质构的各个指标值的测量值表现为脆度、硬度和咀嚼性极显著性差异,内聚性和粘结性表现为很高的显著性差异,弹性表现为显著性差异。从以上分析中部与尾部的质构各个指标差异较明显,可能与尾部分生组织多,嫩度较高有关。
2.2.2 茎瘤芥瘤茎皮、芯质构显著性差异分析
表4 茎瘤芥瘤茎皮、芯部质构显著性差异分析
Table 4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cortex and core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比较部位皮层—芯 0.000 1 0.000 1 0.000 1 0.721 6 0.000 1 0.002 0 极显著脆度P值 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 显著性很高显著 很高显著 很高显著 无显著性 很高显著硬度P值弹性P值内聚性P值咀嚼性P值粘结性P值 显著性
从表4可以看出,皮层与芯部质构的各个指标值的测量值表现为内聚性无显著性差异,粘结性、其他指标均表现为很高的显著性差异,说明皮层和芯部在质构差异较大,主要是二者的结构差异较大,皮层主要包括表皮细胞、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小排列更紧密,而芯部主要是髓芯部分,细胞较大,排列疏松。(注:本文的皮层与芯的分类是为了质构分析的需要进行分类,与植物学茎的结构分类不一致,没有严格按照植物学的茎结构进行分类。)
表5 茎瘤芥瘤茎头部质构相关性分析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head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相关系数 脆度 硬度 内聚性 弹性 粘结性 咀嚼性脆度硬度内聚性弹性粘结性咀嚼性1 0.92 0 0.52 0.51 0.54 1-0.07 0.53 0.49 0.54 1 0.31 0.79 0.62 1 0.66 0.89 1 0.91 1
从表5可以看出,脆度与硬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不高,咀嚼性与粘结性和弹性,表现为很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粘结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脆度和硬度的相关性最低。相关性高低表现为脆度-硬度>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内聚性-粘结性>粘结性-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咀嚼性-硬度、咀嚼性-脆度>弹性-硬度>弹性-脆度>脆度-粘结性>硬度-粘结性>弹性-内聚性>内聚性-硬度、脆度。
表6 茎瘤芥瘤茎中部质构相关性分析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middle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相关系数 脆度 硬度 内聚性 弹性 粘结性 咀嚼性脆度硬度内聚性弹性粘结性咀嚼性1 0.93-0.28 0.17 0.07 0.11 1-0.35 0.16 0 0.06 1 0.53 0.89 0.81 1 0.66 0.84 1 0.94 1
从表6可以看出,脆度与硬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几乎无相关性;咀嚼性与粘结性和弹性之间表现为很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粘结性和咀嚼性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粘结性与硬度的相关性最低。相关性高低表现为咀嚼性-粘结性>脆度-硬度>粘结性-内聚性>咀嚼性-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粘结性-弹性,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值较小。
表7 茎瘤芥瘤茎尾部质构相关性分析
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tail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相关系数 脆度 硬度 内聚性 弹性 粘结性 咀嚼性脆度硬度内聚性弹性粘结性咀嚼性1 0.93 0.04 0.51 0.39 0.40 1 0 1 0.54 0.38 0.40 0.63 0.89 0.76 1 0.82 0.92 1 0.93 1
从表7可以看出,脆度与硬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低;咀嚼性与粘结性和弹性,表现为很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粘结性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硬度的相关性最低。相关性高低表现为咀嚼性-粘结性、脆度-硬度>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内聚性>粘结性-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值较小。
表8 茎瘤芥瘤茎皮层部质构相关性分析
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cortex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相关系数 脆度 硬度 内聚性 弹性 粘结性 咀嚼性脆度硬度内聚性弹性粘结性咀嚼性1 0.59 0.01 0.71 0.45 0.60 1-0.16 0.45 0.29 0.37 1 0.26 0.78 0.59 1 0.66 0.87 1 0.90 1
从表8可以看出,咀嚼性与粘结性和弹性,内聚性与粘结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脆度的相关性最低,脆度与硬度的相关性一般。相关性高低表现为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内聚性>脆度-弹性>弹性-粘结性>脆度-硬度、咀嚼性-脆度,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值较小。
表9 茎瘤芥瘤茎芯部质构相关性分析
Table 9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core texture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相关系数 脆度 硬度 内聚性 弹性 粘结性 咀嚼性脆度硬度内聚性弹性粘结性咀嚼性1 0.78-0.20 0.45 0.30 0.31 1-0.20 0.33 0.25 0.25 1 0.44 0.84 0.75 1 0.69 0.88 1 0.91 1
从表9可以看出,咀嚼性与粘结性和弹性,内聚性与粘结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内聚性与脆度和硬度的相关性最低,脆度与硬度的相关性一般。相关性高低表现为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内聚性>脆度-硬度>内聚-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值较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①茎瘤芥瘤茎各个部位无论取样方式是否一致,茎瘤芥瘤茎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相关性较高;②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的相关性的规律性与取样方式有关。纵向取芯部的三个部位(头、中、尾),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相关性较高的前三位为咀嚼性-粘结性、脆度-硬度、咀嚼性-弹性;横向取样(皮层、芯部)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相关性较高的前三位为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内聚性。③芯部硬度与脆度的相关性较高,而皮层硬度与脆度的相关性较低。
表10 茎瘤芥瘤茎与榨菜质构比较
Table 10 Texture comparison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and tumorous stem mustard
样品 脆度/N 硬度/N 弹性/mm 内聚性 咀嚼性/J粘结性/N茎瘤芥瘤茎榨菜5.25 4.18 5.49 15.45 0.27 0.52 0.05 0.11 0.08 1.14 0.27 1.76
从表10可以看出,榨菜的脆度值相较于茎瘤芥瘤茎有所下降,而榨菜的硬度值、弹性值、内聚性值、咀嚼性值以及粘结性值相较于茎瘤芥瘤茎皆有增加,其中,榨菜的硬度值相对于茎瘤芥瘤茎的硬度值有大幅度的增加。
茎瘤芥瘤茎头部与中部弹性、咀嚼性和粘结性,头部与尾部度硬度和脆度表现为无显著性差异;皮层与芯部的内聚性无显著性差异;其他都表现为不同程度显著性差异;各个部位质构指标分析数据离散程度小。
茎瘤芥瘤茎各个部位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相关性较高;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的相关性的规律性与取样方式有关,纵向取芯部的三个部位(头、中、尾),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相关性较高的前三位为咀嚼性-粘结性、脆度-硬度、咀嚼性-弹性;横向取样(皮层、芯部)茎瘤芥瘤茎质构各个指标相关性较高的前三位为咀嚼性-粘结性、咀嚼性-弹性、粘结性-内聚性。芯部硬度与脆度的相关性较高,而皮层硬度与脆度的相关性较低。
榨菜的脆度值较茎瘤芥瘤茎减小,而榨菜的硬度值、弹性值、内聚性值、咀嚼性值和粘结性值较茎瘤芥瘤茎增大。腌制后的榨菜相较于茎瘤芥瘤茎质构各项指标均有所变化。
[1]李敏,周均,谢胜利.茎瘤芥皮筋叶绿素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研究与发,2014,35(6):23-26.
[2]朱学栋,何晓蓉,杨霞,等.氮素营养对榨菜组培苗影响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6):4298-4300.
[3]杨平,蒲启建,罗莉.榨菜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6(20):79-80.
[4]沈进娟,杨仕伟,刘雪姣,等.茎瘤芥(榨菜)抽薹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的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17,30(1):188-192.
[5]李敏,贺云川.方便榨菜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1,32(8):272-274.
[6]管锋,杨连勇,姜守全,等.茎瘤芥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9(22):5-9.
[7]张学海.永安小叶榨菜(茎瘤芥)[J].长江蔬菜,2014(11):13.
[8]何侍昌,李乾德,汤鹏.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2-14.
[9]况小锁,陈发波.茎瘤芥(榨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32-134,137.
[10]刘桐辛,陈静,王超,等.涪陵榨菜(茎瘤芥)半成品收购综合评价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0):3045-3049.
[11]李敏.榨菜风味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481-483.
[12]吴祖芳,刘玲,翁佩芳.低盐腌制榨菜保脆工艺的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11):205-207.
[13]苏扬,张聪,黄文刚.榨菜加工新工艺的探讨[J].中国调味品,2011(4):118-12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2103—2011蔬菜抽样技术规范[S].北京:农业标准出版社,2011.
[15]孙钟雷,彭怡梅,张长平,等.三点弯曲法测定榨菜脆性[J].食品科技,2014,39(12):319-323.
[16]范新光,张长峰,郭风军,等.TPA测试在评价板栗质地特性方面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38(5):280-284.
[17]胡亚云.质构仪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1):101-104.
[18]纪宗亚.质构仪及其在食品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J].食品工程,2011(3):22-25.
[19]张昆明,张平,李志文,等.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的TPA 表征[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1,30(3):353-358.
[20]李秀昌,韩曦英,孙健.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均匀试验设计与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2):201,203.
[21]孟艺玮,陈丽梅,张程.DPS分析玉米秸秆传热系数[J].农业与技术,2018,38(13):7-10,62.
Texture analysis of tumorous stem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