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赋能”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高频词。“赋能”作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和重要驱动,日渐受到不同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实践,以求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1]。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传统区域。近年来,丹凤县以独特的眼光和前瞻性的思维,将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葡萄酒+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葡萄酒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饮品,其背后的产业链不仅涉及葡萄种植、酿造加工,还涉及到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丹凤县正是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机遇,将葡萄酒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观光体验。在这一融合发展过程中,丹凤县不仅注重葡萄酒的品质和品牌的塑造,还注重文旅产业的创新和提升。如近年来,丹凤县建设丹凤酒庄、东凤酒庄、安森曼酒庄,使葡萄酒文化旅游收入占葡萄酒产业收入的一半以上[2]。总之,“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特征,强调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形态[1]。通过对丹凤县“葡萄酒+文旅”融合的实地调研,提出二者融合的构建模式,旨在为产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葡萄酒+文旅”融合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葡萄酒产业主要依赖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而文旅融合则能够将这一产业与旅游、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产业链纵深交叉融合和拓展升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适度增长,即产业强大、产品质优,“做大蛋糕”[3]。文旅融合提升了葡萄酒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组织葡萄采摘节、葡萄酒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让游客亲身体验葡萄酒的制作过程,增加旅游互动性和参与感[4]。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提升丹凤葡萄酒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丹凤葡萄酒品牌背后有着深厚的价值内涵,由于丹凤葡萄酒厂是西北地区最大、最早的葡萄酒生产商,所以其品牌背后代表的是高品质产品和消费者对其的文化认同[5]。丹凤葡萄酒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酿造技艺。通过“葡萄酒+文旅”融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并将其有效地传播给游客。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游客对丹凤葡萄酒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而且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葡萄酒+文旅”融合也为丹凤葡萄酒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开展研学旅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丹凤葡萄酒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丹凤葡萄酒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葡萄酒+文旅”融合,可以将葡萄酒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相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在葡萄酒目的地的个性化、高质量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增强葡萄酒游客个人认同感,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和吸引随后的游客[6]。“葡萄酒+文旅”融合还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赖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的观光游览,而二者融合则能够将旅游与葡萄酒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了旅游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
“葡萄酒+文旅”融合有助于促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以自然景观、人文习俗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不断挖掘、传播地域特色优质文化[7];旅游产业以地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载体,向游客提供游览、娱乐、餐饮、购物等服务[8]。通过将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更能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二者融合还能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葡萄酒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而旅游业则可以为葡萄酒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宣传平台。这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2.1.1 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9]。注重产业链延伸。葡萄酒产业的升级之路就是产业链延伸。葡萄酒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复合型产业,不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的第一产业,还发展葡萄加工第二产业,带动包装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10-11]。为了推动葡萄酒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首先要从产业链延伸入手,引进先进的酿酒设备和技术,提升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同时,通过开发葡萄酒衍生品,如葡萄酒护肤品、葡萄酒保健品等,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价值链提升方面,要注重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承。如丹凤县近年来通过举办葡萄酒文化节、品鉴会等活动,成功提升了葡萄酒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深入挖掘葡萄酒与当地文化的内在联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葡萄酒品牌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品牌。这种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承不仅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还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丹凤县通过建立葡萄酒庄园,为游客提供葡萄酒品鉴、制作体验等服务,在无形中提升了葡萄酒文化的传承。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应积极优化供应链。如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酒庄、酿酒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的葡萄品种和先进的酿酒技术,提高原料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和市场风险。此外,丹凤县还应积极探索建立葡萄酒产业联盟或合作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供应链优化不仅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为丹凤县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可以通过将传统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走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道路,打造葡萄酒旅游新业态经济形势,从而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12]。丹凤县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推出了葡萄酒庄园游、葡萄酒文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当地的葡萄酒美食。同时,将葡萄酒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等产品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2.1.2 文化挖掘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产业内涵特质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丹凤县本身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具有秦岭南麓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5]。丹凤葡萄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那时的人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葡萄,酿造美味的葡萄酒。为了深入挖掘这一文化的历史价值,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葡萄酒的起源、发展历程、酿造技艺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历史文献、采访老一辈酿酒师、实地考察酒庄等方式,还原丹凤葡萄酒文化的历史面貌,揭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丹凤,有许多传统的酒庄建筑和酿酒工具,这些都是葡萄酒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些遗产,丹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传统酒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对酿酒工具进行整理和保存,建立葡萄酒文化博物馆或展览馆,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葡萄酒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确保葡萄酒传统酿造技艺得以传承。
葡萄酒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蕴含着乡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为了推广这一文化的精神内涵,丹凤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文化无边际,葡萄酒与人文、饮食、景观、旅游等的新关联需要持续地去探索挖掘,不断将葡萄酒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海边仙境、康养生态、异国风情、衍生品、纪念品等[13-14],丹凤可以将葡萄酒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2.2.1 旅游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深度融合葡萄酒文化与旅游产品。为了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丹凤县可以深入挖掘葡萄酒文化的内涵,将其贯穿于旅游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如通过开发葡萄酒庄园、葡萄酒文化体验馆、葡萄酒主题酒店等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亲身参与葡萄的种植、采摘,了解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感受葡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元素融入酿造、营销,如游客参与脚踩葡萄、亲手酿酒,品尝蛇龙珠、品丽珠、赤霞珠等不同品种的葡萄美酒,这种有感情、有温度的经历提高客户粘性和回购率[15]。
完善与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丹凤县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改造。如在交通方面,目前优化了交通网络,改善了交通条件,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在住宿和餐饮方面,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酒店和餐厅,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和美食体验。同时,也加强了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如导览系统、休息区、卫生间等,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旅游服务。
提升与优化旅游服务水平:要注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服务指导,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和建议,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此外,丹凤县目前已经在积极推广智慧旅游,如建设旅游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官方网站、旅游APP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查询和预订服务。
让葡萄酒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葡萄酒文化与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葡萄酒庄园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乡村的美丽风景,体验到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惬意。当前丹凤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使企业和农户挂钩,在棣花镇的陈家沟村、商镇黑沟河村、龙驹寨街道办冠山村、竹林关镇竹林关村等地主栽葡萄品种有赤霞珠、摩尔多瓦、巨峰、夏黑、蓝玫瑰、京亚、龙眼等1万多亩,形成了312国道沿线一道美丽的生态农业观光带[16]。
2.2.2 生态保护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在“葡萄酒+文旅”融合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制定葡萄酒文旅融合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确保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还应加强生态教育与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如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提升葡萄品质和产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应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这包括采用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有机肥料使用等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葡萄品质。优质的葡萄是酿造高端葡萄酒的基础,文旅融合确保酒企获得高品质原料的稳定供应和熟练劳动力的充分供应[17]。因此,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生态景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丹凤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葡萄酒文化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生态景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打造集生态资源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休闲农业精品园区等,实现天人合一,践行生态环保守护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8]。在景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持景区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通过绿色旅游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开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可以通过将传统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走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道路,打造葡萄酒旅游新业态经济形势,从而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19]。丹凤县各旅游公司与葡萄酒产业合作,通过组织游客参观葡萄酒庄园、体验葡萄酒制作过程、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让他们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同时,也积极推进丹凤县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去,形成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2.3.1 政策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财政扶持以激发产业活力。财政扶持是政策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对葡萄酒产业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予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提升税收优惠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税收优惠政策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对从事葡萄酒生产和文旅业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免增值税等。这些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激发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如丹凤县近年来针对文旅相关产业及中小企业制定了很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做贡献。
增强用地保障以优化产业布局。在“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用地保障是确保产业顺利推进的关键。政府应优先保障葡萄酒庄园、生态景区等项目的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持。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还可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加强产业协调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的顺利进行,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产业协调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通过成立专门的产业协调机构,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还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乱象的发生,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提升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设施水平。
2.3.2 人才支撑赋能乡村振兴
我国葡萄酒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具有知识性强、收入可观、难度较大、人才稀缺的特点[20]。积极引进国内外葡萄酒文旅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他们为葡萄酒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同时,还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人才引进合作机制,定期举办人才招聘活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应聘。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对在葡萄酒文旅产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还可以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让人才在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要注重营造对“高精尖缺”人才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软环境”[21]。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岗位间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创造力。
葡萄酒三产融合创新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既具有一定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储存专业知识,又能对当前文旅市场热门趋势拥有敏锐的嗅觉,更需要有接轨国际著名产区发展模式的国际化视野[22]。因此,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葡萄酒文旅产业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如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人才服务机构,为人才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目标。如农家乐、民宿、特产店等店员、厨师、民俗演员、保洁等岗位也为本村或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可利用闲余时间耕种自家田地,一举两得[18]。
2.4.1 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丹凤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葡萄酒+文旅”的融合发展,丹凤县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风情,感受葡萄酒文化的魅力。同时,城市居民的到来将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参与葡萄酒的种植、酿造等过程,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旅游和消费,需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这包括完善乡村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提升乡村的住宿、餐饮、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如丹凤县近年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与葡萄酒文化相结合,共同构建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丹凤县每年都会通过举办葡萄酒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同时,还利用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比如棣花古镇、竹林关桃园等。通过在这些地方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亲近、感受乡村风情的机会。
城乡融合不仅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更是产业的融合。丹凤县利用了“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手工艺品等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格局。文化无边际,葡萄酒与人文、饮食、景观、旅游等的新关联需要持续地去探索挖掘,不断将葡萄酒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海边仙境、康养生态、异国风情、衍生品、纪念品等[23]。
2.4.2 区域协同赋能乡村振兴
丹凤县以其优质的葡萄酒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然而,要想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打破地域界限,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葡萄酒文化旅游圈。通过与邻近地区的合作,可以共同规划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客源互送。同时,还可以共同开发葡萄酒文化产品,打造葡萄酒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整个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元素与旅游要素、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成为影响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4]。
在区域协同合作中,资源共享是实现优势互补的关键。丹凤县近年来与周边地区在葡萄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共同建设高标准的葡萄种植基地,共享先进的酿酒技术和管理经验;合作开发葡萄酒销售市场,共同打造葡萄酒品牌;联合开展葡萄酒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通过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效益给行业注入生机和动力,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继续创新运营,如此反复,产业发展模型形成良性循环[18],区域协同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通过合作打造葡萄酒文化旅游圈和产业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关注该区域的发展潜力,从而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商机。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可以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区域协同合作。这些政策措施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如丹凤县通过建立定期协商会议、设立联合工作组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提升国际文化软实力和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布局,更是促进跨国文化与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25]。丹凤县已初步实现将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并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旨在为乡村振兴赋能。这些对策不仅提升了丹凤葡萄酒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未来,丹凤县应结合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继续深化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1]黄小刚.文化赋能酱香型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研究[J].中国酿造,2023,42(6):257-261.
[2]李冲.丹凤着力打造”3+3+3”产业格局[N].商洛日报,2021-09-07(01).
[3]鲁芯玮,丁威.共享发展视域下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走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4):26-36.
[4]崔旭东.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9):7-9.
[5]李世轩,杨和财,王海燕.基于能级-联动下丹凤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酿造,2022,41(8):252-256.
[6]ESAU D,SENESE D M.The sensory experience of wine tourism:Creating memorable associations with a wine destination[J].Food Qual Prefer,2022,101(2):104635.
[7]LIU Y D.Cultural events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the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J].Eur Plan Stud,2014,22:3,498-514.
[8]CEVDET A M, ERKUT B.Cultural tourism in Istanbul: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on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olvement and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J].J Destinat Market Manag,2015,4(4):213-221.
[9]李书军.酒香也怕巷子深——科技助推陕西省丹凤葡萄酒三产融合新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24(1):57-59.
[10]江海清,杨和财.新疆葡萄酒产业规划的新视角[J].北方园艺,2016(20):182-186.
[11]李换梅,杨和财,王华.基于RBV视角的我国葡萄酒产区竞争力研究[J].中国酿造,2016,35(10):189-192.
[12]肖雨洁.产业融合视角下宁夏葡萄酒旅游业发展研究[J].河北企业,2021(2):66-67.
[13]李瑞宁,王国庆,虎亚观,等.宁夏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中国酿造,2023,42(1):244-247.
[14]杜性东,耿加勇,刘欢熠,等.多功能视角下烟台葡萄酒产业融合现状及创新机制研究[J].酿酒科技,2023(4):132-139.
[15]陈新宇.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品牌资产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2):94-103.
[16]巩琳璐,王天彤.百年传承香飘世界[N].商洛日报.2023-11-15(02).
[17]孙君宏,刘晨.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1,238(4):100-104.
[18]朱彦旭,钱玮亭,徐晓雪,等.烟台葡萄酒文旅融合驱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实践探索——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2):269-273.
[19]肖雨洁.产业融合视角下宁夏葡萄酒旅游业发展研究[J].河北企业,2021(2):66-67.
[20]王鑫,石晓惠.葡萄酒行业”中后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及建议[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3(12):128-130.
[21]阎豫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高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9):59-65.
[22]连荷.宁夏破译葡萄酒产业腾飞的”人才密码”[N].中国食品报,2022-9-20(05).
[23]李瑞宁,王国庆,虎亚观,等.宁夏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中国酿造,2023,42(1):244-247.
[24]卜建东,李觅.国外葡萄酒旅游发展对我国白酒旅游的启示[J].中国酿造,2020,39(6):225-228.
[25]王建芹,李刚.文旅融合:逻辑、模式、路径[J].四川戏剧,2020(10):182-184,200.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wine+cultural tourism"
——Taking Danfeng County as an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