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status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path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sauce-flavor Baijiu in Guizhou province
近年来,贵州省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充分发挥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将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1],将酱香型白酒作为贵州工业重要产业培育和发展,通过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建链”行动,酱香型白酒产业已逐步演进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原料保障、包装配套、“酒+”融合等关联产业进一步集聚和完善,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互补、整体协同发展的白酒产业生态体系[2]。2017-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减少38.5%,产量下降约62.5%,但收入增加33.8%,利润增加155.5%[3-5],但利润多集中在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和泸州老窖“五强”酒企中。2023年,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五强”酒企营收占79.4%,营收均超过300亿元,且营收增速都在10%以上[6],白酒市场的“马太效应”加剧。目前,酒业的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交织,总需求的矛盾凸显,呈现出市场份额集中化、品牌竞争白热化、价格竞争激烈化、产区发展规模化等特征,白酒产业进一步向头部酒企、名酒品牌、名酒产区集聚[7]。
本研究通过对酱香型白酒生产原料供给、生产经营、包装配套、市场销售、产业融合等环节开展广泛调研和全面摸底,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贵州酱香型白酒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全产业链发展能级提升策略及实施方法,为持续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分工协作、企业和谐共生、品牌集聚发展的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实现2023年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的“到2027年形成酱香型白酒3 000亿元级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8],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白酒产业集群建设的“贵州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保持“量少质优”的发展特点
与行业“量减质提”的趋势相比,贵州白酒保持“量少质优”的发展特点[9]。贵州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颁布实施《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10],将生态作为酿酒关键要素,从法规层面从严进行保护;编制《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区保护规划》,划定了赤水河流域218 km2的酱香型白酒“四区多点”产区范围,包括15.03 km2茅台酒产区、53 km2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4 km2仁怀集聚区及68.4 km2习水集聚区、赤水河流域特色产区(含金沙、汇川、播州、赤水等地,共29.1 km2),严格限定和管控酱香型白酒生产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11]:仁怀持续推动“三个一批”综合整治,累计清理退出白酒生产企业(作坊)632家,清理退出产能6.6万kL,兼并整合681家,白酒生产企业总数减至942家,进入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12]。此外,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贮存周期长,出酒率低,使得其产量较低、品质卓越,整个生产过程历经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一年生产周期,得到的基酒再分轮次、质量等级等入库贮存3年以上[13],才能用于勾调,最后灌装成产品。2023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65%vol,商品量)30.4万kL、占全国的6.8%,产量同比增加6.5%[14],营业收入占全国白酒市场近30%,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在全国白酒行业的重要地位。
1.1.2 企业整体实力增强在茅台这一龙头企业引领下,一批企业厂房建设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茅台引领、群星闪耀、结构合理”的贵州白酒企业集群。2023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83户,其中千亿级1户,百亿级2户、十亿级8户,8家舰队企业总产值占贵州白酒总产值的比重为89.7%[14],在2023-2024年中国酱酒影响力排名榜前十品牌中,贵州品牌占据九席[15]。茅台集团长期坚守传统酿造工艺,强化质量管理,丰富产品矩阵,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实现营收1 644.8亿元,同比增长20.5%;利润总额1 083.5亿元,同比增长18.8%;营收、利润实现“双千亿”突破[16]。营收近200亿元的习酒,深根、践行“君品文化”,全面升级战略产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2 224.6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白酒前八名、中国酱酒第二名、贵州省白酒第二名[17]。国台致力于将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布行业首个智能酿造工艺标准[18],创新引领酱酒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模式,2023年实现营收约50亿元。珍酒李渡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对企业稳健发展、品牌增值、市场拓展等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给贵州珍酒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2023年贵州珍酒实现营收45.83亿元,同比增长19.9%[19]。贵州钓鱼台坚持走“小而精、小而美”的精品路线,2023年实现营收23.64亿元;金沙酒业换新升级,2023年实现营收20.67亿元[20]。茅台股份、珍酒、茅台循环产投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1],“习”、“金沙”、“匀酒”入选商务部新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公示名单[22]。贵州贵酒、仁怀酱香酒、无忧、金酱、糊涂酒业、肆拾玖坊、酣客君丰、安酒等酒企,产储能进一步提升,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14]。
整体来看,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生产布局优化、生产过程规范等多措并举下,贵州酱香型白酒企业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了品质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整体实力增强。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
贵州高粱是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之一,主要以红缨子、红珍珠等品种为主,具有糯性强、角质率高、种皮厚、出酒率高、耐蒸煮的特征[23-24]。近年来,贵州从政策保障、种子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品牌建设、种植区域扩展、保护价格等方面,支持酒用高粱产业发展,提高了白酒产业原料供给能力。《贵州省酒用高粱原料种植规划(2020-2022年)》、《2020年贵州省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文件,明确了酒用高粱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路径[25-26]。贵州省农科院、茅台酒厂(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遵义市辉煌种业有限公司等机构持续开展了高粱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等工作。目前,“红缨子”、“红珍珠”、“台糯9号”、“牛尾糯”、“红糯五号”、“茅高9号”6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红缨子高粱作为国家64个特色作物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并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27-28]。其中,“仁怀糯高粱”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全国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高粱品种,其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94%以上,单宁含量适中(0.5%~2.0%),是酿造“贵州茅台”等酱香型白酒所需最佳原料[29]。酒用高粱种植区域由传统产区遵义市、毕节市扩展到黔西南州、铜仁市等区域。其中,茅台有机酒用高粱基地,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汇川5个县(市、区)[30],收购价格提升至11.2元/kg[31]。2023年贵州酒用高粱种植面积1 569 km2、总产量65.3万t,均约为2019年的1.5倍[32-33],2022年贵州酒用高粱平均价格达8.29元/kg、增长8.9%,创历史新高,约为全国高粱均价的2.6倍[34]。
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催生了对就近包装配套服务的巨大需求。2018年贵州省白酒行业省内外包装配套率分别为29%、71%[35]。此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酒类包装本地配套,专门出台《贵州省优质烟酒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促进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包装产业与省内白酒等产业强化配套衔接[35],成功吸引裕同包装、龙狮瓶盖、首创玻璃、海普智联等龙头企业在贵州设立分公司。目前,国内首个酒类包材专业市场落户仁怀,茅台技术开发公司获批中国白酒包装技术研发中心(遵义)[36];已初步建成新蒲经开区、播州区、习水温水园区、汇川区、仁怀市、金沙经开区6个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园,省内包装配套率提升至80%左右,在15个白酒包装大类中,有11个已基本实现就近配套[37]。2023年贵州规上包装企业188家,比上一年增加40家,工业总产值达115.13亿元,同比增长3.6%。
近年来,酱香型白酒的市场规模显著增长,从2017年的84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 3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8.1%,收入在全国白酒市场中的占比从15.0%上升至30.4%[3,5,38-39]。除贵州产区以外,有近20个省份不同程度布局酱香型白酒产业[40],培育和带动当地酱香型白酒消费。同时,在头部企业引领下,酱香型白酒实现从品类繁荣到品牌崛起,品牌细化、产区细化、口味细化的程度加深,更多酱香品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不断扩大。头部酱香型白酒企业价格下沉,也使得部分省份酱香型白酒渗透率快速提升,在贵州、河南、山东、广东等核心市场超50%,并在持续扩大。贵州省政府、协会与企业携手合作,采取了积极的市场战略,成功打造了“黔酒中国行”、“黔酒全球行”、“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品牌推广、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2023“黔酒中国行”走进河南、广东等13个城市进行品牌推广,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带领贵州白酒企业走访当地酒类流通大商、互联网龙头企业等,积极进行产销对接,掀起酱香型白酒消费热潮。以茅台为龙头引领的酱香白酒企业创新营销策略,全新升级专卖店、打造体验馆,推出“i茅台”、“君品荟”数字营销平台,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此外,贵州酱香型白酒产品矩阵逐步完善,满足了消费群体对不同价格带核心单品的需求。2 000元以上价格带由茅台酒独占,高品质引领酱酒行业发展;1 000元左右价格带主要有茅台1935、君品习酒、国台龙酒、珍酒·珍三十等;600元左右价格带有习酒窖藏1988、国台十五年、摘要等;300~600元价格带为国台国标酒、珍十五、茅台汉酱系列等;300元以下价格带,由茅台系列酒王子和迎宾酒、习酒、台源酒主导。
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了与旅游、大数据、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酒旅融合方面,贵州共推出了遵义市赤水丹霞旅游区等14家酒旅融合景区,在12家重点景区设立茅台驿站,推出了“多彩贵州·醉美洞天”、“多彩贵州·醉美黔北”、“多彩贵州·醉美黔程”等5条酒旅融合旅游线路,打造了国台酒庄、珍酒酒庄等一批酒旅融合体验平台[41]。并以保护白酒工业文化遗产为基石,成功创建了茅台酒厂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出了《天酿》等精品演艺剧目,开展了酒旅体验系列活动,茅台酒酿酒作坊获首批贵州省工业遗产的认定。2023年茅台文旅以“茅台+”、“+茅台”、“茅台×”为策略导向,聚焦文旅融合、酒旅融合、科旅融合三大核心业务,实现营收32.2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11.89%[42]。“酒+大数据”方面,省级层面出台了《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财政奖励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支持数字化创新平台建设,茅台集团建成了茅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习酒打造了“习酒5G智慧仓储+数字化工厂”,国台获“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贵州白酒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56.7[43]。“酒+金融”方面,贵州以供应链金融服务为酱香型白酒全产业链赋能,针对酒用高粱种植、基酒抵押等,创新推出“贵e信”、“酱酒通”、“酿酒乐”等多样化金融项目,以满足酒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
贵州白酒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产区泛化、产能过剩、统筹力度不足、要素趋紧等挑战。随着“酱酒品类”兴起,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酱香白酒生产的热潮,郎酒、武陵、丹泉等不同产区的头部企业迅猛发展,酱香型白酒产区逐渐泛赤水河化,贵州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面临被动稀释[40],产区竞争力亟待重塑和提升。贵州酱香型白酒总体产能趋于高位,低质低效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中小酒企投产信心不足、投产下降,导致产能闲置、资源浪费。行业统筹力度不够,缺乏与白酒产业相匹配的制度建立和政策保障体系,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相关职责条块化、散点式地分散于各部门[40],“一盘棋”合力不强。此外,贵州白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特别是茅台镇等核心产区道路、电力、燃气、污水处理能力未能匹配产业发展速度,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白酒行业人才职称评定、高技能人才认定等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数字化、国际化等人才缺乏。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县在企业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截留、挪用、挤占的问题,部分重点项目推进仍存困难。
2023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65%vol,商品量)30.4万kL[14],需高粱76万t,而实际高粱产量为65.3万t[32],缺口10.7万t;再加上没有包装成商品的白酒生产用粮,省内高粱供给缺口仍然较大。贵州高粱产业发展主要受到土地资源、种植环境、种植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限制。土地资源方面,土地资源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受到城镇化和其他农业产业的挤占。种植环境方面,酒用高粱适宜种植在富含腐植酸且含铁、硒等微量元素的紫色及黄色土壤中,海拔300~1 200 m范围内(最适宜的海拔为800~1 000 m),而生产茅台镇酱香型白酒所需的高粱最好在赤水河谷[44],因此,种植区域受限。种植技术方面,受贵州山地地貌特征及高粱种植环境限制,高粱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滞后,机械化耕作受限,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高。市场竞争方面,由于本省高粱价格竞争力弱,外省高粱价格便宜,市场出现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外,部分酒企为降低生产成本,选择购买外地高粱,不仅影响了本省高粱的市场地位,还降低了本省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贵州酒用包装配套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韧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产业结构方面,贵州省内生产纸箱、纸盒、提袋产品和印刷类产品的企业数量多,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而高端酒瓶、陶坛、智能酿造设备等产品对外依存度较大,包材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产业链方面,对产业链上游环节,如油墨、纸张、瓶坯、模具制作等领域延伸不足,上游原材料多依赖省外供应,包装创意和设计打样大多依靠深圳、成都、上海等地,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较弱。创新能力方面,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运用不足,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的动力,制约了产业主体的壮大。
市场面临激烈竞争,浓香型白酒依旧占据半壁江山,清香型白酒不断崛起,新消费群体需求多元,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2023年贵州省规模以上亏损白酒企业93户、亏损面扩大17.7%,亏损额11.7亿元、同比增长88.7%,全省白酒利润下降10.4%,在全国占比从43.9%下降到37.3%;除了飞天茅台,其他产品普遍存在价格倒挂情况。部分酒企在产品品类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在营销模式和价格体系上也呈现出趋同的趋势,整体产品力、品质力、品牌力融合度不高,品牌价值表达不清晰。除了茅台、习酒属于全国化的白酒品牌,区域酒企国台、珍酒较具品牌竞争力,其他白酒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45],亟需优化贵州白酒品牌体系结构,推进品牌梯队建设。酒类市场违法侵权行为较为普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贵州茅台、习酒、国台、珍酒等知名品牌被许多中小酒企仿冒,严重伤害了品牌声誉,损害消费者利益,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46]。2023年,贵州省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办酒类案件903件,罚没款1 63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酒类案件线索61件,查扣侵权假冒酒类产品38万余瓶,查扣侵权假冒酒类包材13万余套[47]。国际化程度低,白酒出口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包括文化差异显著、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税费负担较重、品牌国际知名度较低、口味和饮用方式的显著差异,以及企业出口经验不足等问题[48-49]。2023年我国白酒出口量为1.5万kL,同比下滑5%;累计出口额近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出口均价为52美元/L,同比增长19%[50];全国白酒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约为0.34%,出口额占白酒销售总收入的比重为0.9%,均不足1%[51];其中,茅台出口额43.5亿元,同比增长2.6%[52]。
酒旅融合资源挖掘不充分,酒旅融合旅游线路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双碳”目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双重影响下,对白酒产业守正创新,全面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除茅台、习酒、国台、珍酒等头部企业“三化”转型卓有成效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突出问题,此外,行业缺乏既精通酿酒工艺又擅长智能酿造设备设计和研发的复合型人才,白酒生产数智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白酒金融业态尚未形成,目前推出产品主要集中在原料、基酒领域,针对酒企库存产品抵押服务不足,普遍存在“大企业不需要、小企业批不了”的现象。“黔酒+黔菜”处于初级阶段,黔酒品饮文化及情感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消费场景较少。与特色产业融合模式较少、融合层次较低、融合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持续巩固贵州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严格执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综合规划》、《贵州省酱香型白酒产业污染防治规范》等法规规范,加强酱香型白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管控与保护,巩固提升“三个一批”综合整治成效,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开展GB/T 10781.4—2024《白酒质量要求第4部分: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等标准宣贯工作,推进标准实施,夯实品质基础。统筹闲置产能,优化产能资源配置,提高产能整体利用率。聚焦“一图三清单”,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茅台“十四五”技改、习酒技改、国台改建等重点项目[53],持续加强酒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酒产业项目及涉酒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建设,稳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的产能基石。加大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支持力度,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的大中小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共建厂商利益机制一体化,加强科学研究,构建差异化的品质表达及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鸣,共同推广和塑造“贵州白酒”品牌集群新形象,勇担大国品牌建设新使命。围绕消费结构变化,引导企业精细化打造代表性单品,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依托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力量,保护和改良优质种质资源,推进新品种研发工作,打造全国红缨子高粱品种改良中心,牢牢把控酒用原料的“种子芯片”。加强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红高粱基地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打造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高粱基地。制定和完善红高粱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实行良种统繁统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原料统种统收,促进红高粱标准化种植。大力发展高粱订单化种植,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酒企+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高粱市场监管力度,重点打击套牌侵权、假冒伪劣、扰乱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增强高粱储备能力,建立高粱生产冗余备份机制,以应对意外灾害。配套完善仓储物流、初级加工车间、信息监测、质量检测、展示展销、商务洽谈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形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推进包装配套补链强链,针对上游原材料薄弱缺失环节,适度引进发展纸浆、瓶坯等产业;鼓励贵州国有酒企,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强与省外陶坛企业合作,促进陶坛配套的稳定可控;大力引进国内包装设备相关企业,满足包装装备需求;鼓励设计能力欠缺的包装企业探索“飞地”模式,与深圳、上海、江苏等地包装设计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企业间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创新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中小包装企业走“专新精特”发展道路,为行业龙头企业或白酒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定制配套服务。精准开展招商引资,优先引进自带订单、供应链一体化企业,提高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推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引导包装企业积极利用绿色生产技术改造产业链各个环节,推行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逐步淘汰高能耗设备和工艺,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环保的工艺和设备。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等共同整合资源、构建合作平台。持续办好“黔酒中国行”、海外展销等活动[53],创新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的举办模式,鼓励企业参加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酒展、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等国内外酒业大型活动和知名展会。支持以茅台为龙头的贵州白酒龙头企业加速国际化步伐,开拓新的机遇。鼓励企业在产品创新和文化传播上下功夫,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开发白酒附加产品,引导并培育消费习性,探索并创新消费场景。鼓励企业积极布局社群营销、圈层营销、酒庄营销、体验营销、即时营销等新型营销业态。支持企业与优强电商、短视频平台、酒类连锁知名企业等进行战略合作。鼓励酒企积极对接贵荟馆省外仓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酒类商贸流通大商、强商和大型平台企业,支持在贵州设立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
深入挖掘赤水河流域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以“文化茅台”为引领,促进盐商文化、红色文化与酱酒文化融合,打造酒文化传播矩阵[28],鼓励酒企打造和申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强酒文化遗产保护,加快白酒传统酿造遗址、酿造活文物、酿酒技艺等申遗工作,加快推进酒文化博物馆建设,促进赤水河流域酒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高位统筹打造“赤水河流域世界级酒文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将其塑造为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一张璀璨名片,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传递东方诗酒田园的典型代表[54-55]。加速推动白酒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白酒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支持茅台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启动与运行,鼓励有意愿的企业接入酒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促进白酒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核心酒企对接,大力发展基于金融科技为内核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鼓励白酒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并购重组、增强资产流动性,为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稳定经营。同时,深入挖掘酱香白酒产业的带动作用,耦合联动生态食品、餐饮、低度白酒、白酒装备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互促互进、共赢发展。
行业统筹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明确的“贵州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指示,坚持“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优化顶层设计,确保省市县各级相关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贵州省酱香白酒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打造酱香型白酒3 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重点白酒企业所在区域有关路网建设,加快完善涉酒园区的配套,加大实体要素协调服务力度,提升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人才评定和培养方面,将贵州白酒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单列,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评审工作,支持建设一批大师工作室,强化行业专家队伍对产业支撑和服务,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情怀、有战略眼光、有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的经管人才队伍,加快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白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营商环境方面,推进“企业之家”建设,实施网格化服务,确保企业项目资金直达。食品安全方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网络平台销售商品的质量监管,切实防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舆情风险。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全省一体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采取集中宣传和入企服务的形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白酒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同时,谨防驰名商标的淡化,支持企业进行商标防御性注册。
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产业链链条完整,原料保障、酿造生产、包装配套、市场流通、产业融合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效能上还需增强。还存在全产业链整体统筹力度不够,各环节主管部门不同、职责分散,全产业链动态监测系统尚未建立,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链上科技创新、数字化信息化人才紧缺等问题。聚焦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系统动态反馈调整机制,以产区建设为抓手、坚守品质为基础、品牌塑造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全产业链能级跃升,增强贵州白酒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坚定走好新型工业化的贵州之路[EB/OL].(2023-12-06).https://www.guizhou.gov.cn/ztzl/ssgybzxdflsxgydtp/zxdt/202312/t20231206_83312002.html.
[2]2023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在茅台举行[EB/OL].(2023-04-04).http://gz.news.cn/2023-04/04/c_1129492623.htm.
[3]江源.2017年全国酒类生产经营数据[J].酿酒科技,2018(4):125.
[4]2023年我国规上白酒产量449.2万千升[EB/OL].(2024-01-29).https://jljcscyxs.mofcom.gov.cn/efile/html/scdt/2024/1/1706506123141370.html.
[5]中国酒业2023年详细数据出炉:白酒营收7 563亿元增长9.7%,利润2328亿增长7.5%[EB/OL].https://xueqiu.com/1479845370/283086311.
[6]A股酒企年报盘点:百亿营收俱乐部扩容至8家,17家实现净利增长[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6A05KHR00.
[7]刘雪霞.白酒产区价值日益凸显需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十条线”[J].中国食品,2024(1):36-39.
[8]贵州省聚力转型升级强化市场拓展 发展壮大优强白酒企业舰队[EB/OL].(2024-02-06).https://www.guizhou.gov.cn/home/gzyw/202402/t20240206_83790392.html.
[9]今天起,贵州白酒产业发展有了新指引![EB/OL].(2023-04-03).https://new.qq.com/rain/a/20230403A0A2MF00.
[10]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EB/OL].(2022-12-09).https://www.gzrd.gov.cn/dffg/sdfxfg/202212/t20221209_77626 815.html.
[11]贵州:酱酒成为有机会、有竞争力、有财富效应的白酒品类[EB/OL].(2023-02-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857896719458838.
[12]清退622家酒企,规划优质产能10万千升,2024规上工业增加值锚定千亿……一文透视仁怀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3-28).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3-28/doc-inapwzmk5247385.shtml.
[13]蔡建臻.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J].食品界,2018(6):157.
[14]《2023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报告》发布[EB/OL].(2024-05-27).https://www.winetimes.cn/2024/33911/.
[15]2023-2024酱酒品牌影响力TOP100榜单中国酱酒品牌排行榜[EB/OL].(2024-05-13).https://www.cnpp.cn/focus/520167.html.
[16]茅台集团去年营收、利润实现“双千亿”,利润增长18.8%[EB/OL].(2024-
01-3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09752.
[17]鰼部酒谷[J].文史天地,2024(4):98.
[18]筱鹂.国台获评国家级“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J].酿酒科技,2023(12):121.
[19]贵州珍酒:2023年营收45.83亿元 同比增长19.9%[EB/OL].(2024-04-03).https://www.cs.com.cn/ssgs/gsxw/202404/t20240403_6399463.html.
[20]价格倒挂、库存积压,2023年八大酱酒究竟发展如何?[EB/OL].(2024-05-09).https://www.jiueasy.com.cn/article/12423146137.
[21]筱鹂.多家酒企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J].酿酒科技,2024(2):83.
[22]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的通知(商流通函〔2024〕27号)[EB/OL].(2024-02-01).https://ltfzs.mofcom.gov.cn/gztz/art/2024/art_9d777b602c4b421ea02b49934b577eac.html.
[23]许华杰,陈芹卉,吴永琴,等.酒糟炭基肥对红缨子高粱生长、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J].中国酿造,2021,40(12):199-203.
[24]倪德让,孔祥礼,孙崇德,等.红缨子高粱淀粉分子结构及糊化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9,38(12):75-79.
[25]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酒用高粱原料种植规划(2020-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02).https://nynct.guizhou.gov.cn/zwgk/xxgkml/snwwj/qnf/201912/t20191213_36556120.html.
[26]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58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06-17).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jy/202006/t20200617_61145649.html.
[27]解码红缨子:一粒种子的品牌塑造与农民致富之路[EB/OL].(2022-12-23).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212/23/WS63a5747da31 02ada8b22815a.html.
[28]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24]4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4(5):26-31.
[29]仁怀:将“仁怀糯高粱”种质资源保护纳入国家资源保护体系[EB/OL].(2023-04-11).https://www.gywb.cn/system/2023/09/01/080996577.shtml.
[30]从真酒到善酒,茅台何以成为美酒?[EB/OL].(2023-12-30).https://new.qq.com/rain/a/20231230A06IR500.
[31]郭旭,刘鹤,赵晓峰,徐志昆.产业集群视角下贵州酿酒高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3(3):68-78.
[32]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67号提案的答复[EB/OL].(2024-06-18).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ta/202406/t20240618_84884335.html.
[3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146号提案的答复[EB/OL].(2020-07-23).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jytagkzl/ta/202007/t20200723_61701917.html.
[34]刘斐,孙朝辉,刘猛,等.2023年中国谷子高粱市场分析与2024年展望[J].农业展望,2024,20(3):43-48.
[35]王洋.贵州白酒包装从“向外看”到“向黔看”[J].印刷经理人,2022(6):14-18.
[36]筱鹂.贵州省首家包装行业研发中心揭牌[J].酿酒科技,2024(5):29.
[37]贵州白酒包装产业“链条式”发展,用“颜值经济”助力酱酒高质量发展[EB/OL].(2024-07-19).https://www.jiueasy.com.cn/article/18540476665.
[38]2018年白酒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分析酱香、兼香型发展潜力更大[EB/OL].(2018-08-04).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803-263 a7dad.html.
[39]年度权威酱酒产业报告最新出炉:弱复苏、强分化,定力至上[EB/OL].(2024-02-26).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6A05VSR00.
[40]郭旭,徐志昆,杨玲.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酿造,2023,42(8):260-265.
[41]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442号提案的答复[EB/OL].(2024-07-03).https://whhly.guizhou.gov.cn/ztzl/rdzt/jytagkzl/202407/t20240703_84946646.html.
[42]酒旅融合,撬动酒业经济增长的第二极?[EB/OL].(2024-03-04).https://www.sohu.com/a/761775573_269250.
[43]【六大产业基地“图”谱】贵州白酒:千亿级产业的奋进路[EB/OL].(2024-02-06).http://www.ddcpc.cn/detail/d_jingji/11515116386996.html.
[44]酱香型白酒生产原料红高粱种植标准[EB/OL].(2018-12-13).http://www.hyzgl.cn/article.php?aid=271.
[45]郭旭,徐志昆.贵州白酒品牌体系构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0,33(4):19-29.
[46]史官清,郭旭,彭聪.品牌经济视角下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酿造,2023,42(4):267-272.
[47]整治白酒产业乱象 贵州省2023年查办酒类案件903件[EB/OL].(2024-04-22).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4223054117795.html.
[48]杨柳,郭丹,高佳羽,等.中国白酒国际化策略分析[J].酿酒科技,2018(12):134-141.
[49]冯方剑,赵金松,刘茗铭,等.中国白酒国际市场营销研究现状[J].酿酒,2022,49(2):16-18.
[50]中国酒出海周报|2023年白酒出口价、额均两位数增幅我国葡萄酒出口价、额双降;茅台将开放部分海外经销权;沙特将开设首家酒类专卖店[EB/OL].(2024-01-31).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0131/herald/ce45fb721423b8f1bfc70ead2f441f15.html.
[51]白酒出海,春糖“活”命题|名酒之跃[EB/OL].(2024-03-15).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5A01O3K00.
[52]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EB/OL].(2024-04-03).https://www.moutaichina.com/mtgf/tzzgx/cwbg/index.html.
[53]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3-07-24).https://www.guizhou.gov.cn/home/tt/202402/t20240218_83813588.html.
[54]程三知:打造“世界级酒文化IP”,使赤水河流域成为东方诗酒田园的典型代表[EB/OL].(2023-10-23).https://www.baijiutriangle.com/post/cheng-san-zhi-da-zao-shi-jie-ji-jiu-wen-hua-ipshi-/.
[55]程三知:绿色低碳发展是酒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EB/OL].(2023-11-18).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jync/2023-11-18/doc-imzuzyze 9021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