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酒类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唐文龙1,火兴三2,3*,刘 丹1,刘晶晶1,盛建刚4

(1.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北京 10083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4.烟台市投资促进中心,山东烟台 264000)

摘 要:凭借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转口通道,也是全球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此外,香港本地市场规模较小,这就决定了其开放型、外向型、平台型的市场发展模式。香港酒类市场也是如此。该文旨在通过梳理20世纪初至今香港酒类市场的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区域转口贸易功能定位的演进历程,从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税收政策调整、区域间经贸关系变化等方面探究香港在亚太地区贸易、分销角色转变的逻辑与成因,并提出香港还须从积极应对区域潜在竞争、充分拓展平台功能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以提升其在亚太区域酒类商品贸易、分销价值链分工中竞争地位。

关键词:转口贸易;应课税品;酒税;酒牌;自由贸易港;价值链分工

依托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长期奉行的自由经济政策,香港在国际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逐渐积累了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香港不仅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发展优势[1],还是全球贸易在亚太区域的重要转口通道。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辐射区域,在地理、气候、语言、习俗和饮食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香港市场也因此一直有着消费产自本地或广东等地的双蒸米酒、玉冰烧等酒类产品的习惯和偏好。此外,香港国际化程度较高,人口结构上华洋杂处,这也使得饮食文化等领域具有多元和包容特征。在对外经贸合作加深和中西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中,啤酒、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和朗姆酒等也渐被香港市场接受和认可。由于本地产的饮料酒并不多,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等多种酒类商品主要依靠进口。其市场表现也随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并呈现出相应特点。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香港酒类市场进入了一个持续跃升的发展阶段。而且,香港酒类市场无论是在本地消费还是面向东南亚、亚太区域的转口贸易和分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

1 借助经济腾飞,形成多样化酒类消费结构

香港市场的白兰地、威士忌和葡萄酒等酒类商品主要依靠进口而致价格较高,因此这类“洋酒”的早期市场消费仅限于少数群体。早在1919年香港《华字日报》上就刊登了张裕的售酒广告。与其他市场相似,啤酒因量大价低率先成为改变消费结构与习惯的最大销量酒种。菲律宾生力啤酒于1914年开始出口香港市场,并于1948年在当地设厂投产,之后长期占据50%的市场份额。1954年青岛啤酒开始出口香港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丹麦嘉士伯、德国卢云堡在香港当地设厂并加大市场投入,逐渐打破了生力啤酒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1.1 地区经济增长,带动中高端酒类消费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陆续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推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进而实现经济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受香港经济增长和消费能力提高的驱动,马爹利、人头马、轩尼诗等烈性洋酒品牌在1970年代大规模进入香港市场,并形成了以白兰地为主、威士忌和葡萄酒为辅的高端洋酒消费热潮。现今著名的兰桂坊酒吧街也自此有了雏形。香港著名作词人黄霑创意出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经典广告语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81-1995年,马爹利的品牌代言人就囊括了黄元申、杨群、陈欣建、谢贤、万梓良、石修、李修贤、吕良伟、任达华、郑浩南、梁家辉等众多影视明星。期间,金牌马爹利采用的广告口号为“饮得高兴,心想事成”,而马爹利XO以“干邑艺术,似火浓情”为传播诉求。

至20世纪80年代,香港市场已形成由洋酒(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等进口酒)、中式酒(白酒、米酒、黄酒、保健酒、露酒等国内传统酒种)和啤酒(本地产、进口兼有)组成的酒类消费结构。1980年,香港各类酒总销量为113 626 kL(表1)。1984年,香港进口白兰地840万瓶,排名世界第5。1993年,香港进口的苏格兰威士忌约500万瓶[2]。此外,各种进口啤酒也蜂拥而至。香港本地产啤酒的市场份额也从1988年的70%降到1994年的50%[3]。改革开放之后,内地出口到香港的酒类商品渐趋增多。1979~1984年,来自大陆地区的酒类产品在香港市场的年销量由1.47万kL增加到1.60万kL,其中广东的双蒸米酒和玉冰烧年销量近万千升,其他畅销品还有北京的虎骨酒和山东的至宝三鞭酒[4]。1980年天津王朝创立,其香港代理商当年就向香港市场推出了主题为“一代王朝酒,佳酿献饮家”的广告宣传活动。

表1 1980年香港市场的酒类消费[5]
Table 1 Alcoholic drinks consumption in Hong Kong market in 1980

酒种消费量/kL品牌/品类市场占有率啤酒蒸馏酒果酒药酒105 000 6 276 2 350 1 800香港本地产生力啤酒65%,美国蓝带16%,内地产(青岛啤酒为主)啤酒11%,丹麦嘉士伯3%~4%白兰地73%、威士忌18%,白酒约10%(600 kL)占总销量的2%,其中葡萄酒200 kL基本为大陆出口至香港的产品,其中山东的三鞭酒占到28.6%

1.2 两地合作交流,催生内地葡萄酒市场热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地区的经贸合作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香港为抵消劳工、厂房租金等成本压力,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6],特别是以广东为首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将总部、研发、产品推广、销售服务留在香港[7]。1986-1991年,由港商投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达17余万家[8]。截至1988年,港商的投资额占到了内地所吸引外资总额的70%左右[9]。1984-1991年,港商在广东省的直接投资占到其在国内直接投资总额的66.4%[10]。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桥头堡,不仅聚集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的重镇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港台消费文化在较短时间之内得以在内地传播,并对服装、饮食、语言、音乐和影视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酒类消费领域,香港对内地也产生了较强的消费引导和示范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进口白兰地、威士忌和葡萄酒通过香港地区的经销商在内地市场进行推广[11]。1992年在香港的洋酒代理商将加州乐事葡萄酒商正式引入内地市场。此外,当时包括通过多种渠道融入内地市场的香港影片等文化产品中均有法国干邑或名庄葡萄酒的出境场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地的消费文化。香港地区的酒类消费习惯以广东、福建等地为跳板,由南往北向全国蔓延,并直接促成了大陆市场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白兰地消费热和干酒消费热。

1993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共消费特级陈年浅色白兰地(verysuperior old pale,VSOP)以上级别的法国干邑白兰地133.9万箱,共1606.8万瓶,法国干邑白兰地在中国大陆市场年销售70万箱[12]。1997年,进口酒被明确允许进入大陆市场的批发、零售领域[13],在此之前进口酒在内地市场的主要销售网点为华侨饭店、友谊商店等涉外免税的餐饮、零售场所,而主要供货渠道之一就是来自总部设在香港的洋酒商行,如马爹利远东公司、保乐力加亚洲公司、怡和洋行、仁记洋行、人头马香港寰盛公司、五丰行、捷成洋酒等。

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内地各类酒竞相进入香港市场,另一方面各类酒消费持续上涨。1997年1-6月,香港进口葡萄酒1.49万kL,货值1.47亿港元[14]。1997年香港进口酒类商品总值57.95亿港币,比上年增加18%[15]。张裕的至宝三鞭酒在1997年全港共销售200万瓶折合1 000 kL,比上年增长23%,而当年香港从大陆进口的保健酒总量为1 846 kL[16]。此外,还有少部分通过采购进口原酒在香港灌装的企业出现,面向本地餐厅和零售商供货。如创立于1997年的八号酒庄(The 8th Estate Winery)。屈臣氏酒窖于1998年在香港开业,随后发展成为本地区拥有30家门店的最大进口酒连锁零售机构。

2 政策管制放松,定位于亚太贸易及分销中心

香港低税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以税种少、税率低、税基窄为主要特征[17]。香港仅对本地生产或进口且供本地消费的少量特定商品征税,也不征收增值税等。长期以来,香港仅对6种商品征税。非酒类饮品和化妆品两类商品分别于1992年、1993年被取消征税,自此香港的应课税品从6种变为4种:酒类、烟草、碳氢油类和甲醇。根据《应课税品条例》,应课税品的经营者除按规定缴纳相应税款之外,还须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牌照或许可证:进出口牌照、保税仓牌照和制造商牌照。而对于出售酒类商品的零售或即饮(食肆、酒吧及会所)终端,须向相关政府部门申领酒牌。

2.1 顺应情势,全面取消葡萄酒税及行政管制

香港一贯对酒类商品以从量方式征税,且政府根据财政状况适时调整税率。受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为弥补财政赤字香港在1983、1984年连续两次上调酒税。1983年,上调从量税。1984年,在从量税减征10%的同时,对酒类商品统一加征20%的从价税[18]。1987年起,香港酒税进入“从量税+从价税”混合征收时期(表2)。之后,酒价高企导致大量低价的免税酒从深圳和澳门等地的过境免税店流入香港市场,还促使海关部门在1985年规定人员入港时只准带入一支750 mL装的葡萄酒[19]。受酒税调整影响,香港的葡萄酒消费量在1985年超过了白兰地和威士忌[20]。1988年,从价税从20%增至30%[21]

表2 1987年的香港酒税
Table 2 Alcoholic drinks tax in Hong Kong in 1987

数据来源:香港立法局.《应课税品条例》[Z].1987-09-15。

商品名称从价税从量税白兰地酒力娇酒、威士忌酒、金酒、朗姆酒、伏特加酒及其他含酒精酒类香槟酒及其他葡萄汽酒酒精含量15%以上的不含气体果汁酒酒精含量不超过15%的不含气体果汁酒另:烈酒浓度以容量计超过45%者,每超出1%加收1.30港元/L商品名称苹果酒与梨酒以及其他类似饮品麦汁浓度不超过7.55°P的啤酒另:凡麦汁浓度超出7.55°P的啤酒,每一度加收4.30港元/100 L商品名称非欧洲式果汁酒中国式酒及其他含酒精酒类、日本米酒、烧酒另:酒精浓度以容量计超过30%者,每超出1%加收14.30港元/100 L 20%20%20%20%20%67.00港元/L 48.00港元/L 30.00港元/L 20.00港元/L 17.00港元/L从价税20%20%从量税128.00港元/100 L 128.00港元/100 L从价税20%20%从量税830.00港元/100 L 430.00港元/100 L

1994年,香港再次改变酒税征收方式,按酒精度划分酒种且由“从量税+从价税”混合征收制改为单一从价税。经本次调整后的酒税为:酒精度超过30%的酒类商品、葡萄酒、酒精度低于30%的酒类商品分别按100%、90%、30%征收从价税,取消从量税[22-23]。白兰地、威士忌等高端烈性进口酒市场售价随之升高,同时葡萄酒、啤酒、香槟酒等低酒精度或低价产品迎来了市场渗透和扩张期。1994-2006年,香港酒税率虽经若干次调整,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期间,为应对1997-2003年间亚洲金融风暴叠加非典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还分别调高了低度酒和葡萄酒的酒税(表3)。

表3 1994-2008年香港酒类商品税率调整
Table 3 Adjustment of alcoholic drinks tax rate in Hong Kong from 1994 to 2008

数据来源:根据香港立法会历年发布的《公共收入保障(收入)令》及其他资料综合整理。

酒类商品名称税率/%1994年 1997年 2001年 2002年 2007年 2008年酒精度高于30%的酒类商品酒精度低于30%的酒类商品(葡萄酒除外)葡萄酒100 100 100 100 100 100 30 90 30 60 30 60 30 80 20 40 00

2005年之后,受益于进口关税降低和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的双重利好,再加上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国大陆市场对中高端进口葡萄酒产生了旺盛消费需求。而且大陆买家在国际贸易和伦敦、纽约高端葡萄酒拍卖市场表现活跃,但香港均无法从中获益[24]。此外,由于香港当时的酒税较高,部分人士为避税选择先将高端酒进口至当时酒税较低的澳门地区并赴当地完成品饮消费,且可带一瓶免税酒入港。这使得香港在税收、酒类零售和餐饮消费方面都遭受到损失。

在业界的减税呼吁和建议下,香港自2007年2月27日起降低两种酒类商品的税率:(1)葡萄酒税率由80%降低至40%;(2)酒精度不高于30%vol的酒类商品,税率由40%降低至20%。自2008年2月27日起,又将这两种酒类商品的税率降至零。自2008年6月6日起,相关行政管制措施也被撤销,即这两种酒类商品在制造、运输、贮存、进出口等环节无需再申领牌照或许可证[25]。而酒精度高于30%vol的酒类商品在税率和牌照/许可证管制措施方面维持原状。

2.2 协同突破,渐成区域性葡萄酒交易中心

免除葡萄酒税虽然让香港减少了税收收入,但酒税取消让产品售价随之下跌进而促进了本地市场和旅游市场的餐饮消费,行政管制措施的取消也让更多的贸易商、分销商进入此领域。还有部分来自内地的运营商在香港新设分支机构以扩充业务。如富隆国际酒业、圣皮尔精品酒业均于2008年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这给香港的拍卖、会展、仓储、酒店、餐饮、旅游、品酒与侍酒和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相关领域的就业人口。2008-2009年,葡萄酒有关的香港公司增加了850家左右,总数增至3 550家,与葡萄酒相关的从业人员增加5 000余人,总数增至近4万人。2009年,与葡萄酒有关的总收入为55亿港元,与2007年的41亿元相比增长超30%[26]。2007-2009年,与葡萄酒相关的人力及专业培训课程从21个增加到86个,修读人数从2 400人增加至8 500多人。

在香港特区政府、非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共同协作下,香港各界在建设葡萄酒贸易/分销中心方面的协同措施(见表4),并围绕葡萄酒产业确立“贸易、储存、拍卖”三大突破口,同时形成了“会展驱动区域市场开拓”“转口带动仓储物流”“餐饮+旅游+批发+零售齐发展”的产业生态。2008-2022年香港葡萄酒进口与转口数据见表5。由表5可知,2008年,香港的葡萄酒进口额28.62亿港元、进口量3.04万kL,分别比上年增长79.51%、29.89%。2015年进口额首次突破100亿港元,并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达到120亿港元。

表4 香港各界在建设葡萄酒贸易/分销中心方面的协同措施
Table 4 Coordinated measures in building a wine trade/distribution center in Hong Kong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综合整理。

时间政府/非政府机构主要措施2008年香港贸易发展局(HKTDC)2008年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HKETO)2008年行业协会/民间组织2008-2017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CEDB)2009年香港旅游发展局(HKTB)2010-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2012年香港工业贸易署2013年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主办年度展览“香港国际美酒展”,为生产商、贸易商和分销商搭建交流、洽谈与合作平台。2008-2023年,已举办15届“香港国际美酒展”。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工作则交由官方代表机构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HKETO)在境外的全球分支机构来完成。香港特区政府在北京、广东、上海、成都和武汉设立的5个经济贸易办事处及其11个联络处来宣传、促进和协助香港与内地在葡萄酒领域的经贸合作。香港酒类行业协会、香港酒吧业协会、香港酒业总商会。香港专业品酒师协会、香港葡萄酒评审协会、香港葡萄酒商会、香港红酒协会和香港葡萄酒及烈酒行业联盟等行业机构在组织展览、拓展市场和向政府部门沟通并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香港先后与法国(波尔多、勃艮第及香槟地区)、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匈牙利、新西兰、美国及其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葡萄牙、智利、德国、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阿根廷等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及产区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主要合作内容为清关便利、贸易分销、市场推广、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旅游服务和打击假冒等。每年举办“香港美酒佳肴巡礼”,与各葡萄酒产区及企业合作,并联合香港的餐厅和酒吧等餐饮机构,通过美食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促进酒与美食文化的传播并刺激本地餐饮、旅游消费。根据CEPA框架条款先后签订5个协议,经香港转运至内地的进口葡萄酒享受便利清关措施,适用范围现已扩展至内地全部42个关区内的所有口岸。“葡萄酒须由内地备案进口商进口”和“内地海关的价格预审核制度”这两条限制性条款也于2014年被取消,且经香港备案的出口商可通过网上申报系统预先向内地海关递送报关资料。香港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拓展内地以及与香港签订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的经济体,可获得“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巿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或“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补贴或资助。推出“香港葡萄酒注册计划”,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识别葡萄酒的原产地来源及其优质供应商。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和香港品质保证局均为非政府机构。

表5 2008-2022年香港葡萄酒进口与转口数据
Table 5 Data of wine import and re-export in Hong Kong from 2008 to 2022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统计》。

进口量/kL 进口额/亿港元 转口量/kL 转口额/亿港元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30 427 34 854 40 007 48 203 50 553 50 165 52 429 63 367 62 939 60 880 51 215 41 194 34 676 38 983 34 978 28.62 40.30 69.82 97.90 80.61 80.26 84.36 107.62 120.44 119.51 119.68 88.06 75.11 106.02 79.88 6 989 8 512 12 336 18 494 18 679 19 116 22 153 27 252 27 044 24 539 16 607 11 138 6 605 10 179 8 156 6.90 7.61 13.36 19.13 17.68 15.98 24.32 47.62 51.98 44.22 34.26 15.08 8.99 15.95 23.16

目前,来自全球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均已进入香港市场(表6)。由表6可知,在进口金额方面,法国和澳大利亚长期以来稳居前两位。另据VINEXPO/IWSR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2011年,香港的葡萄酒消费量由182万箱增至300万箱(9 L/箱),位列亚洲第三位。2012年,香港的葡萄酒消费量达348万箱,年人均消费量从2008年的3.3 L增至5.3 L,居亚洲首位,日本和新加坡分别以2.7 L、2.3 L排在其后。

表6 2017-2022年香港进口葡萄酒主要来源国的金额占比
Table 6 Money proportion of the main source countries for imported wine in Hong Kong from 2017 to 2022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统计》。

2017年来源国2018年来源国2019年来源国2020年来源国2021年来源国2022年来源国占比/%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西班牙德国新西兰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占比/%59.5 18.5 7.3 5.1 2.9 1.5 1.1 0.9 0.7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瑞士西班牙德国65.1 13.3 8.7 4.1 2.4 1.4 1.2 0.9 0.7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西班牙瑞士德国62.9 10.5 9.3 7.1 2.7 1.7 1.5 0.9 0.8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西班牙德国瑞士64.9 11.0 9.1 5.3 2.8 1.1 0.9 0.9 0.7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德国瑞士61.4 18.0 8.0 3.2 2.7 1.0 0.8 0.7 0.6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西班牙德国瑞士61.7 15.0 8.9 4.0 3.2 1.5 1.2 0.6 0.6

2008年之后,香港葡萄酒零售市场之前由屈臣氏酒窖、少数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主导的市场局面渐被改变,并涌现出骏德(Jointek)、皇冠酒窖(Crown Wine Cellars)、宝泰酒窖(Ponti Wine Cellars)、美酒汇(Major Cellar)和麦迪森酒业(Madison Wine)等各类专业仓库、专卖零售和俱乐部等业态。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2022年,从事进口酒的批发商由310家增至740家,酒类专卖店由140家增至480家。目前,香港有1 300余家葡萄酒进口商和零售商,持有酒牌的餐饮、娱乐、食肆和会所等即饮场所约8 600家。截至2023年10月31日,已向工业贸易署登记的香港“备案葡萄酒出口商”数量为60家。

3 调整战略再出发,优势竞争地位有待夯实

继2010年超越纽约之后,香港又于2013年超越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洋酒拍卖中心。2013年勃艮第产区委员会将亚洲办事处从新加坡迁至香港。苏富比于2014年在香港开设全球第二家洋酒零售店。2016年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在香港开设英国以外首个国际办事处。现今,香港已是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和啤酒的成熟消费市场,并出现了新消费趋势。据香港酒业总商会于2023年公开场合透露的信息,香港年轻人饮酒偏好以葡萄酒为主,但近三年清酒的消费量上升很快,已成日本清酒最大的海外出口单一地区。目前,香港已在亚太地区葡萄酒贸易、分销、拍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要依托转口贸易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亚太葡萄酒和烈酒分销、贸易中心,仍需做出转型努力。

3.1 关注环境变化,应对潜在对手的竞争挑战

贸易及物流业是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之首[27]。也是基于这一传统的区位竞争优势,香港在区域酒类国家贸易和分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内地市场一直是香港葡萄酒贸易分销的最大转口目的地,充当国际酒类商品进入内地市场的前置仓功能。2012年之后,内地沿海及内陆城市逐渐崛起的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内设置的各类“国际酒类交易中心”,而且在国内部分机场和旅游景区还开设出更多的免税店,这对香港的进口酒前置仓角色形成部分替代效应。除上述挑战之外,香港至少还面临着三个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虎视眈眈的新加坡。在自由贸易政策、营商环境和转口贸易区位优势等方面,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在东南亚的强力竞争对手。在葡萄酒转口贸易额方面,1999-2009年新加坡占据着亚洲市场超过50%的份额[28]。目前,新加坡对酒、烟草、石化产品和汽车四种产品征收关税,其中酒类商品根据酒精度征收从量税。1998-2018年,世界顶级酒展之一VINEXPO在香港举行过八次“亚太区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VINEXPO Asia-Pacific)。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暂被搁置的VINEXPO于2023年重启,“Vinexpo Hong Kong”也更名为“Vinexpo Asia”,并从每两年举办一次改为每年举办一次——奇数年在新加坡,与香港互补服务亚洲客户尤其是东南亚客户;偶数年在中国香港,侧重于服务中国内地市场。

日渐活跃的澳门。为了应对香港取消酒税带来的竞争压力,澳门也在2008年将啤酒、葡萄酒、米酒和酒精度低于30%的饮料酒等四种商品的进口从价税税率和特定税率均定为零,其中葡萄酒的进口税率从15%降至零。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式将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仅在2023年,澳门就举办了“CMS侍酒大师公会侍酒师认证课程”“亚洲顶级侍酒师峰会2023”,充分显示出澳门在围绕葡萄酒旅游、休闲和消费所做出的努力。

等待崛起的海南自贸港。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将在2025年底之前实时启动全岛封关。届时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等进口饮料酒进入海南将免征进口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而内地的酒类产品进入海南将享受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退税优惠[29],岛内注册企业及个人可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年满16周岁的旅客可享受从指定免税店购买合计不超过1 500 mL各类饮料酒的离岛免税政策[30],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落地也将对香港的竞争地位带来新的挑战。2020-2023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路威酩轩等世界烈酒巨头均已通过入驻海南免税渠道的方式提前布局市场。

3.2 充分拓展平台功能,建设多酒种分销、贸易中心

内地与香港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内地与东盟、香港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不断为香港带来商机[31],只有不断加强与深化合作才能提升香港在亚太区域价值链的竞争地位[32]。在酒类竞争领域也是如此。根据香港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9年,虽然转口目的国也包括美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但这些国家的份额总和最大时也没超过3%。2014-2019年经香港转运至亚洲市场的葡萄酒数量占比数据见表7。由表7可知,经香港转运的葡萄酒以数量来计几乎全部集中在亚洲市场,且转口至内地和澳门的数量占比基本保持在90%以上。目前,内地葡萄酒消费市场持续调整导致进口葡萄酒的渠道库存巨大,这也对香港主要以内地为转口目的地的葡萄酒贸易和分销带来了压力。因此,将目光转向东南亚、东盟及日韩酒类市场已成为香港的竞争新方向。2014-2023年经香港转运至亚洲主要市场的葡萄酒金额占比数据见表8。由表8可知,在经香港转口的葡萄酒贸易目的地中,中国内地虽一直居于首位,但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份额在逐步上升。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3-8月,澳门和新加坡连续成为香港葡萄酒转口贸易的前两大目的地,其中5~8月的占比均超过转口总数量的70%。

表7 2014-2019年经香港转运至亚洲市场的葡萄酒数量占比
Table 7 Amount proportion of wine transported to Asian market through Hong Kong from 2014-2019%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统计》。

转口市场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日本柬埔寨泰国合计78.2 8.1 0.2 0.2 5.6--5.6--0.4 98.3 87.1 6.6--0.3 3.4--0.4--0.5 98.3 88.1 7.3 0.2 0.2 2.2————98.0 90.4 6.3 0.2 0.2 1.8 0.1 0.1--0.1 99.2 86.1 7.8 0.3 3.6 0.7 0.3--0.1 0.3 99.2 81.0 13.1 0.5 0.7 0.6 0.2 0.3 0.3 0.4 97.1

表8 2014-2023年经香港转运至亚洲主要市场的葡萄酒金额占比
Table 8 Money proportion of wine transported to Asian main market through Hong Kong from 2014-2023%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统计》。

转口市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6月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合计60.6 21.0 1.1 0.9 83.6 84.0 7.9 0.4 0.4 92.7 85.9 9.2 0.4 0.4 95.9 83.1 10.4 0.6 0.6 94.7 84.4 8.3 1.1 1.3 95.1 52.0 29.3 3.0 2.3 86.6 40.2 29.3 7.0 5.1 81.6 33.4 32.7 7.8 5.2 79.1 41.3 28.0 4.0 3.7 77.0 14.0 38.3 5.8 24.2 82.3

现在,亚太市场除了是新兴的葡萄酒消费区域,还是白兰地、威士忌等烈酒的重点市场。泰国在2022年进口葡萄酒货值为1.2亿美元,并于2024年初宣布大幅降低烈酒、葡萄酒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以促进旅游消费经济的发展。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BNIC)发布的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7月31日-2019年8月1日,新加坡、中国大陆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分别以2 660万瓶、2 468万瓶、430万瓶的进口量在全球十大干邑市场中位列第二位、第三位、第七位。另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数据显示,2022年苏格兰威士忌全球出口市场中,亚太地区以18.18亿英镑位居第一,占全球出口29%的份额。因此,香港在面向亚太市场的干邑白兰地、威士忌转口贸易分销领域仍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

此外,在国内酒类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方面,香港也可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仅在2023年,香港酒业总商会就与贵州仁怀白酒产区、泸州古蔺白酒产区和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围绕海外市场开发等方面先后达成了战略合作,但成效仍有待未来时间检验。香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且在货币、资金、人才、货物、资讯流通等方面都具有优势[33]。而且,利用好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来促进我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也是国家关注的重要议题[34-35]。如何借助这些优势来推动其成为亚太地区的葡萄酒和烈酒的贸易、分销中心,依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且,国内葡萄酒行业和企业通过借助香港的平台功能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对于缓解国内葡萄酒市场消费持续不振和国产葡萄酒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选择。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2008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全面取消葡萄酒关税之后,使得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进口葡萄酒完税价格之间出现了较大利差,由此还出现走私酒活动猖獗的现象。尤其在2003年内地与港澳地区实施“自由行”以来,随着内地旅客赴港澳地区人数增加,零售业、旅游业、酒店业和餐饮业等诸多行业均在此过程中受益颇多。但同时也出现了有组织、集团化运营的“港澳居民+内地居民”专兼职水货客群体。除了通过水货客群体的单人“少量多次”、多人“集体行动”等形式滥用个人可携带入境的免税酒政策之外,车辆夹带、伪报品名、低报价格等都是常见的走私方式。虽然三地海关部门针对走私活动展开协力打击,但在珠海拱北口岸、深圳罗湖和皇岗口岸等进出境旅客较多的陆路口岸出现的酒类商品非法走私行为依然频繁。而且,香港酒类进口商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绕道澳门或新加坡辗转通过灰色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的走私案件时有发生。这对正常的市场秩序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4 结束语

香港酒类市场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及其特征,与香港自身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与内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贸格局紧密相关。本地市场消费空间相对较小,以及特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在全球贸易长期形成的竞争地位,必然使得香港酒类市场的建设思路与竞争格局是国际化、外向型的平台类发展模式。现今,在与贸易伙伴全面参与和共建“一带一路”和港澳大湾区的趋势背景下,不论是香港酒类市场的监管者还是从业者都须从服务理念迭代与运营模式创新方面寻求突破找准自身在亚太区域的酒类市场价值链分工与角色,才能切实提升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阎小骏.携手同行共建共赢——香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N].光明日报,2023-10-17(12).

[2]桂祖发.法国干邑白兰地及苏格兰威士忌概况[J].食品工业,1995(4):10-11.

[3]香港啤酒市场竞争激烈[J].技术经济信息,1994(12):30.

[4]董业声.国产酒在香港市场畅销[J].酿酒科技,1985(2):27-28.

[5]黔青羣.1980年香港酒类的消费[J].酿酒科技,1981(4):33-32.

[6]张守谦.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展望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J].亚太经济,1990(6):50-54.

[7]张伟泽,植蕴诗.RCEP将是香港出口的巨大推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12-07(005).

[8]陈齐烽,张超.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展望——基于区域合作制度形态转变的视角[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3(3):100-107.

[9]郭伟峰.九十年代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展望[J].中国工商,1990(8):11-12.

[10]香港与内地产业合作概论[J].经济研究参考,1999(79):11-20.

[11]LINN K.轨迹:葡萄酒市场在中国的20年[J].葡萄酒,2016(9):36-37.

[12]齐眉.洋酒:不宣而战[J].中国对外服务,1996(2):29-30.

[13]袁园.看看洋酒这道风景线[J].决策探索,1996(9):46-47.

[14]朱林.香港的葡萄酒市场[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8(2):59-60.

[15]刘东.香港的酒类市场[J].中国酒,2000(2):64-65.

[16]新世纪的张裕,新世纪的传奇——张裕至宝三鞭酒热销探因[J].瞭望新闻周刊,2001(10):62-63.

[17]陈镜先,周伟信.香港低税政策:演进、挑战与前景[J].港澳研究,2023(2):60-73,95-96.

[18]香港市场酒的经营与税收[J].酿酒科技,1984(4):28-29.

[19]董业声.1985年香港洋酒市场掠影[J].酿酒科技,1986(2):24-25.

[20]丁匀成.世界三大酒类的市场动态与趋势[J].酿酒科技,1986(4):36-39.

[21]香港烟酒等项目加税[J].涉外税务,1988(2):60.

[22]黄智幼.1994-1995年度香港财政预算案的税收建议[J].涉外税务,1994(9):24-26.

[23]江文.洋酒在香港销量税减[J].酿酒科技,1994(4):58.

[24]陈晓钟.香港红酒税有望月底取消[N].中国质量报,2008-02-26(010).

[25]香港海关应课税品科.撤销有关葡萄酒和酒精浓度不多于30%的酒类的牌照/许可证安排[Z].2008-06-02.

[26]立法会十五题:取消遗产税和葡萄酒税的效益[EB/OL].2010-12-15.https://sc.isd.gov.hk/gb/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12/15/P2010 12150146.htm.

[27]徐翔.香港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大有作为——中国储运杂志专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运输及工业主管林劲松[J].中国储运,2023(8):16-17.

[28]陈代,战吉宬.近十年来亚洲国家葡萄酒产业格局变化及主要国家葡萄酒竞争力的演变分析[J].酿酒科技,2011(6):122-130.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Z].2021-06-10.

[3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Z].2020-06-29.

[31]赵觉珵.香港可成为对接“双循环”的桥头堡[N].环球时报,2023-11-10(010).

[32]钟韵,洪铠邦.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香港贸易物流业发展研究[J].港澳研究,2023(1):28-40,93-94.

[33]白云怡,陈青青,邢晓婧.借助APEC平台拓展香港“朋友圈”[N].环球时报,2023-11-17(010).

[34]刘字濠.香港应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J].港澳研究,2023(4):57-68,94-95.

[35]李明宇.大型商超白酒销售业绩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45-49.

Development history,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alcoholic drinks market in Hong Kong,China

TANG Wenlong1,HUO Xingsan2,3*,LIU Dan1,LIU Jingjing1,SHENG Jiangang4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264005,China;2.Wine Branch,China Alcoholic Drinks Association,Beijing 100831,China;3.College of Enolog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4.Yantai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enter,Yantai 264000,China)

Abstract:With its natural geographical advantages,Hong Kong has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trade entrepo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 global financial, shipping and trade center.In addition, Hong Kong's local market is small, which determines its open, export-oriented and platform-based market development model.The same is true of Hong Kong's alcoholic drinks market.In this paper, the logic and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Hong Kong's role in trade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er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adjustment of tax policy and the change of inter-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y combing the chang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alcoholic drinks market in Hong Kong and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ntrepot trade function orient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It was also suggested that Hong Kong should make strategic adjustm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potential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fully expanding platform functions to enhance its competitive posi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alcoholic drinks trade and distribution value chain division.

Key words:re-export trade;dutiable commodity;alcoholic drinks tax;alcoholic drinks license;free trade port;division of value chain

中图分类号:TS261;F426.82

文章编号:0254-5071(2024)12-0282-07

doi: 10.11882/j.issn.0254-5071.2024.12.043

引文格式:唐文龙,火兴三,刘丹,等.中国香港酒类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J].中国酿造,2024,43(12):282-288.

收稿日期:2024-01-23

修回日期:2024-05-1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2CGLJ26)

作者简介:唐文龙(197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文化与营销。

*通讯作者:火兴三(1979-),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果酒产业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