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过全部或部分发酵酿造的酒精度为10%vol~15%vol的饮品。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主要包括葡萄(红葡萄、白葡萄)、淀粉、食品添加剂、酵母等;中游为葡萄酒种类,主要包括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等;下游为消费渠道,主要包括经销商、体验店、酒庄、电商平台等,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1]。蓬莱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烟台市与蓬莱区政府、中粮长城、丘山谷酒庄群等立足产区优势,为打造出兼具海岸风土、中国风味、世界水平的葡萄酒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按照链式思维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利益主体经过多年的协作共进,助力产业步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产区葡萄酒得到高度认可,区域品牌价值达到77.05亿元,在国内外大赛上累计获得600多个奖项,2024年产区葡萄和葡萄酒产业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然而,蓬莱葡萄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产业链卡链、断链风险加大。
学术界关于葡萄酒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ALESSANDRI G等[2]对葡萄酒行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许多学者从内外部驱动因素、利益相关者、自愿环境认证、行业标准等方面提出有效方案。SÁNCHEZ-GARCÍA E等[3]选取西班牙葡萄酒厂196份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PLS-SEM)验证绿色领导力、创新力、创造力和动机间的关系,提出践行更高效环保的新生产模式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GARCIA-CORTIJO M C等[4]基于2020年和2021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国酿酒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投资较多并预测挑战的酿酒厂更倾向于采取可持续性政策。刘世松等[5]深入分析了烟台葡萄酒产业发展成效和制约产业创新升级的瓶颈,提出完善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打造高端交流平台等的举措赋能全产业链创新升级。王一冰等[6]基于态势分析(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WOT)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型,测算影响蓬莱丘山谷酒庄群旅游发展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排序为:优势>机遇>劣势>威胁,建议酒庄从自身优势、区位影响力及特色旅游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陈光宇[7]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构建银川市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的量化指标,计算其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提出通过三产融合、深挖乡村特色文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助力两系统发展。综上,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三产融合、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鲜有学者对产业链韧性展开系统分析。当前国际环境复杂性多变,产业链安全稳定是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鉴于此,本文归纳了蓬莱葡萄酒产业链发展优势、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旨在为蓬莱葡萄酒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为增强产业链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供借鉴。
“韧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表示系统受到外部扰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8]。最早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描述材料受到外力冲击发生塑性变形甚至开裂、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能力的指标[9]。此后韧性概念不断外延,涵盖面逐步扩展到生态、灾害、经济、社会、城乡规划等领域,衍生出生态韧性、灾害韧性、经济韧性、城市韧性等。在经济学领域,韧性指经济体遭受消费低迷、金融危机、地缘冲突等外部冲击后,经济系统能较快地实现自我恢复与调节及其恢复后保持稳增长趋势[10]。国内外环境渐趋复杂严峻,需要多元市场主体协同合作,持续固本培元,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理论界和政策层面对产业链韧性的关注也不断增加。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各环节面对内外压力或冲击时,能够快速预警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运营实现补链、稳链、强链,即产业链条不会发生断裂且能及时修复,甚至实现转型升级超越初始状态[11]。经济活动涉及设备原料、生产开发、管理营销、物流配送等诸多环节,融资困难、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匮乏、需求收缩等都会引起产业链堵塞、断裂等风险,对产业链安全造成威胁,提升产业链韧性对畅通产业循环、城乡经济循环和国民经济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围绕产业链韧性,许多学者从历史逻辑、作用机制、提升的优势、挑战及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高洪玮[12]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产业发展在人口规模、经济结构、创新能力、要素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壮大产业基础能力、增强自主创新、促进要素配置市场化、优化区域布局与分工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建议。游家兴等[9]在分析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基础、生态系统、国际合作等方面优化税收政策体系实现补链、增链、通链、强链。李金城[13]基于2013-2022年我国省级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SHOOMAL A等[14]梳理2009-2023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供应链涉及物联网方面的文献,发现突发事件、收益率差异及产品安全性差、隐瞒欺诈、按约定及时交付材料与产品等管理预测行为都会影响供应链运营,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在应对现代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中起到关键作用。湛泳等[15]阐释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链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可有效疏通产业链堵点,提升产业链层级、自控力和附加值。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政策扶持、产业基础、科技人才、利益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北海岸,北纬37°25′~37°50′之间,独特的地理自然优势赋予该地区拥有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3S产区(阳光(sun)、海洋(sea)、沙砾(sand)),葡萄酒3S产区的概念强调了影响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三个关键自然条件。阳光代表要有充足的光照,这对于葡萄的光合作用和糖分积累至关重要;海洋则指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能够提供温和的日夜温差和降水,有助于葡萄缓慢成熟,积累复杂的风味物质;砂砾通常指砂质或砾土类的土壤,这类土壤排水良好,有助于控制葡萄树的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并促进葡萄风味的集中。葡萄酒3S产区可以孕育出反映当地风土与人文理念的精品佳酿,加上海陆空交通网便捷高效,吸引中粮长城、法国拉菲等诸多企业在蓬莱建企设庄,葡萄酒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葡萄酒产量占全国比重的9.87%。产区重点培育中粮长城作为龙头和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及行业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全产业链模式,包括苗木繁育种植、研发酿造、设备辅料、文旅教育各个环节。目前,蓬莱产区上游拥有60多种酿酒品种种质资源和0.533万hm2酿酒葡萄基地,中游拥有60多家酒企酒庄和1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下游建有10多处国家级葡萄酒小镇、A级景区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等,成立6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级实验室,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夯实基础[16]。
新质生产力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17],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中粮长城拥有从法国、意大利引进的24.6 hm2种质资源圃和4 hm2砧木资源圃,筛选出泰纳特、赤霞珠等十多个适合国内产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品系和砧木类型,为蓬莱产区提供优质苗圃300万株。在智能化生产环节,开发使用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工厂”,引领整合链上企业协同共进。君顶酒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采用极简化生态栽培技术规范和“零添加”酿酒工艺生产自然酒,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简化酿酒过程,降低人工及物资成本,葡萄园碳汇价值和自然酒系列产品生物多样性、香气、营养、稳定性等指标更优。酒庄与智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联手,利用ChatGLM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酒款品质的影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为酒庄定制一套智能化酿造方案,推出系列融合先进AI科技的联名葡萄酒。“一带三谷”对标法国波尔多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着力培育提升“蓬莱海岸葡萄酒”国家地标品牌,推进“葡萄酒+旅游”、“葡萄酒+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酒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扩建种植基地,再反租或雇佣农民管理葡园,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要素并将农民培训成产业工人,农民获得地租和种植报酬,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可靠的原料质量保障[18]。村集体、个体业主等围绕葡萄酒产业开发民俗游、研学游、体育赛事等特色产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富裕。如君顶酒庄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周边村庄约600户农民带地入股建成400 hm2优质基地,酒庄与合作社签订基地管理合同,合作社按照酒庄的生产计划和标准向农民提供苗木、农药化肥、生产服务与技术指导,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合格产品等。丘山谷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酒庄收取租金,酒庄雇佣培训农民管理葡园获得工资,到2023年,建成瓏岱、逃牛岭等7家精品酒庄,配套建设2万m2综合游客服务中心、20 km环谷路和8 km自行车环线、22栋融合中法风情的乡村民宿,带动480 hm2土地流转,提供1 200多个就业岗位。
2021-2025年烟台市和蓬莱区葡萄酒产业政策如表1所示,烟台市和蓬莱区政府从顶层设计到科研创新、生产基础、营商环境、人才培养与引进等诸多环节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市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区级财政拨付配套资金,对全产业链给予精准扶持。在蓬莱产区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致力于打造以低碳生态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推进农业、文旅、配套行业共同发展致富的现代化示范区。2023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蓬莱、开发区等区市符合申报条件的酒企、酒庄、合作社、种植户、社会化服务公司等都可申请领取。
表1 2021-2025年烟台市和蓬莱区葡萄酒产业政策
Table 1 Wine industry policies in Yantai city and Penglai district in 2021-2025
文件名称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链长制”实施方案和产区建设方案》《关于推动烟台葡萄酒产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蓬莱海岸葡萄酒》《蓬莱海岸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烟台市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烟台市地方财政补贴型酿酒葡萄种植保险实施方案》烟台市政府烟台市政府蓬莱区政府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蓬莱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蓬莱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烟台市商务局、烟台市财政局烟台市商务局、烟台市财政局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2年2022年2024年2024年从链长、核心产区、链办、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构建工作体系,加强推进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从产区、基地、产业融合、标准生产体系、科技人才、品牌等方面强化建设,打造四个核心产区:蓬莱丘山山谷、张裕葡萄酒小镇、滨海葡萄酒庄观光带、莱山瀑拉谷。在区域发展布局、基地与地标品牌建设、酒旅融合、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推进措施。将橡木桶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到5%。对海岸葡萄酒在溯源、认证及管理等方面制定执行标准。从园区建设、种植管理到生产工艺、检验检测、品牌营销等方面制定执行标准。在基地建设与保护、基础工作与保障、产业融合壮大、人才培养、创新、金融支持与联动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和奖励。对酒企、酒庄、合作社、种植户参与酿酒葡萄种植的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额保费、赔偿处理、保费构成等制定细则。
基地方面,胶东地区不像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并且新建基地对生产机械设备、滴灌设施等的前期投入大,优质的酿酒葡萄通常对树龄、土壤、管理等有一定要求,修剪、绑藤、疏果、采摘等环节需要较多劳动力,种植管理成本高[19],因此,蓬莱产区基地规模受土地供给、成本因素制约[20]。人才资源方面,基地一线劳动者许多来自酒庄周边的村民,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对新知识新技能接受比较慢,影响葡园现代化进程[21]。基地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偏低,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在酿酒品酒、管理研发等环节的专业人才供给也存在不足。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可再生能源等高端技术设施体系、低碳新能源体系等不断在葡萄酒产业链各细分环节的深化融合,对能掌握新式生产体系与组织模式,并能促进其不断革新的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在多领域拥有广博知识储备的创新人才更加匮乏。资金供给方面,国内葡萄酒企业从银行融资较为困难,原因在于,虽然酒庄、葡园建设运营投入资金很多,但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行业发展经过连续数年的下滑调整,许多企业资金并不充裕。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储备充足,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安全高效。目前,蓬莱产区由于资源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基础研究薄弱,产业链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具体体现在,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方面,酿酒葡萄种植品种较少,主要以赤霞珠、马瑟兰等为主,导致葡萄酒多样性低,产区特色不突出。专用农机装备方面,采摘机等机械设备研发投入不足,种植成本高,农药利用率低。酿造工艺方面,在酿酒过程中存在干预过度问题,增加了人工物资消耗和碳排放量,降低了葡萄酒自然纯净的属性和产地独特的风格特征。酿造设备设施方面,部分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存在瓶颈制约,国内一些设备在核心部件、功能安全、软件质量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企业通过与国际合作加快完成智能制造。如中粮长城依托西门子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实现发酵、酿造、灌装等过程高效联动、精准管控与正反向追溯。市场需求方面,企业对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的调查分析不够全面、精准,导致部分企业产能增减与市场容量、市场地位及客户群体不匹配。文化方面,具有浓厚蓬莱风情的文化体系尚未形成[6],将葡萄酒元素纳入酒吧、会所、园林景观、纪念品等进行创新融合的比较少,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区品牌的感知和消费粘性。
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运转,需要处理好链上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2],优化链上企业联通互动、协作共进机制。蓬莱产区既有中粮长城、拉菲瓏岱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有海市、泰生等许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及现代化水平上差异显著,对产业链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和均衡高质量发展产生极大冲击。近几年,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等加大智能化、绿色化投资力度,在基地管理、生产营销、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突破,2023年,许多企业收入比2022年有所增长。但个别企业个别批次产品也存在标签标识不规范、酒精度不符合规定等问题,有的企业依赖进口原酒进行灌装,原料品质及酒款质量参差不齐,对产区声誉和品牌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图1,2015-2022年间,我国葡萄酒消费量由15.36亿L减少到5.48亿L[23],说明受葡萄酒消费基础薄弱、消费场景较少、白酒与啤酒挤压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国内葡萄酒终端消费不断萎缩,且需求低迷状态没有改善的迹象。供给端方面,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葡萄酒产量由11.48亿L锐减到2.14亿L,进口量由5.83亿L减少到3.37亿L[24]。由此可知,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化,国产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都大幅减少,但国产葡萄酒的降幅高达81.36%,远远高于进口葡萄酒42.20%的降幅,且国内产量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对进口依赖较大,自给率由2015年的78.02%下降到2022年的39.05%。说明在酒款产量、品质、价格、品牌形象、口感香型、品牌定位等方面,国产葡萄酒供给结构与日益多层级、精细化的消费需求并不匹配,影响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进口方面,由于关税总水平不断下降、中法在种植与酿造领域的深层次合作等原因,澳大利亚、智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一些优质酒品受到众多国内消费者青睐。面对进口酒的强力冲击,夯实基础、提质增效、提升份额已成为国内行业共识。
图1 2015-2022年我国葡萄酒市场供需情况
Fig.1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China's wine market in 2015-2022
市、区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强化扶持力度与高位推动,增加企业、农村合作社等铺路整地、购置高端农机装备的补贴范围和金额,扶持撂荒果园、贫瘠砂石地流转改造,提升已有葡园现代化水平,通过增种、复种等方式拓展优质葡园示范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协力整合现有资源,以葡萄酒加工营销为主,融合种植采摘、精品酒庄体验,深挖乡村资源,延伸旅游餐饮、文化休闲等综合业态,通过培训班、云平台等方式,统筹开展农村创新创业者、种植能手、乡村文旅策划操盘手、农业经理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农机农技操作技能和综合质素,多元并进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村民共建与红利共享。政府、企业完善人才认定条件、薪酬激励机制等细则,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校地企继续探索产教融合和本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25]。
中粮长城、君顶酒庄、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技创新主体,要统筹配置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创新资本等创新要素,提升科创效能并实现高度共享。支持科研人员派驻酒企,激励科研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产业难题,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种植环节,引育更多适宜特色品种,加强农机装备创新和智慧葡园建设。酿造流通环节,在操作系统、智能仪器仪表、高端工业软件等方面及时补齐短板,缩短全要素、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升级进程。围绕减少干预与能耗、提高品质不断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消费环节,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广度与深度,借助专业软件构建葡萄酒客户画像,根据消费场景、地域等精细化用户数据在细分市场制定高效营销策略[26]。文化休闲环节,持续探索葡萄酒与文旅融合新业态、新路径,如特色酒庄、主题酒吧、马拉松赛事、创意作品等[27]。
产业依托“一带三谷”空间布局,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企业分工协作网络,践行集约共享、开放创新、绿色智慧发展之路。龙头企业、精品酒庄集聚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做精主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学习、匹配等方式带动上中下游中小企业纵横有机衔接,加速资源信息、软硬件基础设施、创新工艺等在产业内平稳有序扩散渗透和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数据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联动与高效融通共同发展模式,推动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进而提升地域产业集群发展合力和优势,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时,能够形成有效防御保护和韧性反应机制。
消费牵引投资,投资促进消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供需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不断进行动态演变,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有利于促进产业不断迭代升级,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促进产业良性循环。需求端侧重培育有效内需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理性、国货国潮消费理念。运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前沿科技打造全场景智能体验馆,通过触达体验数字展厅展示蓬莱产区文化发展脉络、酿造品鉴、地理标志等,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契合特殊节日、生态景观、运动美食等主题,多个维度拓展创新消费场景与消费体验,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并催生新供给。供给端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和质量,丰富产品和服务种类,进行深层次调整打造高中低端供给体系,提升供需适配性,通过多层级、质优价廉供给牵引创造新需求。
[1]观研报告网.我国葡萄酒行业产业链现状及上下游企业优势分析[EB/OL].(2021-8-6).https://market.chinabaogao.com/yanjiu/0V5505312021.html.
[2]ALESSANDRI G,DADDI T,IRALDO F.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wine industry,a literature review[J].Clean Prod Lett,2024,7:100067.
[3]SÁNCHEZ-GARCÍA E,MARTÍNEZ-FALCÓ J,ALCON-VILA A,et al.Developing green innovations in the wine industry: An applied analysis[J].Foods,2023,12(6):1157.
[4]GARCIA-CORTIJO M C,FERRER J R,CASTILLO-VALERO J S,et al.Sustainability determinants in the Iberian wine industry[J].New Medit,2023,22(4):1594-5685.
[5]刘世松,张莉,菅蓁,等.烟台葡萄酒产业创新升级路径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4(2):106-111.
[6]王一冰,蒋佳敏,李月月,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蓬莱丘山谷葡萄酒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酿造,2024,43(7):263-268.
[7]陈光宇.银川市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8]ROSE A.Economic resilience to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Multidisciplinary origins and contextual dimensions[J].Environ Hazards,2007,7(4):383-398.
[9]游家兴,刘巍,杨莎莉.税收政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发力点与优化路径[J].税务研究,2024(4):117-121.
[10]金朝辉,朱孟楠.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分析——基于地级市城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4(7):154-171.
[11]贺正楚,李玉洁,吴艳.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J].科学学研究,2024,42(3):515-527.
[12]高洪玮.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历史逻辑、理论基础与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4):11-19.
[13]李金城.工业智能化的产业链韧性提升效应: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改革,2024(7):80-94.
[14]SHOOMAL A, JAHANBAKHT M, COMPONATION P J, et al.Enhanc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efficiency through internet of things integr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Internet Things,2024,27:101324.
[15]湛泳,李胜楠.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逻辑、机制与路径[J].改革,2024(5):54-63.
[16]高虹,袁志刚.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效率影响[J].财贸经济,2021,42(2):119-133.
[17]钟茂初.“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及其增长路径的理论阐释[J].河北学刊,2024,44(2):151-157.
[18]朱彦旭,钱玮亭,徐晓雪,等.烟台葡萄酒文旅融合驱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实践探索——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2):269-273.
[19]钟晓敏,邵学东,王坤,等.酿酒葡萄园管理及用工成本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0(1):67-71.
[20]刘世松,吴强,殷炜琳,等.乡村振兴视阈下蓬莱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2(3):89-93.
[21]崔耘.蓬莱产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0(6):108-111.
[22]罗良文,马艳芹.“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理、挑战及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3(6):85-96.
[23]华经产业研究院.2022年全球及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2023-6-29).https://www.huaon.com/channel/trend/906744.html.
[24]国家统计局.葡萄酒产量月度数据[EB/OL].(2022).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zb=A02090B&sj=202411.
[25]赵晨,林晨,李沐阳.人才支撑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及展望[J].技术经济,2024,43(3):36-50.
[26]穆维松,冯俞萌,吴晓倩,等.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营销模式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酿造,2022,41(8):246-251.
[27]顾秋实,叶浩彬,Vu Huy Quan,等.新兴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QAP)[J].地理科学,2022,42(9):1619-1626.
Resilience improvement of wine industry chain in Peng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