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战略深入推进,葡萄酒产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与工业酿造,而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工艺脉络和丰富的消费场景,逐步演变为一种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与品质生活于一体的新兴业态[1]。 然而,在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体验化的今天,传统的、由酒庄单向传递价值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有效整合政府、酒庄、文旅企业、地方社区及消费者等多元主体,激发其互动活力,成为推动葡萄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2]。在此背景下,价值共创理论及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SDL)理论为此提供了关键的解题思路。其核心优势在于,价值共创理论将视角从单一的产品供给转向以企业、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为多元主体,在持续互动体验中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理论,SDL理论强调服务生态中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协作,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公平及透明的价值网络,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强产业韧性,是实现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的理想范式[3]。
目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产业生态,此技术浪潮恰好为价值共创理论的实践落地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数智技术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成为连接多元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验场景的关键“赋能”力量,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精准洞察消费者偏好,重构产品与服务的交付方式,从而为价值共创提供了全新的实现可能与想象空间[4]。 然而,当前研究多将数智技术视为外部驱动力,或孤立探讨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对于数智技术如何具体嵌入葡萄酒文旅融合场域,系统性地赋能多元主体进行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仍缺乏深入的专门探讨[5]。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价值共创理论与服务主导逻辑(SDL)理论,构建数智技术驱动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的“体验-服务”双驱动模型,通过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的案例研究,探索消费者体验重构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实践路径。以期探究数智技术在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的赋能作用机制,为我国葡萄酒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及实践指导意义。
价值共创理论起源于管理学领域,强调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价值[6]。VARGO S L等[7]进一步发展了价值共创理论,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强调服务是经济交换的基础,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服务交换为核心,认为价值并非由企业单向生产,而是通过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的资源整合、知识共享与协同实践动态生成,从而实现共同增值。
价值共创的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多元主体互动性:消费者、企业、政府通过数智平台开展实时交互,协同构建文旅产品价值内涵[8]。游客线上反馈驱动服务设计优化,企业依托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开发个性化产品。动态资源整合:区块链技术实现葡萄酒全产业链溯源,消费者扫码参与产品叙事共创。大数据等技术打破资源壁垒,促进文化数据、市场需求与技术能力的跨界融合。非线性价值生成:价值创造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贯穿需求洞察、设计开发、体验交付与迭代升级环节。 元宇宙场景支持游客通过虚拟化身参与产品生产的模拟过程,在虚实融合中深化文化认知,重构生产消费边界[9]。现有研究集中于粉丝经济等商业模式探讨,缺乏数智技术赋能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的深度解析。
数智化技术的演变源于各个领域在时间推移中的实际积累,其早期研究借助数字化制图和计算机辅助仿真,实现了空间数据可视化分析,并为城市规划和文化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技术迭代升级,数字技术从基础数据处理转向智能决策支持,数字化与智能化相结合,推动了多产业系统性变革。
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19世纪欧洲酒庄旅游开创了“文化+旅游”初级形态,游客通过葡萄园参观、酿酒工艺体验形成早期文旅融合模式[10]。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探索文旅融合路径。 随着游客对文化体验需求的增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逐步确立,推动历史人文要素与旅游深度结合[11]。在此过程中,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当前阶段,葡萄酒文旅呈现三大特征:重构利益相关者角色体系,政府、酒庄、游客、居民形成新型互动网络;葡萄酒文化成为核心吸引力,涵盖酿造工艺、品鉴体验、酒庄风情等要素;在社会资本与数智技术驱动下,产业要素实现多维渗透与深度融合。
文旅产业的数智化发展已实现从技术赋能到生态重构的跨越[12]。 早期智慧旅游主要实现景区票务管理、导览服务等基础数字化。当前阶段则聚焦沉浸式消费场景打造与价值链协同创新。 元宇宙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空间,打破物理边界。游客得以通过虚拟身份参与全球酒展活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有效增强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的信任机制[13]。数智化转型呈现三大核心特征,技术集成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等技术融合支撑多维度数据交互;服务智能性: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消费决策路径;生态开放性:企业、政府、消费者依托数智平台形成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价值共创[14]。
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在数智技术驱动下,呈现价值升级趋势,其发展历经“文化展示+旅游要素聚合”、“产业交互协同”、“价值共生生态构建”三阶段[15]。 在内涵演进上,学界聚焦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从资源共享(如酒庄旅游资源开放、文旅企业数据互通)到品牌共建(如政企等协同打造区域葡萄酒文旅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的阶段升级逻辑,明晰产业融合不同发展期的特征与衔接规律,为研究数智技术如何重塑演进路径提供基础;在价值共创机制方面,关注产业链延伸中企业、政府、消费者的协同,可支撑数智驱动下主体互动研究;数智赋能路径则探索技术对文化体验、产业价值的深化关联。 现有理论已明晰文旅融合层次结构与机制创新对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但数智技术如何重构“文化展示-价值共生”的演进逻辑,仍是待探索的关键问题。
数字技术的演进轨迹呈现从基础数码化向智能决策系统转型的阶段性特征[16]。技术迭代为葡萄酒产业的文旅资源整合提供了价值共创基础。 体验经济理论认为,消费者的价值诉求已从对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转向对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的追求。 对于葡萄酒产业而言,文旅体验的价值建构或许更加关注技术赋能在消费者感官知觉、情感联结与认知重构等多维度的协同作用。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动态交互可能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知识要素的重新配置,表现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价值共创,从而实现葡萄酒产业文旅价值的动态增长[17]。研究表明,葡萄酒产业数智化的阶段演进与非对称性技术升级存在关联,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文旅价值链的生成逻辑[18]。一方面,依据体验经济理论,消费者价值诉求已从单一产品消费转向“感官沉浸+情感共鸣+认知深化+行为交互”的四维体验追求。数智技术通过虚拟酒庄漫游、区块链溯源等场景应用,系统重构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感知体系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多元主体形成协同网络,消费者通过UGC生产贡献体验数据,企业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文旅资源,政府借助数字治理优化产业环境。三方通过智能合约、数字孪生等技术工具,实现知识共享与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19]。上述双重驱动的交互作用催生三元协同机制。 一是体验重塑机制,即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文旅场景;二是技术赋能机制,即优化从葡萄种植到消费终端的全链路效率;三是生态协同机制,即促进企业、政府、消费者等主体间的价值共生关系。
2.1.1 体验重塑
消费者体验重塑从价值的内生动力出发,经历感官沉浸、情感共鸣、认知深化、行为参与等环节,构成完整价值创造链条。
感官沉浸。 传统的葡萄酒旅游往往侧重于味觉体验,而数智技术则为拓展感官边界提供了可能。全息投影技术可用于还原橡木桶的制作场景,使游客得以近距离观察传统工艺的精湛之处;光影秀则融合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的夜间文旅IP,通过多感官的协同刺激增强游客的整体体验[20]。 以虚拟酿酒工坊为例,游客佩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后,能够模拟葡萄压榨与发酵的完整过程,触觉反馈装置同步传递橡木桶的振动感,使游客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协同作用下,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多感官的协同刺激有效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探索欲,使其更加投入于葡萄酒产业文旅的体验之中。
情感共鸣。情感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重要纽带。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动态叙事技术能够将葡萄酒品牌创业历程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故事,通过扫描酒标即可触发历史场景的再现,虚拟化身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从而深化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情感认同。通过情感符号的数字化重构,能够有效强化游客的文化归属感,使其对葡萄酒品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21]。因此,葡萄酒产业文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成为一种承载文化记忆和情感价值的载体。
认知深化。知识是体验深度的重要支撑。VR酿酒工坊能够模拟葡萄发酵的全流程,使游客在虚拟场景中了解葡萄酒酿造的复杂过程;AI问答系统则能够实时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工艺知识问题,满足其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如游客在虚拟场景中尝试调配不同葡萄品种的比例,系统能够即时反馈酒液口感的变化,从而将复杂的酿造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交互式学习[22]。此类实践验证了体验经济理论中“寓教于乐”的价值生成逻辑,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深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体验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用户生成内容机制驱动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共创者,成为葡萄酒产业文旅内容的重要生产者。文旅APP支持游客上传品酒笔记与短视频,后台算法分析用户偏好后生成个性化的旅行报告,为其他游客提供参考;在元宇宙场景中,用户可以定制专属的酒标并参与产品设计的投票,形成需求洞察、服务迭代和体验升级的闭环[9]。通过行为参与,消费者不仅能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还能够为葡萄酒产业文旅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
2.1.2 技术赋能
服务主导逻辑强调,价值并非由企业单方面创造,而是通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服务交换而共同创造的。数智技术在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中,通过规则共建、虚实融合与数据驱动等方式,重构服务生态,体现了服务主导逻辑(SDL)理论中资源整合、服务交换和价值共生的核心逻辑[23]。
规则共建。规则是保障服务生态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石。政府制定规则指南旨在规范数据采集与使用的边界,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企业开发智能推荐算法,优化游客的动线设计,提升旅游效率;消费者通过UGC平台参与规则优化,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24]。通过规则共建,各参与主体能够共同维护葡萄酒产业文旅市场的秩序,促进其健康发展。
虚实融合。元宇宙平台能够有效整合线下酒庄与线上社区,构建虚实共生的文旅空间。游客通过VR设备穿越至历史酿酒车间,参与历史事件的还原,身临其境地感受葡萄酒的文化底蕴;区块链技术同步记录虚拟互动数据,反哺线下服务的优化,根据游客在虚拟场景中的偏好调整线下品鉴活动的安排[25]。通过虚实融合,葡萄酒产业文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
数据驱动。数据是智能决策的重要依据。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葡萄园种植、酿造生产和消费配送全流程的溯源,使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橡木桶的陈酿周期、葡萄的产地气候数据等信息,增强消费信任。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数据能够驱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优化虚拟酿酒的交互逻辑以提升用户留存率[26]。 通过数据驱动,葡萄酒产业文旅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升运营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2.1.3 生态协同
在数智化进程中,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等关键主体逐渐形成协同共生的价值网络,其动态协作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政府角色转型。政府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者,而是逐渐转变为协调者与生态规则制定者,有利于实现产区资源的互联互通,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27]。 二是企业创新路径。 头部酒企开始构建开放型的数智平台, 整合区块链溯源与智能推荐算法等技术,为中小酒庄提供技术支持;中小酒庄则通过政府支持的轻量化工具低成本融入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例如,宁夏积极推进葡萄酒产业数字化建设,构建“1+N+100”总体框架,即一个产业大数据中心、N个产业应用和服务系统、为100家酒庄企业提供服务,确保葡萄酒产业在种植、酿造、销售等环节高质量发展[28]。三是消费者价值反哺。消费者通过“酒友圈”等虚拟社区分享品鉴心得,参与产品设计投票,其行为数据能够反哺企业进行精准营销。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构建数智驱动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的价值共创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该模型包含三重维度:技术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主体角色的动态转型与文化价值的螺旋增值,三者通过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形成闭环,共同推动葡萄酒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旨在揭示数智技术驱动下多方主体的价值共创路径。
图1 数智技术驱动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的价值共创模型
Fig.1 Value co-creation model of wine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driven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2.2.1 技术演进维度
从技术演进视角,葡萄酒文旅产业的数智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在葡萄酒产业文旅产业融合方面的应用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阶段为基础性数字化,以葡萄酒产业文旅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为主,通过图像扫描、视频拍摄、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手段,将酒庄风貌、葡萄种植、酿造工艺、品鉴体验等物质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存储。第二阶段为交互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葡萄酒产业文旅产品的创新和传播,运用VR、AR、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虚拟酒庄、模拟葡萄园体验、展示葡萄酒文化,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数字化文旅产品和服务[29]。 第三阶段为生态数智化,此阶段以元宇宙与区块链技术推动全产业链协同为主要特征,消费者深度参与产品共创。 政府通过数据治理平台协调产区资源的分配,中小酒庄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形成多元主体协作的开放生态。 开发生态通过数智技术整合,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分析、旅游线路的智能推荐、酒庄服务的个性化定制等服务,从而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实现品牌方、消费者与政府的资源共创与信任共建。
表1 数智化技术在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方面的应用
Table 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of wine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注:数据来源https://whhlyt.nx.gov.cn;https://www.changyu.com.cn。
阶段核心活动技术工具典型案例应用效果基础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献数字化存档交互智能化虚拟体验与用户反馈VR/AR、大数据分析AR酿造工坊、游客偏好智能分析系统生态数智化完成23处酒庄历史建筑、酿酒工艺场景3D建模,建立包含500+条葡萄酒文化知识的数据库;游客可通过触屏设备检索历史资料,文化展示效率提升,游客停留时长增加AR工坊实现游客模拟酿酒体验,采集8 000+条用户反馈;大数据系统识别出“沉浸式体验”“文化故事”为核心需求,驱动产品迭代,复购率提升元宇宙活动吸引30 000+线上用户参与,带动线下酒庄参观增长;区块链溯源覆盖12款核心产品,消费者信任度提升,助力高端产品溢价多元主体协作与生态构建元宇宙、区块链“张裕幻境”元宇宙品鉴会、区块链溯源
2.2.2 主体角色维度
在数智驱动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的不同阶段,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等主体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转型。政府从文化遗产保护者转变为数据治理协调者,最终成为生态规则制定者,其角色的演变体现了政府在数智化转型中的职能拓展与转变[30]。企业从最初的技术应用者逐步发展为服务创新者,最终成为生态整合者,其角色的演变体现了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 消费者从最初的信息接收者逐步转变为需求反馈者,最终成为文化共创者,其角色的演变体现了消费者在数智化转型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并参与价值共创的过程。
2.2.3 文化增值维度
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葡萄酒产业文旅的文化价值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增值态势,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文化符号化:数字化叙事技术在重塑品牌形象、传递文化内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31]。数字技术能够将抽象的品牌历史和文化积淀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通过AR动态解说,将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能够激发游客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不仅增强葡萄品牌的辨识度,也为后续的价值创造奠定了基础[32]。价值共识化:信息爆炸时代,信任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的关键。区块链溯源与UGC社区的建立能够显著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进而形成价值共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葡萄酒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使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的来源、质量等关键信息。UGC社区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分享体验、交流心得的平台,通过口碑传播效应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33]。 生态协同化:葡萄酒产业文旅的价值创造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者的复杂过程。消费者通过虚拟社区深化文化认同,企业整合创意资源开发新产品,政府保障数据安全与普惠性,三者共同构建了生态协同的价值创造机制[34]。 协同效应能够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以张裕集团百年酿造文化积淀为基底,是中国首个聚焦葡萄酒产业文明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以“传承中国葡萄酒文化、弘扬民族工业精神”为宗旨,通过历史文献、酿酒器具、数字化展陈等多元形式,系统展示了中国葡萄酒从种植、酿造到品牌发展的完整历程[35]。
为详细挖掘案例样本的价值共创机制,本文收集了张裕集团年报、烟台市政府及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政策文件等公开资料(https://whlyj.yantai.gov.cn;https://www.changyu.com.cn)进行文本分析,采用田野调查和文本挖掘方法,结合定量与质性数据,系统分析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的数智化实践路径,梳理其数智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与技术应用脉络。研究团队于2024年10月赴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进行为期6 d的实地调研,对博物馆的数智展项进行体验记录,并跟踪游客行为轨迹,分析技术赋能的体验转化效果。 选取15名关键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包括政府代表(3人):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聚焦政策制定与区域协同机制;企业管理者(5人):张裕数智化项目以及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探讨技术落地难点与用户反馈机制;消费者(7人):涵盖普通游客、葡萄酒爱好者及UGC内容创作者,挖掘其参与动机与体验评价。 通过三角互证法交叉验证文本、观察与访谈数据,确保研究结论的信度与效度。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的体验经济与服务主导逻辑框架,结合数据挖掘,建立数智驱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文旅融合路径模型见图2。 由图2可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实践路径模型为三维驱动“规则治理、场景重构和生态协同”,体现“技术赋能、主体协作和文化增值”的动态循环机制。 该路径通过制度规范、技术集成与主体协同,实现消费者体验升级与服务生态优化的价值共创。
图2 数智技术驱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文旅融合路径模型
Fig.2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path of Zhangyu wine Culture Museum driven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3.2.1 构建规范化的数智文旅规则体系
规则治理是数智驱动文旅融合的制度保障。SDL理论强调服务生态中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协作,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通过政策制定、技术标准与用户协议,共同构建公平、透明的服务网络。 烟台市政府发布的《烟台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为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发展制定了明确思路,并提出构建“北部百公里葡萄长廊”,“环城葡萄酒庄休闲带、山地葡萄酒庄休闲带”和“蓬莱酒庄集群、栖霞桃村酒庄集群、莱山瀑拉谷酒庄群”的“一廊、两带、三集群”产业格局,全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及文化旅游项目高端化、生态化、品牌化、数智化发展[36]。明确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采集边界,例如游客在“张裕文旅APP”中的行为数据需经脱敏处理,确保信息安全。 政府通过政策协调企业技术应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搭建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游客流量监测与应急响应联动。张裕集团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依托分布式账本技术记录葡萄酒种植、酿造、物流等全流程数据,消费者扫码可查看橡木桶陈酿周期与产区气候数据,增强消费信任。 用户通过酒友圈线上社区发起投票活动,对景区服务导览路线、品鉴流程规则提出建议,企业基于UGC数据分析调整运营策略。根据用户反馈将夜间光影秀时长缩短,优化游客体验紧凑度。 规则治理体系推动多方主体权责明晰,政府角色从主导者转向协调者,企业从技术应用者升级为生态整合者,消费者从被动参与者转型为规则共建者,形成政策保障、技术落地和用户反馈的闭环。
3.2.2 重构虚实融合的数智文旅场景
场景重构是数智驱动文旅融合的空间载体。 基于体验经济理论,通过技术集成与数据交互构建“感官沉浸、情感共鸣和认知深化”的多维体验空间。 全息投影技术还原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场景,游客可通过触控屏幕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触觉反馈装置同步传递橡木桶振动感,实现“视觉、听觉和触觉”协同刺激。AR明信片扫码触发张裕创始人张弼士创业故事动态解说,三维动画结合语音交互技术,强化游客对品牌历史的情感联结。开发“张裕幻境”元宇宙平台,用户可创建虚拟化身参与全球酒展,定制专属酒标并在线品鉴。2024年“双十一”期间,线上品鉴会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带动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3%。区块链技术整合线下酒庄与线上社区,游客在实体店购买葡萄酒后,可通过非同质化代币领取数字藏品,实现“实物消费和虚拟权益”一体化。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协同过滤算法优化虚拟导览路线,虚实融合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游客年均停留时长从1.5 h增至3 h,复购率提升30%,印证“技术赋能体验和体验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
3.2.3 激活多方协作的数智文旅生态
生态协同是数智驱动文旅融合的价值内核。 基于“体验—服务”双驱动模型,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通过资源共享与知识互通,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共创网络。 烟台市政府联合张裕集团建设“葡萄酒产业大数据中心”,整合胶东半岛80余家酒庄的种植、酿造与销售数据,为中小酒庄提供轻量化数智工具。 AR技术将酿酒工艺简化为三步交互式动画,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助力中小酒庄以低成本融入生态。 企业开发“张裕云酒窖”平台,整合线下品鉴与线上销售功能,游客扫码购酒后可选择直邮到家或线下提货。孵化了“酸甜果味即开即饮系列”等爆款产品,其研发灵感源于社交媒体UGC “女性用户偏好甜味果酒”标签占比数据分析。 用户通过“张裕文旅APP”上传品酒笔记与短视频,后台AI生成个性化旅行报告并推送至社区。 “酒友圈”累计产生UGC内容12万条,间接带动品牌搜索量增长50%。元宇宙品鉴会中,消费者通过虚拟化身参与产品设计投票,其创意被采纳后获得限量版葡萄酒奖励,形成“参与、激励和传播”的正向循环。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普惠化,企业整合技术资源,消费者贡献创意与流量,三方协作推动张裕品牌价值提升和旅游收入增长。
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结合体验经济与服务主导逻辑,构建“体验-服务”双驱动模型,并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为实证案例,揭示数智技术驱动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结果表明,数智技术通过“感官、情感、认知和行为”四层次重构消费者体验,形成差异化文旅价值,多感官协同刺激可提升游客停留时长与复购率;服务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机制是价值共创核心动力,三方协作推动品牌价值提升;“技术迭代、主体协作和文化增值”动态模型验证数智驱动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包含技术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主体角色的动态转型与文化价值的螺旋增值三重维度。基于此,未来需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中小酒庄低成本融入数智生态,二是企业注重消费者多层面体验需求,借技术提升游客沉浸感与参与度。三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应通过规则共建、资源共享与知识互通,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共创网络。
[1]GALVAGN M,DALLI D.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Manag Serv Qual,2014,24(6):643-683.
[2]张红梅,魏海湘,魏敏.价值共创促进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探究——以贺兰山东麓为例[J].中国酿造,2024,43(8):286-291.
[3]王佳蕾,李南哲,周椿雨,等.烟台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酿造,2024,43(6):271-275.
[4]唐文龙,魏滨生,曾蓓,等.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工业旅游开发路径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2(2):80-85.
[5]ZHAO X, XIE C Y, HUANG L, et al.How digitalization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or economic recovery[J].Econ Anal Policy,2023,77:988-1000.
[6]PRAHALAD C K, RAMASWAMY V.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J Interact Mark,2004,18(3):5-14.
[7]VARGO S L,LUSCH R F.The four service marketing myths: remnants of a goods-based,manufacturing model[J].J Serv Res,2004,6(4):324-335.
[8]宋晓,梁学成,张新成,等.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的逻辑与机制——多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22,37(11):85-100.
[9]陈雯卿,高延孝,曹鑫.数字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共创过程研究:基于多案例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5,46(1):54-73.
[10]LEONG A M W,YEH S S,ZHOU Y Q,et al.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storytelling o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s' value co-creation using tour guide interaction and authentic place as mediators[J].Tour Manag Perspect,2024,50:101198.
[11]翟姗姗,查思羽,郭致怡.面向文旅融合发展的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构建与服务场景创新[J].情报科学,2023,41(7):32-39.
[12]詹绍文,区倬平,王一钟.文旅融合背景下跨区域协同治理开发创新机制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5,41(2):281-291.
[13]余鲲鹏,李伟.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食品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使用意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8):62-72.
[14]江瑶,程婷华,陈旭.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及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25,46(1):63-72.
[15]LIN Z B,CHEN Y,FILIERI R.Resident-tourist value co-creation:The role of residents'perceived tourism impacts and life satisfaction[J].Tourism Manag,2017,61:436-442.
[16]庞诗颖.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产业创新研究,2022(24):48-50.
[17]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9):3-20.
[18]郑小云,杨振之.旅游服务价值共创研究——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6(6):103-107.
[19]FONT X,ENGLISH R,GKRITZALI A,et al.Value co-creation in sustainable tourism: A service-dominant logic approach[J].Tourism Manag,2021,82:104200.
[20]马振.基于长三角潜在游客感知的葡萄酒旅游体验维度研究[J].中国酿造,2020,39(12):207-211.
[21]LI X Y,LIANG X P,YU T,et al.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riven by digital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based on the data of 31 Chinese provinces[J].Front in Publ Health,2022,10:780476.
[22]谢礼珊,赵强生,马康.旅游虚拟社区成员互动、感知利益和公民行为关系——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9,34(3):28-40.
[23]杨立国,宁旺芬.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路径——基于结构主义视角[J].经济地理,2024,44(12):218-227.
[24]王秀伟,延书宁.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旅融合:内涵、架构与趋势[J].文化艺术研究,2021,14(3):16-24,112.
[25]杨栩,张志琦,苏屹.数字技术、价值共创对品牌年轻化的影响[J].商业研究,2024(4):146-152.
[26]李雨欣,陈松,袁鸣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时代经贸,2025,22(2):152-156.
[27]刘世松,张莉,菅蓁,等.烟台葡萄酒产业创新升级路径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4(2):106-111.
[28]王婧雅.一杯葡萄酒里的“科技印记”[N].宁夏日报,2024-08-22(001).
[29]戚敬渊,谢志强.价值共创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运行逻辑与前进路向研究——以吉林省西夹荒屯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4(3):107-116.
[30]于岩平,赵志成,杨兆煜.从接受者到参与者——数字化视域下旅游业顾客价值共创的元分析[J].旅游学刊,2024,39(12):75-89.
[31]孙平,王德刚.从“媒体出圈”到“价值共创”:非传统旅游城市目的地品牌生态圈塑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0-41.
[32]SCHROEDER J E.The cultural codes of branding[J].Mark Theory,2009,9(1):123-126.
[33]韦鸣秋,白长虹,华成钢.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J].旅游学刊,2020,35(3):72-85.
[34]翟燕霞,石培华.文旅融合政策结构体系、演进规律及话语生成机制——基于1993—2024年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5):45-53.
[35]朱彦旭,钱玮亭,徐晓雪,等.烟台葡萄酒文旅融合驱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实践探索[J].中国酿造,2023,42(12):269-273.
[36]孙丛丛.山东烟台:“葡萄酒+”助力打造文旅融合新IP[N].中国文化报,2022-04-25(00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wine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riven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