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陆林:关注精神卫生,重视心理治疗 



来源:《心理与健康》杂志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生态使当代人承受着更为严苛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这种飞速的社会变迁影响着国民的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长。


一组数字

    费立鹏教授2009年在柳月刀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状况的论文。该研究表明:中国各种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心境障碍(6.1%),第二位是焦虑障碍(5.6%),第三位是各种物质依赖,包括酒依赖、吸毒等(5.9%),而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1%左右。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精神疾病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中,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抑郁(40.5%)、焦虑(14.6%)、药物成瘾导致的精神障碍(10.9%)。2010年,精神疾病导致全球23.2万人死亡,是导致死亡和疾病的第5大原因,是导致非致命性疾病的首要原因,精神疾病所导致的全球死亡和疾病甚至要高于艾滋病、结核病、糖尿病及交通伤害。到2020年,精神疾病所占的伤残调整生命年预计将达到15.5%,加上自杀(自伤)将达到20.2%

    截至目前,伤残调整生命年超过1%25种高负担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精神障碍就占了5项,分别为抑郁症、自杀(自伤)、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疾病和强迫症,至2020年预计还将增加痴呆。另一项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

    随着精神疾病患病率的逐渐升高,很多有慢性躯体疾病的同时共患精神障碍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它严重挑战现有的医疗保健系统,并引起了公共卫生部门的关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躯体疾病共患抑郁症的人不断增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神经内科就诊者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55%9.99%,慢性疾病如心绞痛、关节炎、哮喘、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常常共病抑郁症,而抑郁症又可影响慢性疾病的预后。在患这些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高达50%抑郁症对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慢性疾病本身。


两段时间

    近年来,心理学逐渐受到追捧,心理治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医疗机构及社区也在国家卫生计划和生育委员会的号召下大力开展心理服务。但是不少民众对心理治疗还是心存芥蒂,认为做心理治疗是丢面子的事,意味着自己的精神有问题了,不愿去接受心理服务。那么,什么是心理治疗呢?下面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心理治疗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西方,心理治疗一开始与许多宗教和原始医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形态。直到19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了精神分析学说之后,心理治疗才有了第一个正式的范式。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皇帝内经》就提出了“阴阳学说”,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强调阴阳平衡。“术数”作为古代道家五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提倡“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反映了古人调节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

    我国古代的医学思想一直呼吁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自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小小的学派不下百个,而真正为人们接受并被广泛应用的学派大致10个左右。现在,心理治疗是指以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三种视角

    目前,国内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有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其中,心理动力学治疗主要聚焦过去的经历,并考察它对一个人行为方式和期待模式的塑造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健康的方式,一般会通过重复性的特定认知(防御)、人际知觉和交往模式(移情)来起作用。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目标,是理解病人的防御机制和移情反应,特别是体现在当下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当中。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疗程一般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形式分为短程、长程和间歇性治疗,其中间歇性治疗是较为常见的形式。长程治疗往往是开放性的,在治疗开始时并不设置结束的时间,而治疗的长度取决于治疗当中所呈现的冲突领域的数量等。经过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心理动力学治疗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智能障碍及住院病人等均有效,而且对于人格障碍、多种精神疾病共病以及慢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长程的心理动力学治疗有显著而稳定的效果。

    行为治疗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操作的疗法,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吸纳了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了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对于病人来说,认知和行为互相作用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了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观念提供了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要通过矫正技术,改变病人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的不良症状减轻、消失。

    认知行为治疗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并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依据。认知行为治疗常被用来处理抑郁症、焦虑情绪等,其目的是减轻认知调整过程时的痛苦,调整对现实的想法,帮助病人重新建构认知结构、正确评价自己、改变认知、纠正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可用于疼痛、失眠和原发性高血压。其中,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失眠的方法。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战后的余波中,家庭突然的剧变和聚散制造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战时轻率成婚带来的压力、晚婚、婴儿潮、离婚对家庭的冲击、性别角色的转换等。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对于治疗问题行为或病症,以及维持治疗效果的必要性。

    家庭治疗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事人行为的新构架,它超越了原本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的运作中去了解、治疗。这是从个人到系统、从直线性到循环性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上的转变。研究表明,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家庭治疗的干预,可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再住院率降低,症状及社会功能有良好的改善,药物治疗依从性提高,家庭负担减轻,治疗费用缩减。家庭治疗在成人情感性障碍、神经症及物质滥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同时,家庭治疗对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抽动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家庭治疗也可以作为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促进病人及家庭系统更好地适应疾病这一现实,提高家庭应付的资源。


多个应用

    心理治疗除了可用于精神科常见的精神障碍之外,它在神经内科、心内科、妇产科、消化内科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这些科室也是心理障碍易发和多发的地方。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记忆力下降、开始丢三落四、不认人,忘记了回家的路等;突然觉得不适,胸闷、透不过气来、心悸、出汗、濒死感等,频繁跑医院,心脏却没有相应的问题或无法解释如此强烈的反应;产妇失眠、疲乏、高兴不起来、对活动缺乏明显的兴趣等;胃部不适、便秘、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除了去上述科室就诊外,不妨多关注一下是否自己的心理层面也出了问题。

    当然,心理咨询或治疗不仅是服务于“病人”,对于普通人群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遇到人际矛盾、考试焦虑,家庭遇到婚姻危机、亲子问题等,都可以寻求心理服务。目前,全国各地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以及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三甲综合医院均需配备心身医学科,这些地方都可提供专业正规的心理服务。


    心理治疗是医学发展、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医院、社区开展专业的心理服务意义重大。它不仅需要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一个更为客观的了解,提升心理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也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2018-01-23 浏览: 911