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

李士燃,孙宗帝,徐兴花,童 俊*

(茅台学院工商管理系,贵州遵义 564500)

摘 要:白酒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产业的代表,寻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至关重要,白酒产业区域化是白酒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推动白酒产业区域化建设实践,该文介绍了中国白酒产业区域的概念,总结了白酒产业区域发展特征,从消费升级驱动、政策环境驱动、产业升级驱动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成因,从企业、消费者2个主体分析了产业区域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结合产业区域发展实践,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白酒产业区域化;高质量发展;发展特征;驱动因素;产业区域标准;产业区域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了消费向品质升级趋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白酒产业正呈现出明显的向产区快速集中的趋势[2],基于此,中国酒业协会王延才理事长提出了“产区是中国酒类新的品质和价值表达方式”。在2021年8月,仁怀市被授予“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称号。目前我国白酒产业几个主要产区的营收占总营收80%以上,产区外的企业正被边缘化,产区正主导着中国白酒未来发展[3]

本文从中国白酒产区发展实践作为研究切入点,初步界定了关于中国白酒产区概念,从实践发展中总结归纳了中国白酒产区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消费升级、政策环境、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主要推动因素,从企业、消费者两个主体分析了产业区域化发展给其带来的意义,最后,结合产区发展实践,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构建和完善产区内产业生态体系、加快研究和制定白酒产区标准化体系、探索形成产区特色表达体系对策建议,以推动白酒产业区域化建设实践,助推白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

1 中国白酒产区概念与特征

1.1 白酒产区概念

近年来,国内对于白酒产区多有提及,但对于白酒产区在概念和内涵上还未有统一的界定。当前对于白酒产区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对世界葡萄酒产区发展的一种借鉴和反思。葡萄酒产区是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社会公认为葡萄酒生产的优良地区,产区内具有相对健全的标准体系[4-5]。中国白酒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这为中国白酒“产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白酒产区源自对长江名酒带、黄淮名酒带认识的深入,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四川省率先提出“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成为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的雏形[6]。2017年11月,中国酒业协会基于白酒产量、产值、酿酒原料、酿酒生态、质量管理及标准水平、酿酒科技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酒历史、酿酒文化、品牌影响力因素,将遵义、宿迁、泸州、宜宾、亳州、吕梁评选为我国白酒代表性产区,产区介绍见表1[7]

表1 中国白酒代表性产区介绍
Table 1 Introduction of typical producing area of Chinese Baijiu

产区名称产地代表品牌香型营收规模/亿元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遵义吕梁宜宾泸州宿迁亳州茅台、国台、夜郎古、怀庄、钓鱼台等汾酒、汾杏、汾阳王、青花瓷酒业等五粮液、叙府酒、尖庄曲酒等泸州老窖、郎酒、潭酒、玉蝉大曲和三溪大曲等洋河、双沟等古井贡、高炉家酒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浓香型浓香型浓香型1 900 300 1 757 1 204.32 371.1 229.4

当前对白酒产区划分依据还未得以明确,部分学者从香型、地理标志保护、酿酒历史与文化界定白酒产区概念[8],有的学者也给出了比较综合的产区概念,将白酒产区定义为拥有悠久酿造历史人文、独一无二的酿造工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知名酒企、品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定区域[9]

1.2 白酒产区发展特征

1.2.1 白酒产区分布具有地域集中性

白酒产区所涉及地域范围具有地域集中性的特征,产区多集中于具有传统酿酒文化的市、县级区域,除了上述小范围的产区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更大范围的产区概念,如宜宾和泸州同属川酒联盟,酿酒历史与文化渊源深厚,在省委“一盘棋”的战略引导下,宜泸两地致力推动宜-泸产区建设实践;而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气候和水资源造就了白酒生产企业沿河而立,造就了赤水河产区;黄河-淮河流域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知名酒品牌众多,白酒泰斗沈怡方提出“黄淮柔雅浓香”,由此衍生出黄淮产区[10-12],中国白酒产区流域分布见图1。

图1 中国白酒产区流域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Baijiu producing area

无论是大产区还是小产区,都体现了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性特征,中国白酒以固态法发酵为主,操作工艺独特,受自然环境(如空气、水、温度、微生物等)影响较大,因此地理因素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与自然因素关系紧密的是白酒香型的确定,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独特的酿酒资源,也深刻影响着酿酒工艺文化的形成。

1.2.2 白酒产区具备龙头企业带动特征

白酒龙头品牌对于产区发展带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产区因龙头企业而出名,产区因龙头品牌效应价值不断提升[13],产区环境、水源、微生物、酒质、酿造工艺以龙头企业品牌为标杆,为行业发展追随目标,通过龙头品牌的带动效应扩大行业和消费者对产区的价值认知、香型认知、工艺认知[14]。如,茅台镇15.03 km2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同样五粮液带动了宜宾产区的发展、泸州老窖带动了泸州产区、汾酒带动了吕梁产区等,通过以上分析,白酒龙头品牌对于产区的发展带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3 白酒产区具有政府引导特征

我国白酒产区的建立与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市场治理政策。白酒企业聚集的地区,当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区建设,在发展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15]。川、黔、鲁、豫、辽、湘等区域白酒品牌集中的板块,陆续出台了以政府规划引导、地方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主导推动的产区化发展规划。泸州市在《泸州市建设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出,未来三年,围绕产区化集聚,构建产业集群新格局,以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为例,围绕酱香型白酒产业和产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性政策文件见表2。

表2 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政府支持政策
Table 2 Government support policies for core producing area of sauce-flavor Baijiu in China

时间部门政策内容2021年9月贵州发改委《贵州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2022年4月遵义市政府2022年12月贵州省《遵义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以赤水河流域产业带为核心,重点规划布局仁怀、习水、金沙等优质酱香型白酒产区,围绕微生物资源保护和优质原料供给、酱香白酒品质提升、酒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打造酱香白酒产业集群,持续巩固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地位。稳妥推进白酒企业营销体制改革: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实施旗舰引领工程,围绕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支持茅台集团在千亿级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习酒、国台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董酒、珍酒等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扶持力度。对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的规划与管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治理与修复、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提出了共计51条细则,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2 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成因

我国白酒产业的发展与地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白酒酿造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我国白酒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产地意识[16],而这种产地意识是形成产区发展的重要观念基础[8]。近年来,白酒产区化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得到研讨,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对于白酒产区化发展理论、实践与消费升级驱动、政策环境推动、产业升级驱动关系紧密。

2.1 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白酒文化底蕴深厚,年产销量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白酒产品品质追求不断提高。从消费场景看,在商务宴请场景中,选择的白酒不仅要有正面的品牌形象,还需要兼具社交谈资和文化展现方面的谈资[17];在亲友聚会场景中,“少喝酒,喝好酒”已经成为白酒消费新趋势,这些白酒消费升级凸显了消费者对白酒品质诉求,推动了白酒生产端形成向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符合新消费时代市场需求的白酒产品新方式。而单个的酒品牌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酒文化的追求与阐释,当对某种品牌的认知上升到产区认知时,人们自然对该产区酒品质特征、历史文化等方面津津乐道,从而形成对产区内各品牌的认知。此外,通过产区的界定,能够增加消费者对该产区产品品质的信任[18]

2.2 政策环境驱动

区域政府政策是推动白酒产业从产业集聚到产区化发展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在产业投资建厂、税收等方面会给予一定的扶持优惠政策,吸引一定数量的资本来发展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当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后,政府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打造产品品牌增长极,扩大该区域产品市场影响力,配套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产业集群。到了产业发展的后期,产业政策更注重均衡化发展[19-20],一方面,强调整顿白酒市场不良现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白酒产业政策向履行社会责任倾斜[21],推动产区化发展态势的形成。正是这种产业政策上的改变,白酒企业才更好地认识到他们是命运共同体,推动白酒产区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2.3 产业升级驱动

企业保持增长和创新的关键在于同企业外部资源相互协同、整合,协同创新是产区化发展的内生性驱动因素[22]。产业发展的集群化特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式[23-24],当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会产生集群效应,此时,区域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被加强,分工进一步被明确,产业发展具有“命运共同”的特征,企业发展也由追求“竞争”向倡导“竞合”发展理念转变。区域产业发展也很难在传统“孤岛”竞争模式下继续获得竞争优势。区域产业经济内部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融合是产业内部各方的主动行为[25-26]。去年,以“深化产区合作区域协同发展”为主题的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仁怀举行;宜泸产区也已持续加强跨区域酒业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了常态合作联动机制。

3 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3.1 产区化发展有利于白酒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中国白酒文化必然会走向全球消费市场。当前白酒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竞争中,企业个体的单打独斗,缺乏战略规划和整体部署,造成白酒国际化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纵观国际相关食品行业的发展历程,产区一旦形成相应的规模与标准,对于产区内的酒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背书作用[27],特别是为中国酒行业在出海过程中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品质标准奠定了基础条件。虽然国际化更多的是产区名酒的工作内容,但是围绕着产区头部品牌的成长,大量产区内品牌也都将受益于产区形象与标准,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产区化发展对白酒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酒类消费结构越来越高,产区所具备的生态价值,以及工艺传承价值是市场衡量产品价值重要的参考标准,更是企业实施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28]。通过在产区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基地,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配套,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在产区建设生产和经营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定位更加明确,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服务,通过在产区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基地,获得更好的生产环境和配套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的品质、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区品类的质量和品牌价值[29],通过聚焦产区资源对外统一推广,提高相应产区内的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区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3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白酒消费者的视角来看,产区建设契合其消费升级的趋势[30]。在消费者愈发关注品质保障、品牌文化的当下,产区各项监管措施的出台,将会为产区白酒品质的把控增添一层保障,提升消费者对产区各个层级白酒产品的品质信任;产区品牌及背后文化的打造和宣传,也将会使消费者从品牌认同拓展提升至产区认同。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产区白酒文化和工艺标准等诸多方面文化需求。

4 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对策

4.1 构建和完善产区内产业生态体系

4.1.1 构建“龙头企业+多层级白酒企业矩阵”

龙头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技术相对领先、产业生态较为完善,并与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或服务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往往在集群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有效推动集群成员集体行动。白酒产区通过扶持当地龙头酒企,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进而构建出众多差异化定位、多层级布局的白酒企业及品牌矩阵,覆盖高中低端市场,全方位培养壮大消费群体,提升市场竞争力。遵义产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茅台酒为引领,加快培育一批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白酒企业,打造以茅台集团为航母的世界酱香型白酒企业舰队[31]

4.1.2 创新产业新业态,拓宽“酒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酒类产业经济、社会、产业带动、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功能性必然会带来酒产业融合发展[30]。在酒旅融合方面,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去年发布以四川省五粮液旅游景区、江苏省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9家为代表的酒企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酒旅融合成果进一步凸显。白酒产业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亮点与活力,旅游业也为当地白酒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形象展示平台与规避风险的机会[32]。酒旅融合要在充分挖掘和保护酿酒文物窖池、酿酒古作坊、酒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白酒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诗酒文化、民俗文化、传统酿酒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创新以酒庄酒镇、酒业园区、酒博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做出安排[33]。持续推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形成产学研良性协同互动平台,推动产区内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原材料、包装、运输等上下游企业的培育,构建和完善产区内产业生态[34]。此外,泸州市探索了泸州银行高新支行作为服务白酒行业的专业支行的“白酒+金融”模式,仁怀市依托“白酒+大数据”让白酒品质保障更加可控。“酒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拓宽。

4.2 制定白酒产区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和规范化在白酒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产区化发展的关键环节[35]。一是制定白酒产区规划分级标准,各级政府应加强产区的顶层设计,按照分区、分级管理对产区区域规划(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底线等)、面积规划、区内分级等作出制度上的确认。二是对产区企业生产的标准化制定,可涵盖原材料供应标准化、企业生产设施设备标准化、生产工艺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以及企业现代化管理标准化。三是认证体系,制定综合分级评估体系,建立综合评估委员会,对核心产区内酒类生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然,也需要对违反产区发展标准的企业明确惩罚性标准[36]

4.3 探索形成产区特色表达体系

当前白酒行业各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不同的表达,消费者对接收到的关于什么是“好酒”的思维相对固化[37]。产区需要把各自的“好酒”传递给消费者。在传递内容上,传递生产产区历史与文化、生产酿造工艺、酒体感官特征与典型风格以及饮用舒适度;在产区表达方式上,运用整合营销策略,集中表达产区产品,具体做法上如在产品上标注产区商标或标语;在酒博览会等展销会上应该建立以产区为主阵地的宣传推介窗口;在电商渠道方面,可以在第三方平台搭建产区白酒馆。

5 结语

产业区域化是白酒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学研究等需要对产区化发展保持高度的关注。白酒产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制度、质量、标准、传播、科研、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对白酒产业研究应深入探究的选题和方向。总之,产业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集聚要素资源,协同发力,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刚.宜宾白酒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7):60-62,66.

[2]许德富,李梦婷,许深皓,等.从白酒行业内涵看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J].酿酒,2023,50(1):12-15.

[3]苏奎.新时代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1):47-56.

[4]田伟业,杨和财,张军翔,等.中外葡萄酒产品等级分级评价及启示[J].中国酿造,2020,39(10):220-224.

[5]REMAUD H,COUDERC J P.Wine business practices:A new versus old wine world perspective[J].Agribusiness,2010,22(3):405-416.

[6]刘民万,尹凤玮.中国白酒产区小议——东北,孕育了“辽香型白酒”续谈[J].酿酒,2014,41(2):25-26.

[7]中国酒业协会.中国知名白酒产区知多少?(2017-10-13).https://www.cada.cc/Item/151.aspx.

[8]孟宝,郭五林,王兵.基于地理标志保护的中国白酒产区化趋势分析[J].酿酒科技,2014(10):128-131,136.

[9]芦忠于.仁怀: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建设与探索[J].当代贵州,2023(22):60-61.

[10]杨柳,伏伦.流域经济视角下四川白酒产区重构与创新发展研究[J].酿酒科技,2022(10):124-130.

[11]董日志.苏鲁豫皖四省白酒齐聚酒都宿迁权威专家详解黄淮产区独特之处[J].食品安全导刊,2018(32):24-25.

[12]曾庆军,周鸿翔,曾佳佳,等.赤水河流域不同产区酱香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0):65-72.

[13]赵金松,冯方剑,王明昌,等.基于川酒模式下泸酒产业海外市场发展的研究[J].酿酒,2023,50(5):7-11.

[14]叶振宇,庄宗武.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本地制造业企业成长:动力还是阻力[J].中国工业经济,2022(7):141-158.

[15]杨柳,伏伦.四川白酒整体品牌研究[J].决策咨询,2023(5):62-66,69.

[16]BA M.Analysis of the regionalization trend of Chinese Baijiu (liquor)producing area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J].Liquor-Making Sci Technol,2014(10):128-131,136.

[17]宣安然.基于文化可持续视角的白酒生活方式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20.

[18]崔风暴,蒲岚,冯学愚.中国白酒产业理性认知——产业本质特征研究[J].酿酒科技,2014(4):100-102,106.

[19]吴业苗.县域经济发展:双重驱动与“三农”底色——兼论“县域经济发展有限”[J].兰州学刊,2023(7):134-143.

[20]GUO Y, ZHANG H C.Spillovers of innovation subsidies on regional industry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Modelling,2022,112:105869.

[21 杨长进,罗仁杰,刘芮彤,等.产业政策关联度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及财务年报的大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8):76-84.

[22]李士燃,徐兴花.中国白酒产区化发展路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8):12-13.

[23]YU Z D,XIAO Z Y,LIU X T.Characterizing the spatial-functional network of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A data-driven case study in China's greater bay area[J].Appl Geogr,2023,152:102901.

[24]陈小龙,狄乾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系及辐射效应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11):2126-2142.

[25]吴悦,张赵博涵,涂振洲.基于川酒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博弈研究[J].决策咨询,2020(4):70-76.

[26]LIU X F, ZHANG A, XIE Y Y.Industrial policy and cluster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Technol Policy Manag,2023,32(2):187-215.

[27]郑焱,常如平,金世斌,等.着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区的江苏思考[J].唯实,2022(12):38-41.

[28]何诚,陈凯,杜娟.泸州老窖“一核三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介绍[J].宏观质量研究,2023,11(4):12-23.

[29]唐文龙,火兴三,刘世松,等.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消费文化体系建设路径[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1(6):98-104.

[30]史官清,郭旭,欧阳天治.多功能性视角下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融合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酿造,2021,40(4):211-216.

[31]庞飞,张亚.深耕细作积厚成势[N].遵义日报,2024-01-01(001).

[32]卜建东,王智,叶宇,等.赤水河流域白酒旅游业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酿造,2022,41(5):229-233.

[33]唐莉蓉,李宾.跨文化视角下泸酒文旅融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J].中国酿造,2023,42(8):266-271.

[34]曾祥凤,陈一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4):1-16.

[35]吕婧婧.浅谈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工作在白酒行业发展中的应用[J].酿酒,2022,49(2):56-57.

[36]杜涛.贵州仁怀:擦亮烈性酒产区金字招牌[N].中国食品报,2023-09-14(004).

[37]王莉.贵州茅台酒五维品质表达体系构建的案例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3,11(4):1-1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LI Shiran,SUN Zongdi,XU Xinghua,TONG Ju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outai Institute,Zunyi 564500,China)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aijiu industry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new growth point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is the trend of Baijiu industry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the concept of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wa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Chinese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were expound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sumption upgrading drive,policy environment drive,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drive,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from the two main bodies of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leve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Key words:Baijiu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driving factor;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standard;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F127;TS261文章编号:0254-5071(2024)11-0254-05doi: 10.11882/j.issn.0254-5071.2024.11.040

引文格式:李士燃,孙宗帝,徐兴花,等.中国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酿造,2024,43(11):254-258.

收稿日期:2024-01-08修回日期:2024-04-30

基金项目:2023年遵义市科学技术局、茅台学院市校科技合作资金项目(遵市科合HZ字(2023)125号);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RW74)

作者简介:李士燃(199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创新、企业管理。

*通讯作者:童 俊(1983-),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